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牙举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夏园自立村以来,习文的人虽然不少,但有功名成就的人却不多,甚至乎连举人也未曾出过。清代光绪年间,这里却出了一件奇事,这年的乡试还未举行,却又响起了阵阵报喜的锣声,全村男女老幼奔走相告:村里出举人了!更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名举人并非与青灯黄卷为伴的书生学子,而是一名专与缺牙少齿之人打交道的镶牙佬。
镶牙佬怎么做起举人来了?这里面有段因由。原来当时朝里的一位太后(是否慈禧已不可考)由于牙齿剥落,样子十分难看。为保芳容,这位太后请尽了京城的镶牙医生为自镶牙,金的、银的、瓷的,不知镶了多少遍,但没有一次令她满意。无奈何,皇帝只得急令行文全国,让各地举荐镶牙高手来京。各地官员为讨太后欢心,想尽千方百计,或出榜招贤,或明查暗访,求得人才便向太后举荐。一时间,各路镶牙高手云集京城,“太后镶牙”亦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到京的镶牙佬们各施各法,使出浑身解数,竞相在太后的朱唇旁边一显身手。夏园的镶佬也在被举荐之列,也许是他“家山有福”,到京为太后镶牙的牙医不下千人,唯独他的于艺得到太后的首肯。太后高兴之余、要对他施予赏赐,除了金银珠宝、绫锣绸缎之外、还要封赠官衡。那年月,学而优则仕,要做官,得先有功名。为了封官方便,太后当即钦赐镶牙佬为举人。镶牙佬以镶牙为业,一向不曾在经卷上用功、现在却当了举人,冷手执个热煎堆,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那时候中举,是件天大的事,是要竖栏杆做纪念的。镶牙佬“中举”的消息报到夏园,村中父老乡亲自然要庆贺一番,并在徐氏宗族词堂门口竖起了一支栀杆。“镶牙举人”一时传为美谈。
镶牙举人做了什么官现在已无从考证,但从此以后,他便一直留在北京,后来,几经变乱,他一家人又移居天津。
说来也怪,自从镶牙佬被太后钦点为举人之后,镶牙举人的后代在读书方面便大有长进,有的还出洋留学。至民国年间,举人的一位曾经留学美国的孙子叫徐经明的回夏园省亲,发现夏园当时还只有“卜卜斋”,于是他便出资出力,创办了夏园第一间新式学堂,这便是夏园小学的前身。徐经明身体力行、亲自出任第一任校长,夏园村的教育事业到此也算是一个转折。虽然事过境迁,但夏园村七十岁上下的男人是不会忘记新学堂初开时的境况的。解放以后,夏园村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初中毕业生不计其数,考上大专院校的也不下十八,这些人的功名,比起那“举人”来,自然要高得多。
至于村民为镶牙择人竖的那支栀杆,由于岁月悠长、风侵日蚀,不知何时已断落了,但那两块刻有铭文的护石。却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后。后来,有乡民把它当作拴牛柱,先是糟践了一番。大跃进年代,夏园大兴土木建造集体场所,那两块石板也派上了用场。至于是做了公共食堂的基石,还是拿去砌炼钢炉的炉底,那就不得而知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