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版面艺术于二十年代传进中国。三十年代初,在鲁迅的大力倡导下,版面运动发展迅速,不少追求进步的青年艺术家都投身于这一运动之中。岭南艺术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他们有的活跃于当时的文化中心上海,有的在广州活动,遥相呼应,表现出粤人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把握能力。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在广州成立的“现代版画研究会”,他们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地对版画热过一阵之后,逐渐丧失热情的情况下,仍然执著地探索这一艺术形成,并且将其糅合到社会生活中,让版画在社会斗争中成熟,从而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使广州一时成了版画艺术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受到全国艺术界的高度重视,鲁迅对广东版画的成就也予以很高的评价和期望。正是这群拓荒者,使岭南文化的内涵紧跟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大。1936年,现代版画研究会受全国版画界委托,主办“第二届全国木刻巡回展览会”。该展览第一站在广州展出,第二站到了上海。在上海展出期间,鲁迅抱病参观了展览。这次展览的成功,对促进版面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粤人版面艺术家中,李桦、赖少其、黄新波、陈烟桥、吴忠瀚、荒烟等,对版面艺术的发展贡献尤大。
赖少其(1915— ),广东普宁人。1932年在广州美专西画系学习期间,与本校教师、青年版画家李桦等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除了自己进行版画创作实践外,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版画展览,印刷发行手印本《现代版画》等刊物,积极推广版面艺术。他编译的《现代版画雕刻法》出版于己于1934年,主要介绍日本版画雕刻艺术,是中国第一本版画雕刻法的专著,对当时版画艺术的推广产生了重大作用。赖少其的版画作品大都与时代紧密结合,反映社会斗争生活,体现了他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作于1936年的《如此抗日救国锄奸团》,揭露广州国民党当局镇压抗日群众、制造“荔枝湾惨案”的罪行;1938年的彩色套版木刻《抗战门神》,则讴歌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1939年春节,该作品被印成年画,进入了后方桂林的千家万户,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赖少其的版画实践,在中国的版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黄新波(1916—1980),广东台山人。1933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尝试版画创作。在鲁迅的帮助和鼓舞下,对版画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开始用它来体现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为群众的痛苦而呐喊。早期作品如小说《八月的乡村》插图、《劳动者》、《船夫》、《义勇军进行曲》、《为民族生存而战》等,都是反映现实社会矛盾和斗争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为他们的不平而疾呼以及对侵略者的痛恨和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决心,作品充满一股股抗争的力量。抗日战争中,黄新波主要在桂林从事革命斗争和艺术创作,三年多时间,他共作画200余幅,由此可见创作热情之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们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他并没有死去》、《孤独》等。《他并没有死去》极富诗意,画面展示的是一只被活埋的战士的手仍然紧紧地握着不倒的枪,枪上所挂的革命经典在黑暗中正闪耀着光芒。画作于“皖南事变”之后,其象征性和战斗性显得十分鲜明。解放战争期间,黄新波以《华商报》记者的身份在香港从事革命工作,并发起组织了“人间画会”,继续版画的创作,代表作有《卖血后》等等。黄新波善于从自身或周围的生活细节去发掘带有时代意义的题材,如《生活》和《负薪》自己生活的一幕,据此创作的作品却展现了广泛的社会内容,因此也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他还善于驾驭各类不同题材,从单幅画到连续画,从《决斗》、《沉思》、《爱》到《心曲》,他都从容不迫地将所要表达的主题表现得准确生动,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他认为绘画艺术应该真实而含蓄,哲理和诗意对于画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他曾谈到,“画有它的哲理,应该含蓄,而不是一览无遗的,画之外还有画”,“画家与文学家、诗人有同样的境界,要有诗意,境界深,这境界并非只是自然的境界,更有心灵的境界。”由此可见他艺术追求的高远精深。
荒烟(1920—1989)原名张伟耀,广东兴宁人。1939年开始发表版画作品《雾中行军》,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作了不少战争题材的作品,著名的有《饮马归来》、《搜索残敌》、《末一颗子弹》等。《末一颗子弹》曾被送到英、美、印度等国参展,获的广泛好评,后被收入在纽约出版的《中国木刻集》。《一个人倒下,千万人站起来》,是当他听到闻一多被暗杀后创作的著名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性。荒烟的创作受前苏联版画家克拉甫兼珂的影响较深,作品大都严谨细致、精雕细镂,富有独特的风格。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