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饮食业的“特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民国初年至30年代抗战时期佛山沦陷前佛山禅城区内的饮食业,主要是茶楼、酒馆等行业,他们的生意经,即产品(食品)的制作、出售的营方式方法,有其各自的招来“特技”,惟其如此,才能赢得食客的青睐和口碑,在与同业的竞争中,站稳阵地而又有所发展。由此可窥旧日佛山饮食文化中体现佛山市民民俗风情的一面。
旧日佛山饮食业的“特技”主要有三种表现:
计件点心 这是从清末民初至20年代初期的做法。那时候,茶楼和酒馆的生意是严格分工的,而茶楼专营茶市,不做酒菜饭市;酒馆则专做酒菜饭市,不做茶市。这里所说的计件点心,是茶楼(居)的经营手法。当时茶楼出售的点心,可分“冷”点心与“热”点心两大类。后者是四季一贯制,用蒸笼蒸熟,由服务员捧着,沿座位高声叫卖的如叉烧包、虾饺与干蒸烧卖等。这些“热点”,茶客要一碟算一碟钱,不吃或吃剩也照样计价,没有“回尾”。而“冷点”方面则是计件收钱的。所谓冷点,就是茶楼事先炮制好的例如“糖东瓜”、“糖莲子”、“糖莲藕”、“蜜饯银稔”、“甘草榄”乃至一些饼食如光酥饼、杏仁饼之类。所有冷点,都是开市前摆好在茶桌上,每种冷点,每碟放若干件。茶客吃其中一件,则计一件的钱。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假如是四件一碟的,茶客每款吃一件,即吃了四款不同口味的冷点,付一碟的钱便可;二是适应了当时茶客消费的需要,符合佛山人俭朴而实惠的民风。至于那些冷点天天都是这样摆放,究竟炮制了多久?卖不去的如何存贮?是否合卫生?这些问题是存在的,到20年代后期,这些计件点心终于被淘汰了。
山水名茶 解放前,佛山禅城区,还没有自来水的装设,广大居民所饮用的全是井水,少数人则用河水。茶楼所用的自然也是井水。善于品尝茶味的茶客,认为井水烧开来泡茶,有一股咸味,有些则说是“铁锈味”,总之是茶味不好。于是一些大茶楼,为了招徕茶客,就想出了用山水泡茶的生意经。在门外,放了个显眼的木牌,上面写着“山水名茶”四字。所谓山水,就是派人到西樵山与有关方面接洽,商量好由西樵山以货艇装运用木桶载着的山水直航佛山,在正埠(现人民桥南边)泊岸。然后雇人肩挑这些山水来店。当然,用山水泡茶,茶价比用井水贵三分之一(那时候,白银本位,茶价按旧制计,如一角为7.2分,半角为3.6分,余此类推),当然大茶楼最贵的井水茶价为每盅3.6分,山水茶价为4.8分。因为山水茶确较清甜可口,故虽贵些仍引茶客。
拳头产品 30年代后期,酒楼与茶居经营的界限已打破。彼此都可做酒菜及茶市。为了争生意,酒楼方面率先以“星期美点”为号召,即每个星期把点心制作、质料、名称更换一次,让茶客尝到新颖点心。后来一些茶楼酒馆又独出心裁,炮制了“只此一家”的拳头产品,又名招牌点心,例如升平路冠南茶楼的豉烧包、顺和隆的灌汤包、山泉茶室的虾龟、德昌楼的油炸包、佛有缘斋菜馆红枣饼、紫洞挺的九层水晶糕等,都是名重一时的美点。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