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青龙寺考古发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为了提供研究长安的建制、布局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资料,解决悬而未决的青龙寺旧址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曾于1963年对青龙寺遗址作了实际的勘察,其勘察情况写在《唐青龙寺遗址踏察记略》中。踏察主要成果是:①发现延兴门街遗址。在铁炉庙村南,田间的渠道断壁上有厚达40厘米的路土,路土东与延兴门遗址正好相对。②发现新昌坊内南北街的遗迹。在村西小学北面路旁的断崖上有路土堆积,从其位置考察,应是坊内南北街的遗迹。③发现城墙的夯土城基。具体位置在村东头的东南,与延兴门遗址相距20米处的地表下70厘米深见有夯土城基。④在村内和原上发现的遗物,除唐代砖、瓦、少量花纹方砖外,重要的文物有石灯台经咒幢。幢作八面形,三面刻梵语音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这可能与唐时青龙寺为密宗寺院有关。在村南一里左右的原上,发现有石刻小塔,塔身为六面形,上部刻仿木结构的塔顶,下部有莲花形座。这可能是僧墓的舍利塔(1)。
上述发现的遗迹、遗物为解决青龙寺位置问题提供了线索,为科学发掘创造了条件。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根据1963年勘察的线索,对青龙寺遗址的位置,又进行了复查和发掘。首先钻探了新昌坊的街道,肯定了表龙寺位置。寺占新昌坊的四分之一,在坊内十宁街东南部。在十字街的东南方向,探得了有夯土建筑遗址七处。据《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介绍,遗址一的南侧已暴露在断崖上,从断面上露出部分,可以看出是一门址,中间为通道,看来应为“中门”遗址;遗址三,规模较大,呈长方形,为一殿堂遗址。遗址五与遗址六,因这两处破坏比较严重,夯土基址的周边很不规整。遗址七,为南北向夯土基三段,在夯土遗址的附近有砖瓦堆积,可能是廊庑和僧房一类的建筑遗址(2)。
发掘的遗址有两处,即塔址(遗址二)与殿堂遗址(遗址四)。
塔址,位于青龙寺的西部,所处地势平坦。由于塔址破坏比较严重,现存塔踏面略与唐代地面平。塔基夯筑较坚实,土质较纯。塔基平面呈方形。在塔基中部有一南北4.4米的直壁方坑,坑四壁整齐。这一方坑居塔基正中,从其位置来看,当是塔心的所谓“地宫”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
殿址:殿址位于塔址东侧50余米处,地势较高。在农耕土下即是殿址的台基。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台基面已被破坏,柱础石一无所存。但在放柱础石的部他,所筑的夯土与周围台基的夯土不同,夯筑的比较紧密,土质也比较纯。大体都成方形,成为埋在夯土内的夯土墩。这些夯土墩纵横成排,原来承柱的础石当是放在这些夯土墩之上。分土墩东西成五排,南北成六排,中间缺少两墩。根据夯土墩形成的柱网来看,是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格局,中心减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种特殊设置。在台基的两侧发现有略呈坡状的夯土遗迹,东侧对称部位也有此类夯土迹象,看来两侧夯土应为慢道。台基北面中部有向北去的慢道(或踏道)遗迹,慢道两侧铺有散水。在台基南面中间向南出一小月台,月台的南边有露道。
出土的遗物有:长方砖和莲花方砖、板瓦笛瓦、莲花纹和兽面纹瓦当、鸱尾残片、垂兽、铁门钉、鎏金小铜佛、银质小佛、三彩佛像残片(为黄绿兰三色)、石刻残片、经幢残片、小红陶塔、壁画残片、铜钱(开元通宝)、瓷片等。这些出土的遗物,除部分为建筑材料外,其它都是佛寺常见之物。
从钻探和发掘的情况可以想见唐代青龙寺的寺院规模很大。唐代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中说:“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诗中描写的位置、地势和景观,与考古发掘的情况相对照,颇多一致。至于青龙寺的全貌,规模大小,布局等问题,考古发掘尚在进行,有待于今后的发掘提供资料。总之,通过钻探和发掘,确定了青龙寺的位置,摸清了遗址情况,校正了“石佛寺即青龙寺”的讹传,并为今后青龙寺的修复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
  注释:
  (1)《考古》1964年第七期。
  (2)《考古》1974年第五期。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