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各地剧种在陕西的发展豫剧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流行于陕西潼关、华阴、华县、渭南、合阳、西安、咸阳、三原、泾阳、宝鸡、铜川、汉中、黄龙、商洛等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随着陇海铁路的修建,曾有豫剧班社到潼关、华阴、渭南等地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部地区沦陷,加上灾荒频繁,灾民大量西流,大批豫剧艺人亦随之入陕。民国二十六年(1937)周海水带豫剧太乙班入陕。民国二十七年常香玉率团抵达西安。民国二十九年樊粹庭率狮吼剧团×西安。随后艺人逐渐增多,西安成了豫剧荟萃的活动中心。在1949年以前,入陕的豫剧演员旦脚有陈素真、常香五、杨素贞、马双枝、汤兰香、崔兰田、汤风英、李兰菊、张凤云、王水泉、聂良卿、王素琴、车兰玉等,须生有曹子道、许树云、杨金玉、常年来、赵锡铭、杜奎兴、朱全来等;小生有赵义庭、马天德、常警惕、常香玲等;丑脚有牛得草、魏进福、龚奎玉等。五十年代中期前,除流动演出的剧团外,留陕的豫剧团有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领导的香五剧社,崔兰田领导的蓝光剧社,曹子道领导的民众剧社,鞠午亭领导的双兴剧团,孙琏章领导的灾童剧社。新建的剧团有陈素真的豫光剧团,关灵凤的东方红剧团,以及在全省各地建立的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铜川市豫剧团,潼关豫剧团,商南豫剧团等。

狮吼剧团在陕历时四十年。该团主要编剧和导演,为其团长樊粹庭,他编导的剧目,从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革新和发展。在陕、豫有一定影响,被誉为“樊戏”。他一生共编写剧本五十八个,在陕创作剧本二十四个,改编剧本二十一个,代表剧目有《王佐断臂》、《劈山救母》、《杨满堂》、《红珠女》、《花媚娘》、《汉江女》、《凌云志》、《义烈凤》、《三拂袖》、《柳绿云》、《涤耻血》等。狮吼剧团在陕先后招收五批学生,计有一百三十余人,其中留团演员有张敬盟、何尚达、赵国瑞、邢枫云、萧淑琴、石兆明、赵胜利、黄淑亮、傅明珍、赵峰、潘雪芬等;毕业离团的演员有王景云、关灵凤、王敬先、花含蕊、董有道、强庭梁、曲五琳、张长友、孙建章、温好德、关山峰、何润生、孙秋菊、王素惠等;他们在豫、陕、甘、鄂多已成为剧团业务领导和艺术骨干。该团于1972年更名为西安市豫剧团。

常香玉入陕后,先后在西安豫秦剧院和宝鸡河声剧院演出四年左右,民国二十二年赴汉中演出,民国三十七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在陕期间,她勤奋好学,勇于革新,广泛吸收京剧、河北梆子、评剧、曲剧、秦腔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优长,丰富了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各种格调不同的豫剧唱腔,融汇于豫西调之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独具风格的一种流派。其代表剧目有《西厢记》、《花木兰》、《白蛇传》、《战洪州》、《大祭桩》、《秦雪梅吊孝》等。1949年以前,常香玉曾为《秦风日报》、西北中学募捐义演,并数次为河南灾民赈灾义演。1951年,她响应西北抗美援朝总分会的号召,决定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她首先在西安卖掉金银首饰二十二两,捐现金四千万元(旧币),委托西北抗美援朝分会建立“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存户,从8月7日起,率领剧团从西安出发,赴开封、郑州、新乡、武汉、长沙、广州等城市,巡回义演六个月,捐献演出一百五十六场,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和与各地艺术交流演出二十二场,观众达三十一万二千人次,捐献代金数十五万二千元(旧币)。1952年,香五剧社随西北演出团,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新花木兰》,获演出二等奖,常香玉获荣誉奖,赵义庭获演员三等奖。1955年调往河南。

西安民众剧社,主要演员有曹子道、马双枝、张凤云、张银花、马伶童、张彦春、龚金玉、吕荣花;主要剧目有《柳毅传书》、《唐知县审诰命》、《古城会》、《挑袍》、《长征》、《圆觉庵》、《哭剑》等。咸阳市豫剧团主要演员有张香芙、王宏瑞、关山峰、梁凤彩、张光耀、谢西佑、潘景仙、吴美玲等;主要剧目有《杨八姐盗刀》、《三打白骨精》、《李天保吊孝》、《三请樊梨花》《拷红》、《香囊记》、《穆桂英挂帅》等。宝鸡市豫剧团主要演员有张月樵、马佩凤、卢秀琴、段秀成、孙树枝等,主要剧目有《佘赛花》、《杨门女将》、《杨金花夺印》、《麻疯女》、《李双双》、《朝阳沟》等。铜川市豫剧团主要演员有赵兰芝、黄月楼、魏春芳、孔庆云、徐洪涛、关美玲等。主要剧目有《双蝴蝶》、《七夕泪》、《孟姜女》、《卖苗郎》等。凡是在陕西建立的豫剧团,都有相当实力,并且注意培养青年演员。因受陕西地方剧种的影响,使豫剧的艺术风格,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陕西地方特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