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密宗的根本道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密宗尊奉大日如来,以真言密法为精髓,强调修行仪式。青龙寺一切修持都按教理规定进行。惠果阿阇梨为传法高僧,精通奥秘,广收门徒,善于教学,传授的两部大法,远及国外,今日的日本仍在盛行。由此可见,青龙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实为重要。
(一)惠果阿闇梨
青龙寺大阿阇梨(传法大师)惠果,一生弘传密教,化度众生,培养了一批中外专事密教研究大德。
惠果(?——805年)俗姓马,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人。九岁时,随不空弟子昙贞受学,后于青龙寺大佛殿前剃染,慈恩寺受戒。唐大历元年(776年)从不空受两部大法及传法阿阇梨位。又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胎藏法及诸尊瑜珈。故惠果之学,实兼善无畏、不空所传之长。惠果在青龙寺东塔院设灌顶道场,时称密宗大师。据《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载,惠果为花阳公主治病。很有效果。为此,代宗赐绢一百匹、衣一对。至大历中(766——779年),所有恩赐,钱物共一千余贯,惠果都用于修塔下功德,不为己有。他教化甚广,上自朝廷权贵,下至庶民百姓,都从他受灌顶。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在青龙寺圆寂。门下弟子道俗千余人送葬。空海撰碑文,全文如下:
大唐神都①青龙寺故三朝国师②
灌顶③阿阇梨④惠果和尚之碑
日本国学法弟子苾刍⑥空海撰文并书
俗之所贵者也五常⑥,道之所重者也三明⑦。惟忠惟孝,雕声金版,其德如天,盍藏石室乎?尝试论之,不灭者也法,不坠者也人,其法谁觉,其人何在乎?爰有神都青龙寺东塔院大阿阇梨法讳⑧惠果和尚者也。大师拍掌法城⑨之行崩,涎迹昭应⑩之马氏。天纵精粹,地冶神灵。种惟凤卵,苗而龙驹。高翔择术,嚣尘之网不能岁之。师步占据,祥林之葩实是卜食(11)。遂乃就故讳大照禅师师之事之。其大德也,则大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之入室也。昔髫龀(12)之日,随师见三藏(13),三藏一目,惊叹不已。窃告之曰:“我之法教,汝其兴之也。”既而视之如父,抚之如母。指其妙蹟,教其密藏(14)。大佛顶(15)大随求(16),经耳持心,普贤行文殊赞,闻声上口,年登救蚁(17),灵验处多。于时代宗皇帝闻之,有勅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滞,请为决之”。大师则依法呼召,解纷如流。皇帝叹曰:“龙子虽小,能解下雨。斯言不虚,左右书绅(18),入瓶小师(19),如今见矣。”从尔已还,骥騄(20)迎送,四事不缺,年满进具(21),孜孜照雪,三藏教海,波涛唇吻,五部(22)观镜,照耀灵台。洪钟之响,随机卷舒,空谷之应,逐器行藏。始则四分(28)秉法,后则三密(24)灌顶。弥天辩锋,不能交刃,炙×(左车右果)(25)智象,谁敢极底。是帮三朝尊之以为国师,四众礼之以受灌顶。若乃旱魃(26)焦叶,召那伽(27)以滂沱,商羊(28)决堤,驱伽罗(29)以果杲矣。其感不移晷,其验同在掌。皇帝皇后,崇其增益(30),琼枝玉叶,伏其降魔,斯乃大师慈力之所致也,纵共撇娱簦镌氨惹辏惺芪拗恍甲噬;蚪ù舐甭?31),或修僧枷蓝处。济贫以财,导愚以法,以不积财为心,以不吝法为性。故得若尊若卑,虚往实归,自近自远,寻光集会矣。诃陀(32)辨弘,经五天(33)而接足。新罗惠日,涉三韩(34)而顶戴。剑南(35)则惟上,河北则义圆,钦风振锡,渴法负笈。若复印可绍接者。义明供奉其人也。不幸求车(36)满公当之也。沐一子乏顾,蒙三密之教,则智璨、玫壹之徒,操敏,坚通之辈,并皆入三昧耶(37)。学瑜伽(38),持三秘密达毘钵(39),或作一人师,或为四众依,法灯满界,流派遍域,斯盖大师之法施也。从辞亲就师,落饰入道,浮囊不借他,油钵常自持。松竹坚其心,冰霜瑩其志,四仪(40)不肃而成,三业不护而善。大师之尸罗(41),于此尽美矣。经寒经暑,不告其苦,遇饥避疾,不退其业。四上持念(42),四魔(43)请降。十方(44)结护。十军(45)面缚,能忍能勤,我师之所不让也。游法界宫,观胎藏之海会,入金刚界,礼遍智之麻集。百千陀罗尼贯之一心,万亿曼茶罗布之一身。若行若坐,道场即变,在眠在觉,观智不离。是以与朝日而惊长眠,将春雷以拔久蛰。我师之禅智妙用在此乎?示荣贵,导荣贵,现有疾,待有疾,应病投药,悲迷指南。常告门徒曰:“人之贵者不过国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策牛羊而趋道,久而始到。驾神通以跋涉。不劳而至。诸乘与密藏,岂得同日而论乎?佛法心髓,要妙斯在乎?无畏三藏,脱屣王位,金刚亲教,浮杯来传,岂徒然哉?从金刚萨埵稽首叩寂,师师相传,于今七叶矣!非冒地(46)之难得,遇此法之不易也。是故建胎藏之大坛,开灌顶之甘露。所期若天若鬼,睹尊仪而洗垢。或男或女,尝法味而蕴珠。一尊一契,证道之径路。一字一句,入佛之父母也。汝等勉之勉之!”我师之劝诱妙趣在兹也。夫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现乍没,圣之权也。常理寡尤,权道多益,遂乃以永贞元年,岁在乙酉,极寒月满,住世六个,僧夏(47)四十,结法印而摄念,示人间以薪尽矣。呜呼哀哉!天返岁星,人失惠日,筏归彼岸,溺子一何悲哉!医王匿迹,狂儿凭谁解毒?呜呼痛哉!筒日于建寅之十七,卜荧城邙之九泉。断肠埋玉,烂肝烧芝,泉扉永闭,塑天不及,荼蓼鸣咽,吞火不灭。天云惨惨现悲色,松风瑟瑟含悲声。庭除菉竹叶如故,陇头松槚根新移,鸟光激回恨情切,蟾影斡传攀擗新,嗟乎痛哉奈苦何!弟子空海,顾桑梓则东海之东,想行李则难中之难。波涛万万,云山几千也。来非我力,归非我志,招我以钩,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数示界相。归帆之夕,缕说宿缘。和尚掩色之夜,于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与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愿,弘演密藏,彼此代为师资,非只二两度也。是故劝汝远涉。授我深法,受法云毕,吾愿足矣。汝西土接我足,晋也东生入汝之室。莫久迟留,香在前去也。”窃顾此言,进退非我愿,去留随我师,孔宣(48)虽泥怪异之说,而妙幢说金鼓之梦(49),所以举一隅示同门者也。词彻骨髓,诲切心肝。一喜一悲,脚裂肠断。欲罢不能,岂敢韫默。虽凭我师之德广,还恐斯言之坠地。叹彼山海之易变,悬之日月之不朽。乃作铭曰:“生也无边,行愿莫及。丽天临水,分影万亿。爱有挺生,人形佛识,毘尼密藏(50),吞并余力,修多(51)与论,牢笼胸臆。四分秉法,三密加持。国师三代,万类依之。下雨止雨,不日即时,所化缘尽,泊焉归真(52),惠矩已灭,法雷何春。梁木摧矣,痛哉苦哉!松槚封闭,何劫更开。”(《高野大师御广传上》)。
碑文赞颂惠果成就,追述传法经过,倾吐师徒深情,言词真切,文笔流畅。此砷中国未发现,碑文多见日本真言宗著述。
(二)密×义及修持
密宗亦称密教,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密宗自称:显教是释迦对一般凡夫说的法,密教是大日对自己的眷属说秘奥大法,都是秘密真言,所以密宗也称真言宗(53)。
密宗奉大日如来为主尊。大日如来亦称“毘卢遮那”,梵文全称是“摩诃毘卢遮那”,“摩诃”意译大,“毘卢遮那”意译遍照、光明,合起来就是大光明遍照,意译为大日如来。
密宗经中,大日如来是宇宙的本体,世界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构成。“六大”是大日如来的法身,是密法产生的本源。
有本体必定有现象。所以密宗认为,一切现象都包括在“曼荼罗”里。梵文“曼荼罗”,意译“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等。据说印度密教修“秘法”时,在修法处,划一圆圈或建以土坛。有时,还在上面画佛、菩萨像。事毕,像、坛废弃。一般把画为圆形或方形的修法地方或坛场称为曼荼罗。认为此处充满佛与菩萨,所以亦称“聚集”或“轮圆具足”。中国、日本等地把佛、菩萨像画在纸帛之上,亦称曼荼罗(54)。
据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言三昧耶经般若波翠密多理趣释》卷上载,曼荼罗分为四类亦称“四曼”:
1、大曼荼罗:描绘佛、菩萨的形象。
2、王味耶曼茶罗:描绘佛、苦萨手所持的器仗、也剑、莲花、印契等。
3、法曼荼罗:也称种子曼荼罗,是佛、菩萨的种子。如大日如来的种子是“阿”字。
4、羯摩曼荼罗:描绘佛、菩萨的威仪动作。如:行、坐、住、卧等。
“四曼”是一切现象的具体表现,没有一种例外。而且,这“四曼”互相涉入,彼此摄持。
密宗又认为,宇宙的全部活动是大日身密,所有的声音是口密,一切的精神活动是意密,合称“三密”。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活动都包括在“三密”之内。
上述“六大”、“四曼”、“三密”即是密教教义的主要内容。
掘《大日经疏》卷一和日本空海《即身成佛义》载:众生如果按照教义内容,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各种规定手势)、口诵真言(咒语)、心观想大日如来,就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与大日如来身口意相应,即身成佛。这就是“三密加持”的修法过程。修“三密加持”,一定要经阿阇梨(传法师)传授,要按仪轨的规定,勤修苦练,最后达到“成佛”目的。
密宗修法首先要灌顶。灌顶仪式极为隆重,据说这是仿效印度古代国王即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福。密宗灌顶授法时,先入门,次投华结缘,盾灌顶。所谓灌顶,就是“用清水灌受法人头顶,说是洗去无始以来固着于身于心的无明烦恼之垢秽,引出本来生得的自性清净心(55)。其次要按仪轨行事。仪轨就是修法的仪式与轨范,内容繁多,规定详细,主要为咒语、印契等。例如,要消除一切灾难、一切烦恼,得到吉祥则要念“消灾咒”,咒语为:
“曩谟,三满哆,没驮南,阿钵罗底,贺多舍,娑娜南,怛姪他,唵,怯怯,佉×(左口右四)佉×(左口右四),×(左口右牛)×(左口右牛),入缚罗,入缚罗,钵罗入缚罗,钵罗入缚罗,底瑟姹,底瑟姹,瑟致哩,瑟致哩,萨普吒、萨普吒、扇底迦室哩曳,娑缚贺”(56)。
意泽为:归命一切诸佛,无能胜,所谓三身虚空,一切法性不可得,能破,光明光明,极光明极光明,住、住,一切说不可得,化众生,消灾、吉祥、成就。这样的咒语,唐朝肃宗、代宗等,常在内道场中诵念,以此来消灾求吉祥。
修法时除口诵咒语外,还要有手印配合,手印是以手指作各种结合,以表示不同意义。如:林淋印、净业印、忏悔印、召请众圣印、增益众生印等。至于咒语、手印和身体其他部位动作的统一,则必须由阿阇梨传授,才能进行修法。
(三)东塔院灌顶道场
青龙寺是密宗的根本道场。其育英化度,皆遵循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所传的遗规行事。
大历十年(775年),唐代宗于青龙寺勅赐东塔院一所,置毘卢遮那灌顶道场,七僧持念(57)。从此惠果在东塔院广度僧俗,闻名中外。传于外国学僧有:
辩弘,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瓜哇岛)×。原在本国修法,因赴南印度求法途中,闻知胎藏法已传入大唐,即于建中元年(780年)泛海来至中国,将铜钹一具,螺两具,铜□瓶四,□奉上和上,充供养。求授胎藏界毘卢遮那大法。(58)。
惠口,新罗(今朝鲜东南部)×,于建中二年(781年)将本国信物,奉上和上。求授胎藏界、金刚界及诸尊瑜伽等。学习精通后,归本国,广弘大教(59)。同年,新罗国僧悟真来受胎藏及救法等。
空海,日本国僧,来唐得两部及诸尊瑜伽婶。归国弘传大法,为日本真言宗初祖。
传于中国学僧受学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有:惠应,惠则、惟尚、义满,义明、义照、义操、义愍等。受学胎藏界的有:义澄、法润等。
义操一系,传通较盛,下传义真、深达、海云、大遇、文苑、法润、法秘、法全等。
惠则下传缘会、元政、文悟、文璨等。
元政、法全又各传法于日本的圆仁。法全又授法于日本的圆珍、圆载、遍明、宗睿等(60)。
惠果在青龙寺传法时,中外名僧咸集,修法、教学成绩显著,今可考者,主要有三点:
1、弘传两部大法:
惠果继承师教,在青龙寺广为传播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法门。
金刚界:金刚有坚固、利用两种意义。坚固是说,自身坚固不破,一切都不能破坏。利用是说,能摧破一切烦恼。比喻有坚固的智慧,所以金刚界是智差别法门(61),把金刚界用图绘示称金刚界曼荼罗。
胎藏界:胎藏有含藏、隐覆两种意义,含藏是说,理体具足一切功德,如母胎内含藏子体。隐覆是说,理体隐藏在烦恼里面面不显,所以胎藏界是理平等的法门(62)把胎藏界用图绘亦称胎藏界曼荼罗。两者摄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称“理智不二”,“金胎为一”。
2、修法宫廷,为皇室祈福:
唐代皇帝中,信佛者多。唐朝二十一个皇帝中,除武宗(李炎)反佛教外,其余都上信佛的。因此,在宫中设有道场,陈设佛像,修法诵经,并选名僧入内,专门持念,为之内道场。惠果一生,多次入宫,在内道场大办法事。“摧魔护国,治病祈雨”,很受代宗、德宗欢迎。
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加持(祈祷保佑,消灾增益)代宗皇帝,赐惠果褐农一领(63)。
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惠果待奉命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四时衣物等(64)。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惠果在内道场祈雨,赐绢一束,茶十串(65)。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惠果为皇太子加持(祈福消灾)赐绢二十匹,吴绫五十匹、茶二十串(66)。进出于宫庭,为皇帝皇后、太子公主,涌经祈福,乃是惠果遵不空教诲,精勤致力之事业。
3、广著经疏,附会诗文:
青龙寺僧,盛行修法,同时也重著述,善诗文。据《宋高僧传》载:道世、道氤二人著述颇多。
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京兆(今西安市)人,少聪敏,十二岁于青龙寺出家。高宗显庆年中(658年)参予了大慈恩寺玄奘译场,撰述甚多,存《法苑珠林》总一百篇。著有《善恶业报及信福论》(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十一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等(67)。
道氤,俗姓长孙,陕西高陵人。玄宗朝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因受梵僧指点,遂出家。深通内外经论,撰述甚移。主要有:《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所著新疏,在青龙寺宣讲时,听者数千人。圆寂后,玄宗弔祭赐绢止十匹(68)。
另外,青龙寺僧中,著诗文者,不乏其人。他们与当时文人学士王维、王缙、王昌龄等有翰墨之交,唐诗中存诗篇有: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69)王维
龙钟一老翁(70),徐步谒禅宫(71)。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72),世界法身中(73)。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74)王维

高处敞招提(75),虚空讵有倪(76)。
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眇眇孤烟起(77),芋芋树远齐(78)。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79)王缙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迴看六合间(80)。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上接,无心世界间。
谁知大隐者(81),兄弟自追攀。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82)裴迪
灵境信为绝(83),法堂出尘氛(84)。
自然成高致,向下看浮云。
迤逦峰蚰列(85),参差间井分(86)。
林端远堞见(87),风末琉钟离。
吾师久禅寂,在世超人群。

夏白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裴迪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适(89),清凉何所求。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90)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什树引幽阴。
簷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91),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92),灵异识钟音(93),
注释:
①神都:指唐代都城长安。
②故三朝国师:死亡曰故。三朝指唐代宗、德宗,顺宗。国师,对佛教上层人物封号,中国封国师自北齐开始。
③灌顶,佛教密宗的×仪式。凡学法者或继承阿阇梨位者,须先经师父以水灌洒头顶。
④阿阇梨,梵文Acarya的音译,意译为“轨范师”。阇(音she)。意为教授弟子,纠正弟子行为,为其轨范,故亦称“导师”。
⑤苾刍:(音bi chu)。即“比丘”,俗称和尚。
⑥五常,即五伦。《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者是人之常道常理。
⑦三明,佛教指拂和阿罗汉所拥有的三种神通,能以智慧力量破除愚阇,故名“三明”。
⑧法讳:讳即忌避。生时曰名,死后曰讳。法讳,即此后的法名。
⑨法城:佛教语。说正法能遮防非法,故名曰城。《维摩经·佛国品》曰:“为护法城,受持正法”。又说:“一切经法皆名法城”。
⑩昭应:唐时地名,即今陕西临潼县。
(11)卜食:建筑房屋选地之代称。
(12)髫龀:(Tiao chen),谓儿童换牙。
(13)三藏:佛教经、律、论称三藏。通达三藏者称三藏法师。
(14)密藏;密教之教法。
(15)大佛顶:即佛顶咒。咒文。
(16)大随求:佛经名。即大随求陀罗尼。咒文。
(17)年登救蚁:佛教故事,沙弥名救蚁。意为年龄到沙弥的时候。沙弥,即和尚。
(18)书绅:即记录。
(19)入瓶小师:佛教传说。谓小沙弥有神通力。
(20)骥騄,皆良马名。
(21)进具:即受具足戒。中国佛教戒法规定沙弥受十戒后,再受二百五十条戒,即取得正式比丘的资格。
(22)五部:密宗金刚界分五部,即莲华部,金刚部、佛部、宝部、羯磨部。
(23)四分:即四分律,佛教戒律书,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佛教戒律。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戒律,因全书内容分四部分,故名。唐代,道宣以《四分律》为宗旨,发展成为律宗。
(24)三密,密宗谓身(动作),口(念咒),意(想象)三业相应,称三密。
(25)炙×(左车右果):(音zhguo)喻人的言论智慧没有穷尽。
(26)旱魃:指旱神。
(27)那伽:梵语。意译为龙。
(28)商羊:鸟名。一足,舞则将雨,孔子说:“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29)迦罗:梵语迦罗迦龙。意详为黑龙。
(30)增益:密宗修法之一种名目。《大日经疏十一》曰:“增益亦名圆满,谓能满一切所愿也”。
(31)曼荼罗:梵语。意译为“坛”、“坛场”。一般将密宗修法的地方或坛场称为曼荼罗。
(32)诃陵,地名,即今印度尼西亚。
(33)五天:即五天竺。天竺为印度古称。印度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大部,故称五印度或五天竺。
(34)三韩:古代朝鲜的三国即高句丽、新罗、百济。
(35)剑南:地名,即今四川成都一带。
(36)求车:比喻。《法华经》火灾喻中说:“宅内诸子出宅外向长者求车也”。以喻厌生死而愿求佛道。
(37)三昧耶:梵语。意为佛发拔济众之誓愿。
(38)瑜伽:梵语。译为“相应”,实即修行方法的一种。
(39)毘钵:梵语。译为“观”,即观想“真理”。
(40)四仪:密宗指行、住、坐、卧四种仪容。
(41)尸罗:梵语。译为戒。
(42)四上持念:即早晨、中午、黄昏、夜半四时上堂修持念诵。
(43)四魔:佛教语。即烦恼魔、阴魔、死魔、自在天魔称四魔。
(44)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为十方。
(45)十军:佛经称烦恼为魔,共有十种,称十军。即欲、忧愁、饥渴、渴爱、睡眠、怖畏、疑、含苞欲放毒、利养、自高。
(46)冒地:梵语。即菩提。意译为觉、觉悟出之义。
(47)僧夏:亦称僧腊。指出家受戒后之戒龄。
(48)孔宣:即孔子。汉时封孔子为宣尼公,故称。孔子有:“不语怪力乱神”之语。
(49)妙幢说金鼓之梦:教佛故事。妙幢为菩萨名。梦有金鼓,说忏悔之偈颁。
(50)毘尼密藏:即律学与密法。毘尼、梵语、译为律。
(51)修多:梵语。修多罗之略译,意为经藏。
(52)泊焉归真:即安静地死去。佛教称释迦死为归真。《释氏要览》下:“释氏死曰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
(53)范文澜《唐代佛教》。
(54)《×词典》955页。
(55)范文澜《唐代佛教》。
(56)《大藏经》第十九册《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64页。
(57)《大藏经·惠果行状》。
(58)《大藏经·惠果行状》及《是国佛教》。
(59)《大藏经·惠果行状》。
(60)《大藏经·史传部》及《惠果行状》、《中国佛教》。
(61)《大日经疏》十二。
(62)《大日经疏》十二。
(63)《大藏经史传部·惠果行状》。
(64)《大藏经史传部·惠果行姿态》。
(65)《大藏经史传部·惠果行状》。
(66)《大藏经史传部·惠果行状》。
(67)《宋高僧传》卷四。
(68)《宋高僧传?卷五。
(69)《全唐诗》卷126。
(70)龙钟:潦倒,笨累的样子。比喻老态。
(71)禅宫,佛教禅宗寺院之称。
(72)灭眼:佛教用语。能看到一切,通过一切,无量无限。
(73)法身:佛教用语。佛之真身曰法身,即指佛之本性而言。
(74)《全唐诗》卷127。
(75)招提:佛教僧寺之别名。
(76)讵有倪,讵有,岂有。讵有倪,即岂有边际。
(77)眇吵:高远的样子。
(78)竿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79)《全唐诗》卷129。
(80)迴看六合间:远看天地四方之间。
(81)大隐:隐于都市名利之地。
(82)《全唐诗》卷129。
(83)灵境:天神之境地。
(84)法堂:佛教×修法的地方。
(85)迤俪:曲折绵延。
(86)参差:不齐。闾井,村落。
(87)堞:城上的短墙。
(88)《全唐诗》卷129。
(89)兹适:兹,蓐席,蓐与褥字通用。兹适,指坐在褥子上很舒适。
(90)《全唐诗》卷142。
(91)圆通:佛教用语。觉慧周圆,通入法性。
(92)天香:天上之香。
(93)灵异:佛教用语。指灵妙不可思议之事。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