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梆子戏的角色行当体制与沿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的角色行当基本相同,仅行当设置与称谓略有差别。清代中叶,秦腔和同州梆子发展为三大行十三小行,即四生六旦二净一丑,江湖上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三大行为生、旦和花脸。十三小行是胡子生(须生)、老生、小生、武生、正旦(青衣)、花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大花脸(大净)、二花脸(毛净)和三花脸(丑)。西府秦腔设置为四大行七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七小行为正生(胡子生、须生)、小生、大花脸、二花脸、正旦(青衣)和丑。汉调桄桄设为四大行七个半小行。四大行为生、且、净、丑,七个半小行为一生三旦一净一丑。即生、旦、净、丑、副、老、贴、杂。副为老生,老为老旦,贴为贴旦,杂为顶角,哪行缺人,由杂角替补,所以谓之半行。本世纪三十年代,因京剧流行各地,除汉调桄桄外,陕西各路梆子戏向京剧学习,角色分行又有所变化。秦腔、同州梆子发展为四大行十三门二十八类。四大行为生、旦、花脸和丑,十三门即十三小行,二十八类为衰派老生、靠把老生、王帽生、纱帽生、靠把生、马褂生、道袍生、红生、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武生、娃娃生、青衣正旦、花衫正旦、小旦、闺门小旦、贫老旦、富老旦、花旦、彩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大丑、小丑、文丑和武丑。西府秦腔发展为四大行十七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十七小行为头道绺子(头道胡子生)、二道绺子(二道胡子生)、文小生、武小生、把把绺子(三道胡子生)、大花脸、二花脸、正旦、小旦、武旦、老旦、媒旦(彩旦)、老丑、公子丑、官衣丑和武丑。
梆子戏的传统剧目多为历史故事戏,剧中主要人物亦多系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和烈女节妇。最擅于搬演袍带戏、扎靠戏和“光棍戏”(剧中人物均为男角),如《大报仇》、《取成都》、《葫芦峪》等,其角色行当也多以胡子生、花脸和正旦为主。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的戏班组班体制统称为“四梁四柱”。四梁为头道胡子生、大花脸、正旦和小旦,四柱为二道胡子生、二花脸、小生和丑。这些行当的扮演者,要求技艺全面,功底厚实,唱、做、念、打俱精,并各有自己的绝招和拿手好戏。四梁四柱在梆子戏的戏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四梁为戏班的头牌演员(亦称头波或头路演员),四柱为戏班的二牌演员(亦称二波、二路或挎刀)。其他为三路演员,包括老旦、媒旦、花旦以及校尉、彩女、龙套等,统称为底色,在民间素有“名角扛旗,底色不余”的说法。梆子戏向无老旦、媒旦专行戏。
四大梆子戏的生行有胡子生、小生和武生之分。胡子生为梆子戏的首要行当,在戏功中处于挑梁的地位,以戴三绺或五绺髯口为标志,故称须生或胡子生。胡子生分为正生、老生、红生、马褂生、道袍生和衰派须生。多扮演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扮这类角色的演员讲究功底扎实,戏路宽广,具有过硬的唱念功夫,尤擅唱工,重韵白,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腰功、腿功、武功以及髯口功、帽翅功、梢子功、鞭子功、靴子功、把子功等高难技艺。仪态工架要求魁梧大方,身段动作要求庄重洒脱,念白吐字清楚,行腔高亢洪大,以本嗓为主,兼施二音(假声托腔),具有阳刚之美。梆子戏的头牌须生,向称全挂把式,唱打念做皆能,在戏班中举足轻重,声价最高,戏份亦最重,历来以男演员扮演。但到了本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以后,则涌现出以焦晓春、刘茹慧为代表的一批坤伶须生,演出《葫芦峪》、《辕门斩子》等剧,以其独特优美的唱工,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打破了须生角色向以男角扮演的惯例。
正生:分王帽生、纱帽生和靠把生。以挂黑三绺为其标志,多扮演朝廷命官和将帅。王帽生,多为有权势的朝廷帝王,以戴王帽而得名,要求仪表庄重,气度轩昂,擅长唱功。如《乾坤带》中的唐太宗,《打金枝》中的唐代宗。纱帽生,多扮朝廷命官,以戴纱帽而得名,要求唱做并重,动作潇洒大方,善施髯口功、帽翅功和靴底功,如《杀驿》中的吴承恩,《八件衣》中的杨知县,《游龟山》中的田云山。靠把生,多扮演将帅,以着靠甲、善用把子为标志。讲究身架英武刚健,擅施武功及特殊武技,如《拆书》中的伍员擅三蹲尻子,《临潼山》中的李渊善施带蕊子盔、翻硬折子继以劈叉。
老生:分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衰派老生,挂白三绺,多扮演年迈老人,身架讲究两腿分开微屈,上身前倾稍躬,挪步行走,呈龙钟之老态。唱做并重,唱腔深沉苍凉,动作节奏缓慢,善施髯口功,常以抖须、摆须、吹须技艺吸引观众。在特殊情境中,亦有跑车轮、抢背、跌扑翻滚等动作。如《清风亭》中的张元秀,《烙碗计》中的刘子明,《走雪山》中的曹福等。靠把老生,多扮演老年将帅,挂白三绺,讲究唱做并重,唱腔洪亮深沉,动作稳健利落,善用各种把子功。如《金沙滩》中的杨继业,《大报仇》中的黄忠等。
红生:以勾红脸、戴黑三绺为其标志,多扮演尚武忠勇的将帅人物,如《出五关》中的关羽,《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破宁国》中的朱亮祖。表演讲究仪态威武庄严,少动多静,尤重唱工,声用宽音大嗓,可赛洪钟。兼有须生和大净之长,并具儒将风度和武将气质。
马褂生;以穿箭衣套马褂而得名。如《赶坡》中的薛平贵,《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重唱工和做工,趟马动作很多,故又名鞭子生。
道袍生:以穿道袍而得名。如《送女》中的周文,《三回头》中的吕鸿儒,《八义图》中的程婴,《九更天》中的马义。多扮演正义刚直、道德高尚的平民义士和义仆,在梆子戏的须生中为数最多。尤重唱工和念工,讲究酥音,擅用髯口功和甩袖功。
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贫生和娃娃生,文小生有道袍生和官衣生等。道袍生,因身穿各色道袍而得名,主要扮演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游西湖》中的裴瑞卿,《拾玉镯》中的傅朋。表演要求仪态儒雅潇洒,常手拿扇子,善于甩袖和耍花扇。官衣生,以戴纱帽穿蟒袍或官衣为标志,多扮演有功名的青年男角。如《悔路》中的周仁,《抱妆盒》中的陈琳,《详状》中的徐继祖等。其中扮演气宇轩昂的新贵人物,又叫纱帽生,如《花亭相会》中的高文举,《玉堂春》中的王景龙等。官衣生特重唱腔,甩帽子和耍帽翅常为此类角色的绝招。武小生,可分两类;一类多扮演年轻武将,重武功,如《争印》中的关兴和张苞,《岳家庄》中的岳云,表演向以把子功见长;另一类为有武功的青年男子,如《串龙珠》中的花云,《三滴血》中的周天佑,《游龟山》中的田玉川,常是赤手空拳,仅以武功取胜。文武小生,多扮演文武双全的年轻人物。如《黄鹤楼》中的周瑜,《凤仪亭》中的吕布,《拷寇》中的陈琳。重唱工,亦擅武打,其中戴翎子的,又叫翎子生,尤重翎子功。贫生;多扮演穷困潦倒的书生,讲究表现出人物贫而有志的神态,表演常是抱胸、蜷腰、屈膝等体态。如《渔家乐》中的简仁同,《苏秦激友》中的张仪。唱做并重,唱腔擅用二音。娃娃生,扮演少年儿童,多由童伶扮演,戏份尚少,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乙哥等。
武生:分长靠和短打两种,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长靠武生,扎大靠,穿厚底靴,讲究身段工架,重腰腿功、把子功,如《长坂坡》中的赵云,《哭头》中的马超,《独木关》中的薛仁贵。短打武生,扮演江湖好汉,绿林英雄,着抱衣、抱裤或黑滚身,平底快靴,表演动作轻捷矫健,以跌扑翻打见长,如《狮子楼》中的武松,《翠屏山》中的石秀。武生应工,亦有勾脸挂髯的,如秦腔《取街亭》中的赵云,挂白髯,《天水关》中的姜维,勾红脸,挂黑髯,这类武生行当兼有须生的形象特征。
梆子戏的旦行,有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之分。
正旦;又称青衣。多扮演正面中青年妇女,分青衣正旦、花衫正旦、刀马正旦和正小旦。青衣正旦穿青素褶子,重唱功,主韵白,动作稳重,仪态端庄,性格善良贤慧。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花衫正旦,着绣花对帔或穿戴凤冠霞帔,以唱为主,神态庄重大方。如《蝴蝶杯》中的田夫人,《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春秋笔》中的王夫人。刀马正旦,性格坚贞刚烈,擅唱大板苦音乱弹,动辄即起杀机,用刀杀人或自刎。如《庚娘传》中的尤庚娘,《周仁回府》中的李兰英,《八件衣》中的杜秀英。正小旦,扮演一些未婚女子(即“闺门旦”)或少妇,如《法门寺》中的宋巧姣,《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三上轿》中的崔秀英。取正旦的唱腔用小旦的身段,唱做并重,故称为正小旦。
小旦:多扮演年轻女子。唱做并重,含韵白,动作含蓄,神态温柔,兼含羞涩。如《蝴蝶杯》中的胡凤莲,《春秋配》中的姜秋莲,《十五贯》中的苏戌娟。其中的名门闺秀,称闺阁旦或闺门旦。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白玉钿》中的尚飞琼,《蝴蝶杯》中的卢凤英。此外帝王的宠妃、新婚公主还被称为红床小旦。如《背舌》中的金枝,《斩秦英》中的詹妃,《三对面》的兰屏公主。
花旦:扮演性格开郎明快或泼辣放荡的少女或少妇。多念散白,重做功,讲神彩,唱腔花稍俏丽,化装、表演讲究妩媚艳丽,娇憨活泼,常以手绢、辫穗表演见长。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拷红》中的红娘,《卖酒》中的凤姐。凡属小丫环的亦称丫环旦或小花旦。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有富老旦与贫老旦之分。富老旦,多念韵白,善挺腰杆,动作稳重,行步大方,具有高雅尊贵的气度。如《辕门斩子》中的佘太君,《西厢记》中的老夫人,《五典坡》中的王母。贫老旦,韵白散白兼用,动作迟缓,腰塌步小,间有哆嗦,强调老年体弱的神态。如《杀狗》中的曹母,《放饭》中的朱母,《清风亭》中的贺氏。
彩旦:一作丑旦,实为女丑,因多扮演媒婆、妖婆之类人物,亦称媒旦或摇旦,念散白,动作幽默滑稽。如《看女》中的柳氏,《双合进京》中的店婆,《白玉楼》中的婶娘,《玉堂春》中的鸨儿,《烙碗计》中的马氏。由彩旦扮演的丫环角色,如《春闺考试》中的丫环,《镇台念书》中的丫环等,也称丑丫环。彩旦过去由丑行兼扮。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人物,重武功,有刀马旦和武旦两种。刀马旦一般由功底扎实的小旦演员扮演,亦叫刀马小旦。重身段工架,身扎大靠,戴七星额子,插翎子,唱念做打并重,表演要求舒展飘逸,洒脱灵活。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双锁山》中的刘金定。武旦重翻扑跌打,要求轻捷矫健,如《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水淹泗州》中的水母。
花脸行:又称净或黑头。有大花脸、二花脸之分,以面部勾脸(即各色脸谱)为主要标志,多扮演相貌、性格特异的人物。
大花脸:又称大净。扮演身分地位较高的朝廷重臣,擅唱工,重念做,讲究身架雄伟,举止庄重,性格刚直、粗犷。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可分为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和净脸。勾黑脸表示人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如《铡美案》中的包拯。曹操、潘仁美因其骄横、霸道、奸诈和凶残,则勾白脸,群众直呼为“白脸奸贼”。勾红脸,则表示人物有忠贞英武的性格特征,如关羽。此外,《甘露寺》中的乔玄,《赵氏孤儿》中的赵盾,《庆顶珠》中的萧恩,《抱琵琶》中的王延令,《大拜寿》中的郭子仪,亦为大花脸应工,但只抹底色而不勾脸,被称为“净扮”或“净脸”。
大花脸为梆子戏四梁脚色之一。艺术成就较高的演员,既可挂头牌演出,也可以挑班。如秦腔花脸演员田德年,就曾在陕、甘两省挑班演出多年。
二花脸:又名毛净,扮演的人物均有粗鲁、毛躁的特征,但种类繁多。有勇猛豪放的,也有强悍凶猛的,有正直善良的,也有凶残奸诈的。重工架的叫架子花脸,多表现鲁莽正直的人物,如《芦花荡》中的张飞,《反长沙》中的魏延,《破宁国》中的常遇春,《五台会兄》中的杨延昭。重武功的称为武净,以跌扑摔打为主,如《取洛阳》中的马武,《打焦赞》中的焦赞。还有流气凶残的歹徒,如《八件衣》中的白石刚,《法门寺》中的刘彪,《放裴》中的廖寅等,由于他们戴一字须,身段动作多毛手毛脚,故又被称为毛净、毛二花脸、把把花脸。
丑行:亦称三花脸,本世纪三十年代前统归为花脸行应工。以脸部勾画一块豆腐干似的白粉为标志。有大丑、小丑、老丑、武丑之分。大丑,多扮演有身份的人物。如《蝴蝶杯》中的董威,《三滴血》中的晋信书,《蒋干盗书》中的蒋干。小丑,多扮演身世卑微或品格低下的人物。如《杨三小》中的杨三小,《教学》中的先生,《柜中缘》中的淘气儿以及店家、酒保、公差、家丁、纨袴子弟、花花公子等。如《囊哉》中的囊哉,《白玉钿》中的董寅,《蝴蝶杯》中的卢世宽等。扮演恶棍、地痞流氓的则叫做恶丑。如《窦娥冤》中的张驴儿,《庚娘传》中的王十八,《白玉楼》中的张千。老丑,多扮演心地善良、性格诙谐的老人,也可以扮演心术不正、性格狡诈的老人。前者如《清风亭>>中的张元秀,《红鸾禧》中的莫稽,《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后者如《法门寺》中的刘公道,《碧玉簪》中的刘胡子。武丑,主扮有武艺而机警幽默的人物,主要用翻跳武技。如《吃鸡》中的时迁,《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三打店》中的刘利华等。
四大梆子戏为适应戏班演出的需要,长期实行兼行代角制,民间俗称为串演。秦腔、同州梆子的须生、正旦可串演老旦,小旦可串演小生,丑角可串演彩旦。西府秦腔亦讲究一角多行,武生可串演武旦,二道胡子生可串演二花脸,小生可串演小旦,三道胡子生可串演老旦及各类杂角,丑角可串演彩旦。在梆子戏班中,娃娃生一般虽设专行,但常无专人扮演,多由艺徒和学员代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皮影、木偶搬上舞台演出的老腔、线戏、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及道情,表演上多学习秦腔,脚色体制的设置,亦仿效秦腔,大同小异。唯陕北道情,因长期受山西梆子影响,很早就搬上舞台演出,脚色行当设为三大行十三小行。三大行为生、旦和净。十三小行为须生、老生、文小生、武小生、娃娃生、老旦、正旦、小旦、丫环旦、媒旦(彩旦)、大花脸、二花脸及三花脸(丑)。其中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丑行戏为最多,花脸戏极少。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戏曲表演—紫金簪·哭簪
- 下一篇:戏曲表演—地方小戏的角色行当体制与沿革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