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戏曲表演—皮簧戏的角色行当体制与沿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汉调二簧的安康派、汉中派、洛镇派及关中派,角色行当基本相同。早期演出剧目较少,只有末、生、旦、净、丑五大行。清末民初后因受京剧影响逐渐发展为十大行当,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统称为十门角色。

汉调二簧的戏班体制是按一定的行当设置的,亦有“四梁四柱”的规制。按民间组班习惯,一末、二净、三生、四旦称为“四粱”,五丑、六外、七小、八贴称为“四柱”。四梁以唱做为主,尤重唱工,多为正、悲剧和大本头戏的“泰山”角色。“四柱”以做工为主,兼以唱念,扮演以一行为主的重头戏较多。

一末:似同老生,为十行之首,类同宋元杂剧中的副末,开场先出。“末”的含意,众说纷纭。它有文武之分,文重唱做,武重工架,唱腔多主苍音,善用大净的身段表演,一般戴白三绺和苍三绺。如《三击掌》中的王允,《清风亭》中的张元秀。

二净:亦称花脸,包括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唱腔多用“虎音”。铜锤花脸如《忠保国》中的徐延昭,《下陈州》中的包拯,架子花如《白逼宫》中的曹操,《风波亭》中的秦桧等白脸净角。

三生:又称须生,以挂黑三绺髯口为标志,唱腔多用“正音”,讲究文、武、唱、做并重。此外,红生关羽、姜维等亦属此行。

四旦:亦名青衣或正旦,多扮演举止庄重,性格内涵的中年妇女。唱工多用小嗓假音。如《琵琶记》中的秦香莲,《二度梅》中的陈杏元等。

五丑:有文丑、武丑、大丑、小丑之分,唱腔多用“尖音”(细声)。文丑重念,武丑主武。大丑多扮演着蟒袍、官衣的官员,故称袍带丑,如《珍珠衫》中的丁山王。小丑,多扮演下层人物,衣着破烂,语言粗俗,故名邋遢丑。如《花子骂相》中的叫花子,《七人贤》中的刘成。

六外:俗称毛花脸,表演风格独特,以做工和武打见长,主用“虎音”,身架讲究气魄,善于插科打诨,语言风趣,扮演者可兼演彩旦。如《高唐州》中的李逵,《拿王通》中的王通。因身着青衣,足穿草鞋,民间有“草鞋花脸”之称。

七小;即文武小生,文小生亦称贫寒生,武小生又分短打武生和长靠武生。唱腔多用“尖音”。文生重唱做;武生主念打,擅施翎子功。文小生如《孟丽君》中的皇甫少华,武小生如《神亭战》中的孙策。

八贴:扮演正旦、老旦以外的其他女性角色,有花旦、小旦、刀马旦、闺门旦、武旦、丫环旦之分。唱腔多用小嗓“假音”。

九老:专指老旦,重唱做,多用“苍音”,一般多由一末代角,无专职演员扮演。如《火烧绵山》中的介母,《太君辞朝》中的佘太君。

十杂:又称靠把生,与一末、三生同类,以武打做工见长,多用“正音”,如《过巴州》中的严彦,《御果园》中的秦琼。

汉调二簧十大行当形成以前,老生、老旦、小生、杂角皆无专行设置,普遍采用代角制,多以生角代老生,旦角代小生,净丑代老旦,丑角包演各类杂角。十大行当形成以后,老旦虽设专行,但仍以末代角演出。

弦子戏、大筒子,因长期流行于安康地区,受汉调二簧的影响较多,角色行当体制与汉调二簧相同。亦有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之分。一般戏班人少,演出多为代角制,一人可兼演多角,要求搭班演员,必须具有一角多能的本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