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广东历史文化名镇(石湾镇)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地理优势

石湾镇位于中国广东省博罗县西南部,毗邻港澳,与东莞市和增城市接壤,是惠州、东莞、增城的交汇点,素有"罗浮山下第一镇、东江明珠"之美誉。全镇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22℃,四季如春,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750-2182毫米,全年无霜。"三冬无雪,四季常花"是本地气候和自然景观的特点。

石湾镇地处惠州、东莞、增城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东距惠州,南至深圳,西达广州均为70公里。石湾大桥、罗浮山东江大桥分别连接东莞石龙、石排镇,距东莞约15公里。镇内交通四通八达,石湾大道、永石大道和工业大道三条主干线贯穿全镇,在建中的广惠高速公路与永石大道交汇互通。水路通过东江航道,上可至博罗、惠州、河源,下可出珠江口至广州、香港等地。镇内有年吞吐量50万吨的石湾集装箱码头,货轮可直达香港,货物进出口运输十分便利。

石湾历史

石湾镇历史悠久,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历代无志。《博罗县志》中有关石湾的史料,起于唐终于清,零散而不系统,语焉不详。民国迄今80余年间,石湾史实更无专书记载。及至20世纪80年代,石湾在改革开放中迈上现代化康庄大道,为了更好地鉴古通今,规划未来,1993年1月,中共石湾镇委书记刘达兴提出"要写石湾的昨天、今天、明天",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于是镇办公室着手搜集资料,石湾、铁场、中岗等管理区召开了父老座谈会,进行调查。石湾中学教师陈海铨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3月写成《石湾史话》(上编),上溯远古至民国止。1994年7月,在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指导下,石湾镇镇志编写组正式成立,何来副镇长主其事,全镇群策群力,广集资料,编年梳理,分类纂写。10月,《石镇镇志》定稿,凡七章,约三万字。《石湾镇志》记载了翔实的地情资料,叙述了石湾伟大的历史变迁和石湾人民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英雄业绩,是一部社会主义的新方志。《石湾镇志》经编载,是石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产义精神文明的又一个新成果。

基本设施

能源、通讯、供水事业发展迅速。石湾镇建有110KV变电站,电力供应充裕,保证了全镇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全镇已开通1万门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传真通讯、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等已广泛使用。镇政府引用罗浮山联和水库的清澈库水和东江河水兴建了二座大型水厂,日供水量达8万吨,保证了工业和居民生 活用水的需求。

自然地理

石湾镇原是罗浮山下西沙河与东江环抱的一个港湾,故名石湾。明代属石湾巡检司社护都(二、三、五、八、九各图)、仙都(十二图)。村约有:石湾约、北镇围、里(李)陂水、中冈、上坊、滘下、鸾冈、洪圣坊、源头、上滘、泊头、铁场、白沙、西埔、黄塘等。清末划于第十二区。民国27年(1938年)为正义乡,包括铁场、滘下、元头、梅村、西埔、黄西、竹园、田心、新冈、鸾岗、石湾市、湖山、李(里波水)、中冈(中心冈)、牛头洲、黄塘等。沙迳、白沙则入礼义乡。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石湾属第五区,分清乡和铁场乡。镇域包囊赤沥,而析出永宁、竹园属福田,源头茹屋属东博,白沙属九潭。1952年5月,石湾属第十一区,两大乡改为8个小乡(清波、中湖、鸾滘、黄西、西田、源头、铁场、赤沥),永宁归属西田,茹屋归属源头。1956年4月,为铁场区,下设3个中乡:石湾、铁场和九潭,九潭中乡包括赤沥、佛岭、义合和凤山。1958年1月,铁场区改为铁场乡。1958年10月1日,成立罗浮山公社,本地区归属之,原3个中乡改为3个管理区。1959年5月,原3个管理区合为铁场公社。1961年4月,铁场公社分为铁场、石湾和九潭3个公社。1963年1月,原3个公社合为铁场公社。从1956年4月到1978年4月,虽名称屡易,分分合合,而镇域不变。

1978年5月,从铁场公社析出九潭公社。1981年11月,公社管理委员会从铁场迁至石湾。1983年12月,铁场公社改为石湾区。1987年3月,石湾区建制为石湾镇,镇政府设在石湾,下辖11个管理区(石湾、湖山、里水、中岗、鸾岗、滘吓、铁场、源头、西埔、西田和黄西),1个居委会。自1978年5月迄今,石湾镇域一直是包括现在11年管理区的地方。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