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客家民居形式多样,常见的民居,从简单到复杂有:穿堂式,为一排数间(单数)房子,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各间对称为住房,不另建大门和围墙;门堂屋,即一排三间或五间的房子,前面加围墙围成院落,围墙正中为门;锁头屋,正座横屋两侧加建竖向厢房,朝厅一面筑以围墙,门从侧面而人,平面形如古代锁头;上下堂,即两进屋,前为门堂,后为上堂,中间为天井。依堂屋开间数分别称上三下三或上五下五;三厅串,即三进屋,每进通常为五间,中间隔两个天井;合面杠,即由若干栋东西纵向的长列楼房组合而成,各列之间隔以狭长的天井,天井朝东一端设门厅出入,依组合的楼房列数分别称为“两杠楼”、“三杠楼”、“六杠楼”,至多达“八杠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梅江镇伴坑乡的六杠楼;寨围式,聚族而居,将数幢平房及水井等生活设施筑高墙围护起来,墙基以粘士、石头垒砌,寨之间互相策应,如梅县松口溪南乡的上、中、下寨与岗坪,平远的宝珠寨以及和平的乌虎镇等。
梅县棣华居
客家民系最有特色的住宅建筑是土楼。土楼建筑材料以夯土(混以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夯筑)发端,又有土坯砖,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注重于防风雨和人、兽侵扰,十分坚固。广东客家土楼较为密集的是梅县、大埔、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丰顺以及深圳等地。
土楼建筑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土楼,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较多,元代更多,明代以后的更易见到,最盛时期是在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饶平一县,明清以来所筑围楼就有656个。
围楼依形制大体分为三类:圆形(包括椭圆、八角、弧形);方形(包括长方形);五凤楼(包括马蹄形、围龙式)。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