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青龙寺历史沿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青龙寺的前身是灵感寺①。灵感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皇帝,他为了建立万世基业,废弃了残破的汉长安城,以新建大兴城为实现其雄图的开端。隋文帝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俏徒。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是在佛寺里降生的,并且由尼姑抚养到十三岁。
“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541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寺。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身抚养②。”
由于隋文帝在尼寺里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响很深。在修建大兴城时,将城中的陵园塚墓迁葬到郊野,为超度这些亡灵,特意在乐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为灵感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寺废。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城阳公主患病,有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病愈后,公主奏请,又立为观音寺③。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为青龙寺。唐代诗人王维《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序有:“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诗文意境有助于了解青龙寺概貌。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禁佛时,寺废灭。当时长安右街仅留西明、庄严二寺,左街仅留慈恩、荐福二寺。青龙寺虽经摧毁,可能并不严重,会昌六年(846年)又改名为护国寺④。宣宗大中九年(855年)七月,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青龙寺又恢复本名。直到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废毁,地而建筑荡然无存⑤。
由于唐代的青龙寺与日本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今日本佛×还忆念不忘。1924年及1925年,日本和尚和田辩瑞和加地哲定先后来西安瞻礼青龙寺。因原寺早已废毁,无从辩认,故将祭台村的石佛守误认为青龙寺旧址,并在殿的南壁题词。和田辩瑞在石佛寺的题词如下:

“当今石佛寺者,唐之青龙寺也。贞元二十一年六月日僧空海上人仰弘法大师仰当时惠果大和尚受学密教。千二百后末资辩诣当寺,无极感恐湮灭,兹书。大正十三年仰八月十八日真官宗末资和田辩瑞志”。
加地哲定题词:
大正十四年六月十一日余诣此处,该寺是青龙寺之故址,密教根本道场也。嗟法灯既灭,和尚逝久,感慨无量。所愿法灯再燃,佛日增辉。密乘沙门加地哲定识⑥。”
1930年,朱子桥⑦来陕西,游石佛寺见日僧题词,大受感动。因朱子桥是学修东密的佛教居士,所以他商同地方官、×和祭台村人,重修寺内大殿,添修了东边僧房,并且自书“唐青龙寺”匾额悬于寺门。
中外佛教信徒虽然认为石佛寺即唐青龙寺旧址,但怀疑者认为石佛寺在乐游原以北的平地上,与唐代诗文中“连岗出古寺”⑧,“地高倚长坡”⑨描述的因岗建寺的地势很不一致,故不同意此说。石佛寺讹传为青龙寺,可能受嘉庆《咸宁县志》影响。据嘉庆《咸宁县志》卷三载:“城内诸坊,若安仁坊之荐福寺浮图,俗呼小雁塔,晋昌坊之慈恩寺浮图,俗呼大雁塔,靖善坊之兴善寺;新昌坊之青龙寺,今名石佛寺,皆迄今不改。”卷十二载:“石佛寺即青龙寺,在祭台村。”县志记载的失误,造成了以讹传讹。
注释:
①宋敏求《长安志》卷九。
②《附书·带纪·高祖上》。
③《唐会要》卷四八。
④《旧唐书·宣宗本纪》。
⑤张礼《游城南纪》,赵函《访古游记》。
⑥原题词现存陕西省博物馆,落款存西安市文管会。
⑦朱庆澜(1874—1941年)字子桥,辛亥革命老人,爱国将领,社会救济家。原籍浙江绍兴人,出生在山东济南。辛亥革命时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率领官兵在四川起义,被推为四川军政府都督。曾任广东省省长,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在北京成立了“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极积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朱将军以毕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救济及福利事业。一九二九年,陕西大旱,朱将军募捐、购粮十六万担,救济关中灾民一百多万人。在西安,扶风办灾童教养院,提倡生产自救,成立黄龙山、眉扶、双石堡恳区;整修寺院,保护文物。一九四一年在西安病故,终年六十七岁。
⑧李益《与王楚同登青龙寺上方》见《金唐诗》卷二八二。
⑨白居易《青龙寺早夏》见《全唐诗》卷四三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