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戏曲表演—地方小戏的角色行当体制与沿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陕西地方小戏包括两种秧歌以及眉户、花鼓、二人台、八岔、端公戏等剧种。民国以前,角色行当体制大致相同,多数剧种角色行当为生、旦、丑三行。其特点是多以小生、小旦、小丑等三小门为主的“三小戏”,或旦、丑和生、旦为主的“对对戏”。如关中秧歌戏的《织手巾》、《上楼台》,陕北秧歌戏的《秃子闹房》、《王文葬父》、花鼓戏的《送香茶》、《夫妻观灯》,眉户戏的《张连卖布》、《钉缸》,二人台的《顶灯》、《打金钱》,端公戏的《二姐娃害病》、《金哥闹房》。一般无净行,生行中武行戏也极为少见,即或个别武戏,也是武戏文唱。如眉户只演出《古城会》而不演《斩蔡阳》这一段武打戏。端公戏的丑行特殊,不演小丑,专演老丑和媒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地方小戏的重视,一些条件较好的专业剧团对地方小戏的扶植和演出,新编剧目的不断增加,遂使花鼓、眉户等角色行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须生、老生、正旦、老旦、花脸三大行当,形成了生、旦、净、丑齐全的角色体制,但仍以小生、小旦、小丑为其主要行当。如新编眉户戏《曲江歌女》,仍以小生郑元和和小旦李亚仙为主演出,新编花鼓戏《屠夫状元》,仍以丑脚屠夫和小旦党秀英为主演出。

跳戏、赛戏的角色行当独具一格。跳戏多演《临潼山》、《庆顶珠》等历史故事戏,角色行当生、旦、净、丑一应俱全,唯名称叫法特别,称旦行为女角。无武打的戏中,生角、丑角为文角,有武打的戏中武生、花脸为武角。另有一开台生角,谓之“春官”。头戴圆翅纱帽,勾点豆腐块丑脸,手摇花扇上场说词,谓之“春官开场”,类似宋金杂剧中的“引戏者”。

赛戏一般由乐户家班顾事演出,剧目多为武打为主的古代战争故事戏,民间故称“龟子扬把子”。角色行当只设有生、净、丑三大行和八小行,八小行有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及黑脸花脸、红脸花脸、白脸花脸和丑等。向无旦行设置,群众称之为“汉子戏”。

地方小戏亦兴代角制。因各地方小戏的戏班,多为民间职业或业余班子,一般只有扮演主要角色行当的演员,配角尚少,多以代角演出,如二人台,多以丑角代角,只要在转身时换过帽子,即可以另一角色演出,戏行里谓之“抹帽戏”。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