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秦腔简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一直主要的地方戏曲。它的发源和成长虽无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盛行于陕西的关中、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不过宁强。向外曾流行到京、津、冀、鲁、豫、皖、浙、赣、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苏联的吉尔吉斯共和国。

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之际,秦腔确在秦中、晋南等地出现,并活跃于各地演出。清乾隆、嘉庆 (1736--1820),秦腔进入了盛期,西安和北京形成了两个演出中心。秦中各地,班社林立,演出频繁,仅西安一地就有三十六个班社,在这些班社中,名伶层出不穷,其中首推魏长生,他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京入双庆班献艺,在唱腔、表演、化装、服装等各方面都架乎于当时京中的其它剧种,震动京师所有戏班,“观者日至千余”。之后京城所有戏班都以唱秦腔来号召观众。

民国时期,是中路秦腔重要的发展阶段,民国十五年左右,改良秦腔覆盖全省,中路秦腔(西安乱弹)的命名遂废,通称秦腔。此时,陕西境内相继建立的改良班社,多达五十余个,主要有三意社、榛苓社、正俗社、新声社、尚友社等等,这些班社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民国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共培养学员两千名以上。其中有成就的计150余人,生行有刘毓中、耿善民、苏育民、任哲中、焦晓春(女)等六十余人;旦行有王月华、刘箴俗、王无民、何振中等50余人;净行有李可易、田得年、周辅国等20余人;丑行有马平民、汤涤俗、樊新民等10余人。改良秦腔提倡编演新戏,同时选择和改编传统剧目,主要作家有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封至模等。编演剧目六百余本,主要有:《三滴血》、《夺锦楼》、《软玉屏》、《还我河山》等。其中刘毓中的《劈门卖画》、王天民的《入洞房》、李正敏的《王典坡》、苏哲民的《激友》等,皆为上品。

同一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秦腔改革运动也在进行,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以柯仲平、马健翎等为骨干,创造出了以反映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为内容的“新秦腔”。编演了《一条路》、《好男儿》、《查路条》、《中国魂》等新戏,受到边区军民的普遍欢迎。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各演出团体纷纷下连队,下乡村,深入群众演出,积极落实边区戏剧运动,发挥了“为战争、生产、教育服务”的作用。民国三十年七八月间,马健翎的《血泪仇》由民众剧团上演后轰动了整个边区。十月授予马健翎“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称号。解放战争期间,配合战争进行宣传,演出了《穷人恨》、《一家人》、《鱼腹山》、《红娘子》、《闯王遗恨》等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剧团先后迁至西安,创建西北戏曲研究院,后改为陕西省戏曲剧院。当时有秦腔专业院、团74个,从业人员多达五千余人,主要有: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五一剧团、咸阳人民剧团、宝鸡人民剧团、渭南人民剧团、商洛地区剧团、榆林地区剧团等。各地也建立了专业的创作机构,在收集挖掘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整理改编演出了《铡美案》、《游西湖》、《游龟山》、《法门寺》、《玉堂春》、《火焰驹》、《回荆州》、《打镇台》等优秀剧目二百余出。创作出《烈火扬州》、《三世仇》、〈西安事变〉等新编历史和现代戏百余出。五十年代来,三大秦腔班赴京献艺,并巡回江南十六省演出。任哲中、李爱琴演的《周仁回府》,马蓝鱼演的《游西湖》、肖若兰演的《藏舟》、肖玉玲、李应贞演的《火焰驹》,苏育民演的《打柴劝弟》、刘易平、刘如慧的演的《辕门斩子》、袁克勤、陈仁义演的《下河东》,郭明霞演的《赶坡》,余巧去演的《三上轿》等,都成为广大观众欢迎的保留节目。

秦腔传统剧目有一千四百多部,文戏、武戏兼备,尤盛行须生和青衣戏,连台本戏、本戏、折戏和小戏均有,而以本戏居多。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其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自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辊、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美哀怨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键、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

秦腔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表现自己生活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经过各代不断的丰富和提高,在长期的发展道路中,保持着它特有的艺术素质,反映着劳动人民的勤劳生活和英勇的斗争气魄。至今,秦腔依然是西北地区人民最喜爱的主要剧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