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客家人的衣着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饰和雨具等项。古时衣着皆为汉唐服制遗风,比较古朴、大方,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只有夏季用苎麻纺织的白布,富家用白绸缎。直至清末仍大体如此。兹分别略述如下:
衣服 平时一般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衣服袖子宽长,袖口宽一尺左右。男装另一式是“长衫”,俗称“四围齐”,长度以能遮盖“脚眼仁”为准。此衫作礼服用,讲究的外加穿“马褂”,配上小官帽(俗称“榄豉帽”),在年节或作客时才穿。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腰是用较软的布做的,穿时用纱织布带(俗称“裤头带”)扎紧,或干脆不用布带,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裤管(俗称“裤脚”)宽尺八至二尺。—个裤筒穿两条腿也还很宽。如果裁去—截,就象当今流行的时装“裙裤”。
旧时,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多穿一件较短的长裤就是了。内衣,则一般都穿,俗称“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两式,比外衣狭窄。讲究穿着内衣、内裤是近代以后的事。
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布、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冬春御寒之衣服则统称“寒衣”,一般有“夹袄”(即双重厚布制成的外衣)、“棉袄”(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袄。下套穿棉制“马裤”。“马裤”样式古怪,只做两条“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联,无裤腰,穿时左右腿各穿—条,上边有一布条,将布带结扎在裤头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其色泽多偏黑、蓝、灰色。布是自己用棉花、”:麻纺织的,俗称“家机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上制“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岁穿的衣服,多不用钮扣,只用布带扎紧。上身为襟式,下身为“开裆裤”。一般要在六、七岁入学前,才制着成人式衣服。
以上服式,均指布质的。一般人家也只可能穿布质衣服。富豪之家则穿绫锣绸缎。过去客家人也有养蚕织绸的,但所织绸布多外销,自己穿不起。明清二朝间,在梅州地方出产有“程乡茧”丝绸布,后来,由于四川天府绸布(俗称“府绸”)打进来,“程乡茧”便衰落了,至清末即已停产。近代以后,由于客家人多出南洋,受西方机织布冲击,不但衣着用布逐渐改进、服式也随之改装。
改装后,服式五花八门,“古今中外”一齐出现。男装先多穿正襟、七钮、四袋的“唐装”,接着就有“中山装”、“西装”;女装也逐渐由偏宽偏长改为窄而短,也有穿正襟式,时髦者穿“旗袍”(满族女装)。青年男女则多穿“夏威夷”式。这是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情况。近40年来,则因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国内外服饰的交流影响,客家人的衣着亦随“大流”,带有原来特色的东西多已不复存在于。目前,客家人的服饰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不过各有偏重罢了。如:中老年男人多穿中山装;青年人多穿青年装、学生装、陆军装;中青年妇女多穿正襟男式服;70、80年代中青年则崇尚西装、时装,女的穿裙,还有穿“旗袍”者。又是一次五花八门。
鞋、帽、裙、帕鞋、帽、裙、帕是为身体各部位的需要而制作的,也是衣着的一部分。旧时,客家人(尤其是农民)不甚讲究鞋帽等物,露头、赤足,照样干活和出圩入市。但逢年过节或出门作客,则很注意衣着穿戴的完整。
鞋,旧时,一般人只有布鞋、草鞋,富裕者冬天有棉鞋,皮鞋是近代以后才有的。
布鞋都是自制的。男式叫“阿公鞋”,女式叫“阿婆鞋”,布底(用旧布糊成几十层的“布泊”)、布面(普通人家用“家机布”,有的有钱人家用绸缎)。鞋面颜色多为黑色。鞋式是宽口船型,不用鞋带,俗称“懒人鞋”。这种鞋今天仍然流行,市场有售,只是已换成胶底或塑料底,用机器制成。旧时,女装鞋还有“绣花鞋”,用绸缎或绒布为面,鞋面绣花或鞋头部镶花。多为富家仕女穿着。
草鞋有两种,一种是用干稻草编织的(俗称“秆草鞋”),用麻绳为“经”、草索为“纬”,编成“脚底形”,前头两边及后边“鞋跟”用绳带串起即可穿着,制作经济简便,一面穿旧了还可以“反底”再穿。这是劳动用鞋,几天穿一双。另一种鞋是“布泊”底(后来改用“车轮胶底”),前头一个“鞋鼻”,左右各两个布“耳”,后边“布跟”(俗称“鞋疼”)都留有“眼”,田苎索扎好后,用布带串起,即可穿着。男女鞋样相同。旧时,多为劳动、挑担、走路时穿着。这种草鞋比“秆草鞋”耐穿,客家妇女大多都会制作。现在,上述两种草鞋都已绝迹,被胶鞋、皮鞋所代替。穿胶鞋是近代才兴起的,开始均是南洋进口的“力士鞋”,后来有“回力鞋”、“球鞋”等。皮鞋是更后才兴起。这与全国各地差不多。
棉鞋,又称“老人鞋”、“过冬鞋”,形款与阿婆鞋一样,里面用棉花为絮,供老人冬天穿着,多为富裕人家才有。有钱人或有官职的人还穿“靴”(俗称“官鞋”),与古装戏里的靴一个样式。
穿鞋,除草鞋外,都须穿袜。古时有布袜、线纱袜两种。穿丝袜,尼龙袜是现代的事。冬天,有的老人穿羊毛袜。
帽,客家人一般对帽子不太讲究,平常戴者少。这可能与客家人多居南方,天气温暖,空气清爽,少风沙有关。旧时,男的有“小官帽”(榄豉帽)、“风帽”、蒙面式“夜帽”,后来有南洋进口的“狗毡帽”(西洋礼帽)、“太阳帽”(硬壳礼帽);女的有“布帽”(用绒布制成)、羊毛帽,也有人戴“风帽”;小孩(幼儿)的布帽是圆圈形,前面是虎头形(或称“猫头形”),有布绊套在颏—卜,也有讲线纱织成布袋形,一头结扎成“花”。近几十年来,除小孩、幼儿帽仍基本保留旧式外,老、中、青年的帽子几乎全部换了式样,而且区别不大。老年人多戴棉帽、绒帽、风帽,甚至皮帽;中青年人多戴陆军帽,时装风帽,而且男女无多大区别。
裙,客家裙有两种,一种是旧时妇女穿的,作为“衣着”的“百褶裙”,布质、很长(齐脚眼),后来越穿越短。只齐膝下,“五四”后定为“学生裙”,至今仍流行。有些变成了露膝的“超短裙”,只有年轻姑娘穿。衣裙还有一式“连衣裙”,上衣、裙联在一起,背后开半襟,装钮扣。这种裙过去多为少年、儿童穿着,后来青年妇女也穿。这两种衣裙本是旧时流传的,因近几十年来几绝迹,—“翻新”,人们把它当作“时装”,就像穿“旗袍”当作“时装”一样。
另—种裙,客家人叫“裙子”、“围裙”,是指“围身裙”。这种“裙子”是妇女用的,按各人胸围尺寸,用布制成。上端呈梯形,下边长方形。上钉一钮绊,扣在上衣头钮上,裙左右各钉上—条特制的“裙带”(带端有纱缨)扎在背上,把上身围紧。所以叫“围身裙”。裙边上用其他颜色的布缝一寸宽的边、配着衣服穿,甚好看。“围身裙”的作用有多种:一是装饰;二是可遮盖上衣,以免弄脏,亦可起束胸作用;三是可作“头帕”,包扎在头上,当帽子用;四是可作手巾包东西。过去,在客家地区,每个妇女都有一二条裙子。梅县西阳、白宫一带妇女的裙子特别讲究,一律用蓝布、镶白边,做工精致,当作头帕扎起时,就似一顶特制的帽子,很好看。
帕。亦有两种,一种是手巾(汗巾),客家人称为“手帕”,这是每人都随身携带的,至今如此。另一种帕是指妇女用的“头巾”,俗称“东头帕”(即包头布)。旧时,客家妇女都用,近四五十年较少,但兴宁、五华、龙川等地较年老的客家妇女仍然使用。这种“头帕”不像“裙子”,不钉带子,只用方形布一块包扎在头上或只包结在发髻上。
首饰 旧时客家人的首饰,妇女用物较讲究、多样,主要是头上饰物,古时妇女梳“高髻”、饰物一般有簪子、毛锸、耳扒,富家妇女还有簪花。一般妇女都戴耳环或耳塞、戴手镯。手镯有纽丝手镯、龙头手镯、蒜芎手镯,多银质,富裕人家有金质的,还有玉石手镯。戴戒指则男女都有,一般都戴金戒指。项链较少人戴,有的也多放在箱里,平时少戴在身上。小孩子普遍要戴银手镯、银脚镯,镯圈上串几个小响铃,便于循铃声而找到孩子。
随着妇女发式的改变,用首饰的逐渐少了。清末民初,客家妇女由梳“高髻”改为梳“盘龙”(俗称“圆头”),梳妆简便多了,只把辫子纽起盘结在后脑,像龙盘起扎紧,插上一支“毛锸”就行了。其他饰物也就省去了。后来又改妆,妇女多剪短发,不必梳头,头饰就全免了。手镯、戒指也少人戴,但还要戴耳环或穿耳塞。
雨具客家人的雨具,主要是雨伞、竹笠、凉帽、草帽、蓑衣、雨衣。
雨伞。俗称“遮子”,有纸伞和布伞两种。纸伞,用竹为架,用纱纸蒙顶,用桐油漆,一律长柄。布伞,用铁木(或纯用铁)结构,用布蒙顶,有长柄、短柄两种。旧时多用纸伞,近代以来多用布伞,近几十年,纸伞罕见,几乎全被布伞取代。近十多年来又大多使用尼龙布面的雨伞,还有自动伞、折骨伞等。
竹笠。旧时各地多是圆形尖顶式,民国后有圆形圆顶式,开始称为“童军笠”,后称“学生笠”,至今流行。
凉帽。是客家妇女特有的。有两种,—种是用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周围用布条缝挂,戴在头上露出发髻、发髻上用毛锸或竹片横插、使帽稳定。另一种是在竹笠周围缝挂布条。布多是疏纹的,以便通风。为什么只有客家妇女戴这种凉帽呢?从历史上看,过去妇女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逼,南迁后要跟男人一道出门干活,上山下田,赴圩出入,被逼抛头露面,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它又似面纱,自己可以看清别人,而别人看不清自己的面目。这是主因。还一个原因是,这种凉帽戴起来既凉爽又轻便。因有以上两大好处,客家妇女便将它世代流传下来。现在闽西南一带和广州郊区、惠州二带的客家妇女中仍然流行。广‘州郊区流行的是篾织圆圈式凉帽,与过去兴
梅妇女戴的凉帽相同,因为他们多是古嘉应州(今梅州)迁移去的;闽西南客家妇女戴的多是竹笠加布条式的凉帽。在梅州市各县,反而早巳没人戴凉帽了。
草帽。是用麦秆编织的圆顶竹笠形的帽子,故称草帽。主要用来晴天遮太阳,下雨天不适用,被雨淋后的草帽易发霉。这种草帽至今仍流行。近午出现有外来的用尼龙纱制的和布制的草帽,但多为城镇人使田,农村不流行。
蓑衣,有两种,—种是用棕毛编制的,披在背上,既能挡风雨又很暖和;另—种用山上的箬竹叶编制,优点是较轻便,但不如棕蓑衣耐用、暖和。
雨衣。原来是闲桐油纸制成上衣式使用的,后来才用薄胶雨布缝制。近几十年则普遍使用尼龙、塑料布(纸)制作的雨衣,这种雨衣轻便、舒适,很快流行开来。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