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各地剧种在陕西的发展京剧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亦称“平剧”。清末、民初流入陕西,相继传播于关中、陕北、陕南等地。清宣统二年(1910),京剧科班枌榆社始入西安,社址设大厢子庙街浙江会馆。主要演员有武鸣升、倪永春、卢寅亮、王家瑜、唐学寅等。其后又邀平津艺人小菊芬、白牡丹、福彩仙、刘奎官入社演出。民国六年(1917)四月秦舞台成立,于宜春园剧场演出,全社一百五十余人,主要演员有王小文、王九龄、倪泳春、紫海棠、草上飞、韩连喜、卢寅亮、郭荣利、秋瑞林等。经常演出剧目有《大战盘河》、《花荣带箭》、《大伐子都》、《风波亭》、《四进士》、《狮子楼》、《水淹七军》、《大回朝》、《白水滩》、《祝家庄》、《珍珠塔》、《董家山》、《女绑子》、《草桥关》、《取成都》等。该团以布景见长,首次于西安引进转台布景,轰动一时,竟与易俗社、榛苓社成并驾之势。每日于《公意报》大刊广告,招徕观众:“请看三绝:绝顶新戏、绝顶转台、绝顶布景。地狱宫殿惨刑大布景,均由转台现出”。受其影响,陕西易俗社于民国六年十月购买了秦舞台的宜春园剧场后,并采用了转台布景,首演《复汉图》一剧,亦大获成功,盛况空前。与此同时,易俗社、三意社等先后聘请了京剧教练唐虎臣等入社,教习京剧武功,丰富了秦腔武功戏的表演技艺。杨启华、阎国斌、王秉忠等人,通过向京剧艺人刘奎官等学习《挑袍》、《困土山》、《单刀会》等戏,亦将秦腔的红生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民国十年,第一个京剧票房广益娱乐社在西安成立,发起人有李游鹤、阎甘园、陈介伯、李棣如、阎重楼等,参加者有王颂臣、封至模、王鼎臣、柴佩如等。

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移驻陕西,随着陇海铁路通至西安,京剧艺人来陕日增,名武生葛燕亭、坤伶新桂兰相继来陕;孙盛辅带领一个娃娃班迁入汉中。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京、津、沪等地大批京剧艺人逃亡后方,陕西京剧舞台兴盛一时。徐碧云、关丽卿、刘仲秋、郭建英、任桂林等相继入陕,挂牌演出的还有粉牡丹(邴少霞)、齐艳云、江菊兰、金玉琴、金丽君等。

民国二十七年,由刘仲秋、郭建英、任桂林、封至模发起,“以振兴民族艺术,传扬华夏之声”为宗旨,创立西安夏声剧校。在夏声任教的,除发起人外,还有庞鉴心、马振奎、王惠芳、韩盛岫等。曾演出徐筱汀改编的《陆文龙》等剧。该校在西安苦心经营五年有余,为填补沦陷区的戏校、科班的空白,培养京剧人才,发展京剧艺术,作出了显著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声剧校的师生不少成为各地京剧的艺术骨干。民国二十八年,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简称文抗)在宜川成立歌剧(京剧)训练班,瞿白音任主任,刘巍、任桂林主教学。剧队成立后,刘巍任队长,任桂林任副队长,李葆华、吕舒任指导员,主要演员有金丽君、任桂林、谢钦枋、李崇绥、金联君等。曾演出《梁红玉》、《花木兰》、《明末遗恨》等剧。民国二十九年在三原招收一班学生,原准备渡黄河,进中条山、太行山进行战地服务,因胡宗南封锁黄河,未能实现。剧队在返宜川途中,于韩城被国民党特务扣留,干部被关押,后被释放,民国三十三年离开陕西。民国三十一年,延安鲁艺平剧团与八路军一二○师战斗平剧社合并,成立了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曾为《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特刊》题词:“推陈出新”。康生、邓洁、张经武、柯仲平、刘芝明等,曾兼任过正副院长,最后专职院长为杨绍萱、副院长罗合如。民国三十一年,阿甲、王镇武、张一然、任桂林等调入剧院,充实了编导力量。阿甲编写的现代剧《钱守常》,曾在鲁艺演出获得奖励。相继上演剧目有《上天堂》(张一然编剧)、《难民曲》(李纶编剧)、《回头是岸》(张梦庚、萧甲编剧)、《张学娃过年》(张一然编导)、《边区自卫军》(魏晨旭编剧)、《鬼变人》(王一达编导),还有《松林恨》、《小过年》等。民国三十三年,中央党校三部在延安上演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编剧杨绍萱、齐燕铭,导演齐燕铭),毛泽东写信赞扬此戏“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并希望“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任桂林、魏晨旭、李纶创作的《三打祝家庄》,在延安乎剧院首演,毛泽东看过后曾给平剧院写信,赞扬此剧“很有教育意义”,并肯定了它在戏曲改革中的历史地位。参加演出的有张一然、牛树新、张梦庚、王镇武、任鉴、方华、赵美蓉、孙震、魏静生、阿甲、王一达、赵魁英等。此后演出的还有田汉编写的《岳飞》,张一然编写的《嵩山之火》,王一达编写的《五大郎之死》,杨绍萱编写的《十一郎》,魏静生编写的《河伯娶妇》,石天编写的《北京四十天》等剧目。民国三十六年,平剧院撤离延安,并入华北联合大学。

从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陕西境内建立的京剧班社还有韩三儿、黄树麟等创立的长安大舞台(后改为新生京剧团),主要演员有齐艳云、郭海清、盖韵笙、李阔泉、段崇妙等。以牛书堂为主在西安创办的正音国剧社,招收女学生五十多人,培养了一批京剧人才。高小楼领的民众正乐社与汉中新民舞台合并,成立过新舞台。此外,还有部队、大专院校、工商界曾建立过不少业余京剧演出团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京剧团在西安演出一个时期,后因难以维持,宣告解体,部分演员参加陕西省京剧团。1950年,原西安正音国剧社停演,部分演员赴外地搭班。1950年,汉中成立大众京剧团,后改为汉中京剧团。主要演员有关美蓉、蔡正芳、张彦芳、赵惠珍、王焕文、徐龙、李瑜青等。1957年,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京剧班,1958年又成立了陕西省京剧团,1963年戏校京剧班毕业,并入陕西省京剧团,改建成陕西省京剧院,尚小云任院长,徐碧云任副院长,郑竹逸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曾到陕西各地巡回演出过的演员有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1959年到陕西×),以及周信芳、马连良、徐碧云、姜妙香、许韩英、小王玉蓉、言少朋、沈金波、赵燕侠等。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贵妃醉酒》、《洛神》、《天女散花》、《汉明妃》、《梁红玉》、《延安军民》等。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还为尚小云拍摄了《昭君出塞》、《失子惊疯》等电影戏曲资料片。京剧的艺术教育亦在陕西地方戏中广为传播,封至模继三十年代于易俗社任教后,建国初又受聘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教练和导演,韩盛岫于狮吼剧团任教后,又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导演,邱少霞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副主任,尚小云任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1961年尚小云于西安人民大厦举行了拜师收徒仪式,共收有李瑞芳、张彩香、马蓝鱼、段林菊等秦腔、眉户、碗碗腔学员三十一人,通过教排《昭君出塞》一剧,普遍提高了秦腔等地方戏曲的旦角表演艺术。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