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寺密宗传入中国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印度佛教一般认为起源于公元前六——前五世纪,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到公元十世纪开始襄颓,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左右。其间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本身的变化、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原始佛教(约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前四世纪中叶),主要是指释迦牟尼创教和弟子们传承其教说,②部派佛教(约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公元一世纪中叶),佛教内部对戒律和教义认识上的分歧,因而分裂为很多派别,③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中叶至公元七世纪),以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为主要派别,大乘佛教兴起后,把部派佛教称为小乘;④密佛(约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是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相混合的产物,它在七世纪后半叶取得主导地位。据中国佛教历史文献载,印度各派教说都先后传入了中国。密教在唐开元初期,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并成为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长安青龙寺惠果又传日本空海,空海在日本创立真言宗,至今信徒众多,传承不衰。
(一)印度的密教
佛×生的时期,正是印度社会进入奴隶占有制的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种姓制度,使婆罗门掌握文化,×大权,垄断一切知识,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是印度社会第一种姓。这种优越的地位和特权,逐渐养成了婆罗门的骄奢淫佚,因而引起社会的不满。刹帝利是新形成的奴隶制国家的统治者,要求扩张权力,扩大剥削对象,因此,对婆罗门的统治特权极为不满。吠舍种姓中的工商业奴隶主和高利贷者,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政治亦产生了强烈要求,他们对婆罗门的世袭特权地位也表示不满。处于社会底层的首陀罗,是受压迫和剥削的种姓,他们对婆罗门统治极为不满,通过各种方式(逃亡、破坏水利工程等等)和奴隶主进行了斗争。这些社会力量的斗争,必然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因而产生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潮。据佛教经典说,当时外道有“六十二家”①,其中,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尼乾子·若提子、婆浮陀·伽旃那、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舍罗、散惹邪·毗罗梨子是最有名“六大师”。“六大师”和释迦都反对婆罗门统治特权。在反对者中释迦的佛教学说,受到当时各种姓人们的支持,甚至一些婆罗门×都转入释地佛教。这些人转入佛教后,将他们的信仰和密法咒术也带进了佛教。咒术是印度民间的一种原始信仰,《阿闼婆吠陀》就是咒术专集。释迦在创立佛教时,对密法咒术持排斥反对的态度,并规定采用咒术就是违犯戒条,但是他的弟子们并没有遵守。在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中,不少经典有陀罗尼或真言。不过这些咒术只是附属的东西。
印度的密教什么时候出现,目前在学者中看法不一致,一般认为,在六到七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开始密教化,并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其特征。它盛行于印度的德干高原、西南印度、南印度一带。恒河南岸的超戒大学是当时密教的学术中心。另外,密教信徒认为,密教形成大约在公元二、三世纪之间,推崇龙树为师祖。据《龙树普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记载:龙树为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自幼“诵四韦陀(即四吠陀)典各四万偈, 偈有四十二字”,并领解其意。青年时代,为著名婆罗门教学者。 “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后皈依佛教,精通三藏。据传,密教的基本经典《金刚顶经》是龙树由南天竺铁塔中记诵,出塔后默写传布于世的。关于铁塔得经一事,在密教信徒中流传着一个故事:
据说《金刚顶经》箧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存南天竺铁塔中。释迦牟尼灭度后数百年间,因铁门铁锁封闭,无人能开此塔。在天竺佛法渐衰时,有大德先诵持大毘卢遮那真言,感动毘卢遮那,在空中现身,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令写记清楚后即灭。此大德持诵有成就,愿开此塔。于七日中绕塔念诵,用白芥子七粒击打此塔,门乃开。塔内诸神,一时踊怒,不得进入。唯见塔内香灯光明,悬列满于各华宝盖中。又闻赞诵声。此时大德致心忏悔,发大誓愿,然后得入塔中。既入,共塔门即闭。经多日,赞诵此经一遍,思如泉涌。得诸佛菩萨指授,得所记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门又闭如故。当时书写所记持之法,有千颂,此经名为《金刚顶经》。开铁塔的大德即是龙树。
密教的另一部经典《大日经》亦有一段故事:
据说北天丝界内,有一小国叫勃噜罗。在国同城之北,有大石山,壁立于云,悬崖万丈,其半腹有窟藏秘法。每年七月,众圣集中。复有数千猿猴,持经出晒。忽起暴风,吹一箧下来。碰巧有一樵人,甚觉奇怪,便拾收奉献于国王。当日黄昏,有一大猿猴来索要经本,并言如不归还经箧,就要殒身自杀。国王随机应变,殷勤再三,说经箧一定奉还,但要求照经抄写。大猿因国王言辞恳切遂许,约定三日后来取。国王乃分众缮写,到期即还。国王将抄本只传太子,而不外传。后有中天竺大瑜伽阿阇梨,远涉山河,寻求秘宝。国王观阿阇梨有异,欣然传授此经。由于旨趣幽玄,卒以难精窍,乃与诸圣者共同简繁摭要,集为二千五百颂。即为《大日经》。
这两个佛×编的故事传说,可看出两部宗经,一部藏于铁塔,一部藏于岩洞,以此提高宗经地位,让信徒尊而敬之。
《金刚顶经》、《大日经》是密教建立教理的根据,一切仪式,一切修持都由此而产生、定型。此后由这两部经又形成密教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分。金刚界以《金刚顶经》为主要经典。胎藏界以《大日经》为主办经典。金刚界、胎藏界供奉主尊都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毘卢遮那的译语。《大日经疏》说“毘卢遮那是日之别名,有除闇遍明、众务成办、光无生灭三种意义”②。就是说,如来的智慧日光,遍照一切地方,可除去一切黑暗。如来的智慧日光,能使一切事业取得成功。如来的日光,永远不灭,佛法亦不灭。如来有无比威力,总管一切,主宰一切。因而尊为密教教主。至此,密教有了主尊,有了经典,逐渐进入了发展阶段。密宗在我国正式建立,实始于金刚智、善无畏等传入的密教。关于密教传承次序,密教信徒认为:龙树传龙智,龙智传金刚智及善无畏。金刚智传不空,不空传惠果。善无畏传一行,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又传胎藏法于惠果。这就形成了中国佛教中的密宗。
(二)初期传入中国的密教经咒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实年代,传说分歧,已难稽考。一般公认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求法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关于汉明帝求法传说,记载较多,所载事实亦有出入。汤用彤先生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对永平求法的传说,作了考证。现将其故事全文录之如下:
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处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
对于这段传说,汤先生认为:“谓求法故事附会妄谬为一事,谓全系向壁虚造为另一事。吾人不可执其疑点,从根本否认故事之全体也。”③这说明,以汉明帝求法为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之说是有争论的。
其次,对佛教初传的经典《四十二章经》和最初的论著《理惑沦》也有争论。一般认为《四十二章经》是初传的经典。汤用彤先生即主此说。但也有不少人不同意此种说法,至今没有定论。《理惑论》全称为《牟子理惑论》,为东汉末年牟子所著。主要是讲佛教的教理。全文收入南朝梁僧祐编的《弘明集》中。明、清以来,研究该书的人不少。到了近代,佛教生家对于《理惑论》真伪,作者牟子是否就是牟融等问题,看法不一,亦无定论。
到了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147——189年),记载资料逐渐增多。当时来中国的佛教学者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竺佛朔、安玄、支曜、康巨、康孟祥等。其中安世高、支娄迦谶最为著名。
安世高是安息(今伊朗)人,相传为安息国的王子。捐王位之荣,安贫乐道。夙兴夜寐,忧济涂炭,宣敷三宝,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来洛阳。晋谢敷《安般守意经序》称,安世高“博综殊俗,善众国音” (《祐录》六)。译的佛经,据道安录载共三十五部,四十卷。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本月氏中④人。于桓帝末年(167年)来洛阳。所译经典有《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祐录》称支谶“操行淳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勘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传。”
安世高和支谶的译经,安译限于小乘“禅数”;支译则属大乘“般若”。而属于密教的密咒真言虽还没有传译,但支谶译的《般舟三昧经》已带有密教的色彩。
三国时代,天竺(今印度)、安息、康居⑤等国的沙门来中国的人数日益增多。北方的洛阳、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成为当时佛教的中心。据佛教史书记载,竺律炎在扬都(建业)译出有密咒的《摩登伽经》二卷。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一卷、 《八吉祥神咒》一卷、《无量门微密持》一卷、《七佛神咒经》一卷等。传译的这些密咒,在当时因没有专门阿阇梨(传法师)和修习道场,故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西晋时西域人帛尸梨密多罗,永嘉中(307—313年)来到中国,避乱建业。据说,帛尸梨密多罗善持咒术,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所译《大灌顶经》和《孔雀王经》为密咒传于中国之始。(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受其影响,建业乃盛行咒术。又有昙无兰于太元六年(381年)至二十年(395年,十五年间在扬州译《陀邻尼钵经》、《时气病经》、《咒齿经》、《咒目经》、〈《咒小儿经》、《请雨咒经》、《止雨咒经》等,弘传诵咒密法。又有佛图澄,西域人,志弘大法,善诵神咒,又解深经。于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到洛阳,想建寺传法,因乱未成。后以咒术为后赵石勒所崇信。同时,佛图澄在讲经说法时,常“以道术歆动徒众。,其弟子中颇多学人、名僧。如中国著名高僧释道安,师事佛图澄,膺服终身。佛图澄佛学知识博通,一时为人所尊,河北佛法盛行亦始于佛图澄。又有鸠摩罗什,父籍天竺,生于龟兹(今×库车一带),于401年来长安,在逍遥园从事佛典翻译。十余年间,四方学者云集。长安译业,大为盛行。鸠摩罗什译经甚多,其中密宗经有《孔雀王咒经》一卷、《摩诃般若波罗大明咒经》一卷。
此后,随着佛教传译的发展,密宗经咒的翻译亦有了增加。当时,来中国传教的×一般兼习密教,翻译佛经中渗有密咒。当时主要译师有:昙曜、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智通、阿地翟多、义净等。
北魏的昙曜,由凉州(甘肃)到平城(山西)后,在城西武州山下开凿石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为六十尺。雕饰奇伟,堪称杰作。此即遗留至今,闻名中外的佛教遗址——云冈石窟。昙曜还在石窟的通乐寺译出《大吉义神咒经》一卷。
那连提黎耶舍,北天竺鸟场国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至京邺(河南临漳)译经。齐亡后,耶舍东西避匿,改著俗装。隋建国后,佛教兴隆,文帝请耶舍至长安,住大兴善寺翻译佛经。耶舍虽年迈,行转精勤。前后译经十五部,八十余卷。耶舍善咒术。据说曾在来中国途中遇盗贼,诵“观音神咒”,遂免危难。
阇那崛多,北天竺犍陀罗国人。原在北周译经。后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在大兴善寺翻译佛经,所译密经甚多。经录中所存者,有《八佛名号经》一卷,《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等。
达摩笈多,南天竺人。因慕中国佛教兴盛,跋涉积年,游方到瓜州(今敦煌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到长安。先后在大兴善寺和洛阳上林园内翻译佛经。笈多通大小乘,宣解微旨,能诵密咒。
唐贞观中(627—649年)中国山西×智通,译出北天竺僧奉进《千眼千臂观世音陀罗尼神咒经》梵文本。永徽三年(652年)中印度×阿地瞿多,在长安慈恩寺译出《陀罗尼集经》十二卷。义净所译密经最多。义净(635——713年),俗姓张,范阳(今涿州)人。青年时代仰法显之辟荒,慕玄奘之高节,立志游学印度。年三十七,到广州,得同伴数十人。及将登船,同行者皆退罢,惟义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留学天竺那烂陀寺十年。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夏回到洛阳,带回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后在长安,从事译经,共译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其所译密经有:《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一卷,《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一字咒王经》一卷,《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一卷,《大孔雀咒王经》三卷,《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疗痔病经》一卷等。义净是玄奘译经之后翻译密救经典的第一个人,并著有《大唐求法高僧传》及《南海寄归传》,是研究佛教史
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上述为密教经咒初传概况。
(三)中国密宗的建立
印度的密教到七世纪中期始备规模。所尊奉大日如来佛及诸神,在曼荼罗中各有其位,排列有序。本经、教义、仪轨及供奉法等,已达完全。从此密教独树一帜,与其它×分庭抗礼。
密教的法门,有胎藏界、金刚界两部。胎藏界由善无畏所传,金刚界由金刚智、不空所传。
善无畏(637—735年),中印度人。原为贵族,舍王位出家入道。善无畏风仪爽俊,聪慧过人。解察五乘,道该三学。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伎能悉闻精练。南到海滨,在殊胜招提寺学法华三昧。后又到那烂陀寺,奉达摩掬多为本师,授总持瑜伽三密法门。后又不辞艰险,遍礼圣迹。当时的印度,外道峥嵘,各专其见。善无畏破滞析疑,解邪指路,使其即身观佛。在其本师达摩掏多支持下来中国传法。经吐蕃,于唐开元四年(716年)携带梵本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先住兴福寺,后移住西明寺。开元五年在菩提院开始翻译密教经经典。先后译出密教经典多部。最重要的是《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这就是有名的《大日经》,密宗的理论,基本上都包括在内。唐×一行为其助译,又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此两部经典多为咒术及作法基本方式,是秘密禁戒。善无畏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在洛阳圆寂,年九十九岁,葬于龙门西山。其弟子有一行和新罗国的玄超等。
金刚智(669—741年),东印度人,婆罗门种姓,十六岁开悟佛理,削染出家。先习经律,后专密教。游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开元八年(720年)与弟子不空来到长安,也被唐玄宗礼为国师。先住慈恩寺,后移大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广度四众。经常来往长安、洛阳两京。中国沙门一行,钦尚密教,多次咨询,都一一指授,毫无遗隐。先后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多部,为密教重要经典。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圆寂于洛阳,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传法弟子不空奏举,玄宗勅赠“国师”称号。代宗又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号“大弘教三藏”。宋《高僧传·金刚智传》最后云:“五部曼荼罗法,摄取鬼物去疾除妖也绝易。近世之人用是图身口之利乃寡徵验,率为时所慢”。这是说,金刚智善咒术,能捉鬼治病,宋时施咒艺术者专为谋利,因之,这一套已不灵验,为人们所轻视。
不空(705—774年)本北印度人(一说南印度),婆罗门种姓。自幼随叔父来中国,十五岁出家,师事金刚智。在长安常随金刚智往还长安、洛阳两京,协助金刚智翻译密教经典。金刚智逝世后,遵师遗命率弟子赴五印度和狮子中寻求密藏梵本。先至狮子国,受到国王优厚接待,次游五印度境,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天宝五年(746年)回到长安,进狮子国王尸罗迷咖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不空在长安广收门徒。还在宫中设内道场,为皇帝灌顶。玄宗赐紫袈裟及绢二百匹,赐号为“智藏”。后应节度使哥舒翰所请,至武威,住开元寺,给节度使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天宝十五年(756年)回长安,住大兴善寺。时遇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凤翔时,不空曾密派人奉表问安,并朝夕诵经,肃宗亦遣使求秘密法。长安收复后,肃宗以不空有功。不空于乾元元年(758年)入宫建内道场,为肃宗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唐代宗(李豫)即位后,不空译密严、仁王二经,代宗作序,颁行之日,举朝来贺。永泰元年(755年)授不空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768年)不空在大兴善寺立道场,代宗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价值千万。大历五年(77年),诏请不空往五台山修功德,秋季还京,代宗遣使出城迎入。大历六年(771年)不空进所译之经,帝勅赐不空锦綵绢八百匹,并赐同译经者十大千香三十匹,共一千一百匹。大历七年(772年)又赐不空紫罗衣并杂綵百匹。不空又奏请建造文殊阁。代宗允奏,贵妃、亲王、公主均赞助,耗费内库钱约三十万。大历九年(774年)不空圆寂,代宗哀悼,辍朝三日。又追赠司空,隘曰“大辩正广智三藏”。不空对密教精研浩博,共译出经典十一部,一百四十三卷。其中以《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简称《金刚顶经》。亦是密教的重要本经。不空弟子中著名的有含光、慧超(新罗)、惠果、慧朗、元皎、觉超,称为六哲,而以青龙寺惠果承其法脉。
在是中佛教史上,象不空为三朝国师,位列三公的和尚,实为罕见。
在密宗传承和尚中,一行是卓有成就的著名人物。
一行(673——727年),俗姓张,先名遂。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瑾之孙,父檀,武功令。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三思慕其学行,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不久出家为僧,隐于高山,师事沙门普寂。善无畏来长安,一行受胎藏法,善无畏译《大日经》时,一行到场助译,并著《大日经疏》二十卷,成为解释密宗理论的重要著作。金刚智来后,又受金刚经诀,协助译经。一行精通放学、历法。店玄宗命一行考究前代诸历法,改撰新历。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五十三卷,编入《旧唐书·历志》和《新唐书·历志》中。大衍历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行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天文、历法学家。他的科学成就,成为科技史上的宝贵财富。一行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圆寂,享年五十五岁。葬于铜人原,玄宗赐谥为“大慧禅师”。一行无传法弟子,法脉遂绝。
以上传承,使密宗发展成为独立体系,中国密宗由此正式建立。
注释:
① 外道的意思是“心游道外”,即对不相信佛教的其它×或学说的贬称。
② 一行《大日经疏》。
③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17页。
④ 月氐:古西域国名。原居我国敦煌、祁连山之间,汉时被匈奴打败,其族西走,后占有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⑤康居:古国名,大致在咸海、锡尔河流域一带。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