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历史文化—早朝和元日朝会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君主朝堂上会见百官,称之为临朝视事,百官朝见皇帝,向皇帝奏事称之为上朝。上朝对于百官来说,是他们每日的第一件大事。戴叔伦 《晓闻长乐钟声》:
汉苑钟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已启蓬莱殿,初朝鸳鸯群。虚心方应物,大扣欲干云。近杂鸡人唱,新传凫氏文。能令翰苑客,流听思氛氲。
当长安郊野曙色才分的时候,大明宫里的钟声就响彻长安上空了,钟声告诉散居在各街坊的百官们,朝见皇帝的时候到了。待到百官赶到蓬莱宫,钟声仍然响彻云霄。宫殿的大门虽已开启,又依稀听见宫里 "鸡人"报晓的声音,说明皇帝本人也已起身,要与百官们相会于朝堂上。
百官上朝,唐诗中也有说以"鼓声"为号令的。李贺《官街鼓》诗中说:"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王琦注:"《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其制盖始于马周。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周上书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行李,以备窃盗,时人呼曰鼓,公私便焉。”可见置于街坊的鼓,当日暮、凌晨时敲响,主要用于警戒以防盗贼,也兼有报时的作用,以启坊门。原与百官上朝无关,但百官可以据鼓声判断时辰,所以唐诗中写到早朝的诗,多写钟声,也有钟鼓一齐写到的。
"官街鼓"凌晨 "五更二点"敲起,相当于今日的早上五时左右。古代天子讲究 "勤政",所谓 "夙兴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上朝的百官们当然更要早起,因为他们散居于长安各街坊,距上朝的宫殿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路程。《明皇杂录》:"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是晓色朦胧中百官上朝的真实写照。
唐时帝王每日都要临朝视事。 《唐会要》引《仪制令》:"诸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会要》又载:“贞观十三年十月三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奏:'天下太平,万几事简,请三日一临朝。'诏许之。至二十三年 (649年)九月十一日,太尉 (长孙)无忌等奏请视朝,坐日,上(高宗)曰:'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拥滞众务,自今以后每日常坐。""每日常坐"即谓之 "常朝",是汉以来留下的遗制,唐代帝王大都是严格遵守的,房玄龄的"天下太平,万几事简",要求太宗改为三日一临朝视事,几乎可以看作是佞言,所以高宗即位之初 (高宗即位于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为表示勤政,即恢复旧制。到高宗永徽二年 (651年)八月二十九日下诏:"来月一日,太极殿受朝。此后,每五日一度,太极殿视事,朔望朝,即永为常式。""受朝。即受朝贺,是在朔望日(每月初与每月中)皇帝会见在京所有官员规模更大、仪式更隆重的活动;"视事"即"每日常参"、"每日常坐",是皇帝会见五品以上"常参官"的日常事务。高宗即位始两年,即废务荒政,自坏体例,改 "每日常参"为"五日一度"了。至高宗显庆二年 (657年)三月,长孙无忌又奏请 "隔日视事";武则天时,敕 "每十日一朝",受到左台侍御史卢怀慎的批评。自玄宗以后,皇帝的 "每日常坐",虽然也偶有更改,但基本维持"每日常坐"的旧制。兴庆宫里有勤政务本楼,即有以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自勉的意思在内。不过,到玄宗晚年,亦渐废务荒政,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批评他在宠杨妃之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常参官之数,大约不下数百近千人,每日凌晨即起,梳洗一毕,即要匆匆赶往皇帝临朝之处,休假和因其他特殊情况"辍朝"时可以例外。早朝是官员们的大事。一方面这是官员们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官员们深感荣耀之事。每日面见君王,与闻或参与处理天下大事,正是一种个人价值所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若早朝不至或迟到,处罚也是很严厉的。唐政府规定:"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文武常参官或有晚入 (即迟到),并全不到及班列失仪,委御史台录名,牒所由,夺一月俸;经三度以上者,弹奏。”
唐诗中写及早朝的诗格外多,如以下数首:
仙仗肃朝官,承平圣主欢。月沉宫漏静,雨湿禁花寒。丹荔来金阙,朱樱贡玉盘。六龙扶御日,只许近臣看。
戴叔伦《春日早朝应制》
晓陌春寒朝骑来,瑞云深处见楼台。夜来新雨沙墀湿,东上阁门应未开。
张籍《春日早朝》
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槐露暗不开,城鸦鸣稍去。始闻高阁声,莫辨更衣处。银烛已成行,金门俨驺驭。
王维《早朝》
钟鼓余声里,千官向紫微。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清漏闻驰道,轻霞应琐闱。犹看嘶马处,未启掖垣扉。   
耿 湋 《早朝》
宵衣应侍绝更筹,环佩锵锵月夜楼。井转辘轳千树绕,锁开阊阖万山秋。龙 尽列趋金殿,雉扇才分拜玉旒。虚戴铁冠无一事,沧江归去老渔舟。
许浑《秋日早朝》
鼓动出新昌,鸡鸣赴建章。翩翩稳鞍马,楚楚健衣裳。宫漏传残夜,城阴送早凉。月堤槐露气,风烛桦烟香。双阙龙相对,千官雁一行。汉庭方尚少,惭叹鬓如霜。
白居易《早朝》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色借玉珂迷晓骑,光添银烛晃朝衣。西山落月临天仗,北阙晴云捧禁闱。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曲和人稀。
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蓬莱春雪晓犹残,点地成花绕百官。已傍祥鸾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 。无多白玉阶前湿,积渐青松叶上乾。粉画南山棱郭出,初睛一半隔云看。
王建《和少府崔卿微雪早朝》
前二首是春日早朝,中间四首是秋日早朝,末二首是冬日早朝。可以看出这几首诗共同的地方是:都写得雍荣华贵;诗人情都虔诚敬穆,对所谓的帝恩都感激不尽;诗中绝不言"温室树”,不涉及朝见皇帝的具体细节,如皇帝的容颜、言语、大臣所奏何事、皇帝如何处分等。这是此类诗写作的一种 "规范"。少数也有例外,夹带了一些个人的牢骚情绪,如张籍《早朝寄白舍人严郎中》:
鼓声初动未闻鸡,羸马街中踏冻泥。烛暗有时冲石柱,雪深无处认沙堤。常参班里人犹少,待漏房前月欲西。凤阁星郎离去远,阁门开日入还齐。
不能说大部分诗人的虔诚敬穆的心情是虚伪的,但张籍的诗却更让我们感到真实。"官街鼓"响起,鸡声未啼,诗人就要匆匆起身赴朝。官卑职微的张籍,想来并无轻裘可以御寒,一匹羸马在平日尚可,遇到冻泥满路的冬天,就有些力不敷用了。张籍又病目,"烛暗有时冲石柱",活画出瘦马贫官艰于路途的情况。诗人到得早,常参官们尚未到齐。前引张籍《春日早朝》诗说 "东上阁门应未开"。"东上阁门"即皇帝临朝视事的大明宫紫宸殿。时辰尚早,则官员们要在待漏院(供官员们稍息等候早朝的处所)里等上一阵。待漏院是元和初才建造的,未建待漏院之前,百官们只能在宫外立马等候。《唐国史补》:"旧百官早朝,必立马于望仙、建福门外,宰相于光宅东坊以避风雨。”望仙、建福二门在大明宫外,宫门未后,众官只有立马等候,倘是寒冬,其境况可知。光宅坊是最靠近大明宫的一个街坊,宰相可以在其车坊里避风雪。
白居易《早朝思退居》也流露了些许反常的情绪:
霜严月苦欲明天,忽忆闲居思浩然。自向寒灯夜半起,何日暖被日高眠?唯惭老病披朝服,莫虑饥寒计俸钱。随有随无且归去,拟求丰足是何年?
"霜严月苦"、"寒灯夜半"、赶赴早朝,何如闲居时"暖被日高眠”安逸舒适?这可能是暮年的白居易特有的心情:官职已高、俸禄已厚,功业之心也渐消退了。早年的白居易有一首《常乐里闲居偶题》的诗:"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末梳。工拙性不同,进退亦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虽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字面上看,二诗表达的情绪似乎相同,实则大相径庭。《常乐里闲居偶题》作于贞元十九年 (803年),32岁的白居易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之职。校书郎为九品,为非常参官,故可以"三旬两入省",不必日日早朝。诗中表面上安于现状,实则满腹牢骚,"小才虽大用,典校在秘书","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等都是反话正说的牢骚话。
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早朝,包括冲风冒雪的隆冬和酷暑炎夏的早朝,都是抱着神圣、肃穆的心情去参与的,因为这是"六龙扶御日,只许近臣看"的荣耀,也是参与朝政、显示个人价值的机会。有多少诗人因没有这个资格而表示失意的心情。如李嘉 《元日无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遗冉从弟补阙纾》:
伏奏随廉使,周行外冗员。白髭空受岁,丹陛不朝天。秉烛千官去,垂帘一室眠。羡君青琐里,并冕入炉烟。
据诗,诗人当是随"廉使"(观察使)一起入京的随行人员,仅有幕职而无朝廷正式授职,即"流外"官。所谓 "无衣冠",即无资格。"秉烛千官去,垂帘一室眠",当朋友们随早朝官员的人流离去的时候,诗人独眠一室是什么况味!韦应物有一首《观早朝》诗,包佶有一首 《元日观百官朝会》诗,都是以无资格参与朝会的旁观者钦羡的眼光来看早朝的热闹繁盛景象的,韦诗说自己"愧无鸳鹭姿,短翮空飞还。谁当假毛羽,云路相追攀?"包诗也自叹"都城献赋者,不得共趋朝。”
官员到齐,皇帝临朝,于是紫宸殿阁门大开,官员们入阁,庄严肃穆的早朝开始。关于早朝的细节,受此类诗歌规矩的限制,难知其详。《新唐书》中有详细记载,今日读起来大有隔世之感,仅能作为历史的一种陈迹感受一下而已。撮录如下:
朝日,殿上设黻 、蹑席、熏炉、香案。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位,文武列于两观。监察御史二人立于东西朝堂以莅之。
平明,传点毕,内门开,监察御史领百官入,夹阶,监门校尉二人执门籍,曰:"唱籍!"既视籍,曰:"在!"入毕而止。
宰相、两省官对班于香案前,百官班于殿庭左右,先一品班,次二品班,次三品班,次四品班,次五品班。每班,尚书省官为首。东宫官居上台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唯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王傅随本品。
侍中奏:"外办!"皇帝步出西序门,索扇,扇合。皇帝升御座,扇开。左右留扇各三。左右金吾将军一人奏:“左右厢内外平安!”通事舍人赞,宰相、两省官再拜,升 殿。内谒者承旨唤仗,左右羽林军勘以木契,自东西阁而入。内侍省五品以上一人引之,左右卫大将军、将军各一人押之。
朝罢,皇帝步入东序门,然后放仗,内外仗队,七刻乃下。常参、辍朝日,六刻即下。
朔、望朝会与常参官早朝的仪式大体相同,只是仪仗人数多少不同而已。
每月朔、望日举行的朝会允许常参官以外的非常参官参加。元日(正月初一)、冬至日的朝会是一年之中皇帝会见百官规模最大、仪式最为隆重的朝会,又称作大朝贺、大朝会。因规模不同,以上几种朝会举行的地方也不同。如大明宫,'丹凤(门)之内曰含元殿,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宣政殿,谓之正街,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紫宸殿,谓之上阁,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杜甫有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和《紫宸殿退朝口号》诗,前者是参与朔、望朝会,后者是参与常朝 (杜甫时为左拾遗,为常参官)。大朝贺或大朝会则必在含元殿举行。朔、望朝会,有时因故可以取消,甚至冬至的大朝贺,也有临时废止的时候。惟元日大朝会,无非常原因是不能废止的,因为这是一年初始、万象更新的一天。
元日大朝会,参与者除京城常参官、非常参官外,还有全国各地诸使 (节度使、采访使、观察使等)派来长安 "贺正"的使者,各州府送贺表、呈祥瑞的使者,以及外国使者及重要宾客等。因此元日大朝会也是显示大唐国威、与少数部族地区和外国修好敦睦的重要朝会。唐人元日大朝会诗,皆备极铺张繁缛礼节,兹录王建《元日早朝》诗一首: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清。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六蕃陪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徘徊庆云中,竽磬寒铮铮。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
诗中充满了对帝王的颂词,但算不得谀词满纸,因为主要渲染的是仪仗之繁、卫护之严、百官之众和朝会气象的肃穆而又热闹。《唐会要》称元日大朝会为"元日大陈","大陈设"就是封建社会喜庆祥瑞仪式最完备的聚汇。《唐会要》在 "元日大陈设”之下有小字注说:"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繁缛的礼仪再加上轮番的上寿,此乃谓 "大陈设"。《新唐书》中有关于元日大朝会仪仗、音乐、警卫及仪式的详细记载,可以参看。据粗略统计,单是大殿内外护卫、仪仗人数之众,约在四五万人之间;大殿之内的百官、使者、外国使团、音乐舞蹈人员及仪仗、护卫人员,人数亦在万人以上。亦盛矣哉!王建诗中所写,不过仅及全部场面的几分之一而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