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肇庆丽谯楼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明 肇庆 丽谯楼
位于肇庆市城中路第一人民医院大门西侧。始建于宋重和元年(1118年),原称御书楼。因宋徽宗赵佶曾为端王,继皇位后,升端州为府,更名肇庆,并亲笔赐书“肇庆府”,守臣即于当年在府衙前筑高台,上盖楼宇,供奉御书而得名。明天顺六年(1462年),郡守黄瑜重建,改称丽谯楼。《肇庆府新建丽谯楼记》碑载,“撤台之旧甓,周垒以石,下为重门,门结以拱,高丈五尺,中为广道,袤四丈有奇,台之上建楼三间二挟,匾曰丽谯”。楼内置铜壶滴漏、乾宁铜钟、大藤鼓以报时刻。明末(1646年)桂王朱由榔抗清时在此登基,改作“永明宫”。建国后,因台基和楼宇漆以红色俗称红楼。
楼分台基、楼宇两部分,台基宽34.45米、深14.45米、高6.14米,台基下拱道高4.9米、宽4.44米、深14.75米。拱道石质为红砂岩。楼宇在解放初重建。坐北向南,重檐歇山顶,宽18.8米、深14.3米、高12.19米。拱道门上匾曰“古端名郡”。两旁联曰“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称颂曾在端州任职3年的宋名臣包拯离任时,不持一砚归的清廉之风,相传为郡守黄瑜撰书。
民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团部设在该楼后大院内。1996年因楼宇破烂不堪,肇庆市政府拨款丽谯楼实施抢救性修复。复建后的楼宇为两层两檐,歇山顶,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的仿明式建筑,高14米。
1989年高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