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历史文化—长安农家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一些反映长安女性的诗并末标明是农家女,但从其诗句或内容可以看出。杜甫《兵车行》写行走于咸阳桥上被征的兵丁,说这些丁男走后,“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这些“健妇”,是农家女无疑。照此理解,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其中“少妇城南”也必是长安城南的农家妇女。因为,士人子弟是享有“名不隶征伐”的特权的。李白《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二句告诉我们月光下万户的“捣衣声”不是素常妇女的劳作,而与在边塞从军的“良人”(丈夫)有关。
其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又告诉我们,长安城中的妇女们其所以急急地在月夜“捣衣”,连夜缝制,原因在于“明朝驿使发”——官府派往边关的使者明天就要出发了。
与征妇有关的、最堪一述的是“捣衣”诗。李白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是王建的《捣衣曲》:
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台来捣帛。妇姑相对初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
李白诗中长安捣衣的场景宛然在目。杜甫《捣衣》仇兆鳌注:“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疑为坐之误)杵,对坐捣之,取其便也。”古时衣料多为麻织品,质地较为硬挺,浆洗之后,须先置在一平滑的石上反复舂捣,使之柔软且平展,以便裁剪,这便是“捣衣”的由来。北朝时温子升《捣衣诗》:“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足见以长安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妇女捣衣的普遍。
“捣衣”是农家妇女家务劳动之一,如同采桑、纺织、浣衣等。然而“捣衣”每每又与征戍在外的丈夫连在一起,“捣衣”就不是一般的妇女劳作了。前引李白《子夜吴歌》其一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其四说“明朝驿使发,几时到临洮”,可见久戍不归的丈夫是如何牵动着长安农家女的心!既盼着丈夫早早归来,又明知今秋今冬不能回来,于是急急地赶制冬衣。捣衣之后是裁剪、絮棉、缝纫,带着妻子对丈夫的关怀送往边塞。张籍有《寄衣曲》,王建另有《送衣曲》,都有捣衣之后给边塞丈夫送衣的内容,不具引。张籍另有《邻妇哭征夫》诗:“双鬟初合便分离,万里征夫不得随。今日军回身独殁,去时鞍马别人骑。”“双鬟”是未嫁女的妆梳,“双鬟初合”指新婚不久。对于这位征人之妇来说,悲剧实在是太大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