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草堂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姚秦创立译经场,什密先后共流芳。
  宝塔庄严圭峰下,应布慈云护草堂。
  草堂寺位于今户县城东南20公里之圭峰山下,现属草堂镇,距西安35公里。背为后秦姚兴逍遥园内的一部分,鸠摩罗什译经之场,圭峰宗密造疏之园,地处汉上林苑境内,迹近终南,形号龟背。水有太平、高冠以毓其秀,山有圭峰、紫阁以钟其灵。列乎八景之中,居乎名区之首,洵属圆明之净域,充为幽寂之禅门,固古来名胜之地也。清《户县志》载,邑令康如琏曰:“户地之胜皆什、圭二缁遗迹,吊古者率游咏焉。”寺碑载,元代僧溥光游寺曰:“终南草堂为天下之名蓝者,以罗什、圭峰二大土故也。”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载:“世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权以草苫,即于其内……翻译佛经”,因名“草堂”。是我国首创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鸠摩罗什译经之后,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古刹而声闻中外。寺内现保存有不少重要文物,195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入西安地区八大开放寺院之一。由于鸠摩罗什在该寺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经,故被称为“三论
宗祖庭”。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于龟兹(今×库车境),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应姚兴之请,来到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迎入逍遥园西明阁,并建草堂寺翻译佛经。当时四方义学沙门次第群集长安者达三千人,有“三千弟子共翻经”之说。其中有僧肇、僧睿、道融、昙影等,号称四圣、八俊的弟子为其得力的助手。据《大唐内典录》卷三载,共译出大乘经论94部,425卷。为发展中国文化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晋书》载,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于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人,起浮屠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居中作须弥山,四面有重崖峻壁,珍禽异兽,林草精奇,仙人佛像俱有。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说明当时寺院建设规模之大和佛教传播影响之广。
《历代三宝记》又载,魏末周初(554—558)衢街稍整,大寺因而成为四伽蓝(佛寺异名)。草堂本名即为一寺,草堂东常住寺,常住南京兆王寺(后改安定国寺),安定西为大乘寺。四寺本为一体,范围广大,中有“天街”,半八隅大井即旧大寺之东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一年(498),曾在鸠摩罗什所居旧堂建三级浮屠,访求罗什后裔。
唐高祖李渊为郑州刺史时,曾于隋大业二年(606)正月初八日为男世民目患,先于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乃捐。“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障,弟子李渊一心供养。”(按此时太宗才九岁。此碑早佚,其文抄自《金石萃编》)
李世民即太宗,继位以后,出于报恩,曾莅寺参拜佛祖,并以鸠摩罗什译经功绩之大,特题诗以赞颂之。诗曰:
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
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
文含金五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
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此诗有石刻现在碑廊,末二句叹草堂当时之荒凉,其殿宇修葺虽无记载,但说明高祖、太宗均曾莅寺参拜属实,必对该寺大加整饬,复展宏图。唐玄宗天宝年间(724—756),飞锡法师住草堂寺弘扬净土之教,开二十法门,著有《念佛宝王三昧论》二卷。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华严四祖澄观曾奉诏在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即《普贤行愿品疏》十卷,唐宪宗元和(约810)中曾敕修一次。《陕西省通志》称,唐改草堂为栖禅寺。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著疏传禅,大振宗风,中兴草堂,栖禅之名可能由此改称。宋乾德四年(966),《重修清凉建福院记》之碑,碑身无存,仅留碑头,近由《金石萃编》抄得其碑约1500字的全文,内容记述由唐昭宗乾宁(894)时,到后周世宗朝(954),60年内两次修葺的史实。《佛祖统记》亦载,唐昭宗敕修草堂寺。而清凉建福禅院之名不知改于何时,然草堂、栖禅之名仍相互沿用。金章宗明昌癸丑(1193)辩正大师举擢僧录,增修讲所,梁栋宏丽,檐楹高敞(有碑)。元太宗癸卯(1243)至丁未(1247),皇太子阔端于五年内曾四次降旨对草堂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有碑)。明洪武十六年(1332)僧惠明建该寺为僧会司,主持管理僧众事务。清雍正十二年(1794),雍正皇帝敕封什公门人僧肇为“大智圆正圣僧禅师”,易寺名为“圣恩寺”(有碑)。但知者甚少,故直至今日仍以草堂名寺,其他名称仅成为历史记载矣。
至于寺院原来规模,因文献缺佚,无法详考。据《重修建福院记》碑载:“南连远峤,尽为常住之域,北接长河,悉是伽蓝之地。”宋程明道《游南山诗序》原注曰:“寺在竹林之心,其竹盖将十顷。”其诗有“四面筼筜(竹林)一径通”之句。宋唐遘亦有“十顷筠篁(竹林)环殿阁”之诗句。可见当日寺院范围之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王九思《游南山记》云:“寺基宽敞,前殿壁画甚古……前朝诗刻嵌壁甚夥,西南隅为罗什葬塔有亭覆焉。”可知此时殿宇较为完整,并说明殿宇位于罗什塔东北尚远,当在今北垣墙以外,并说“其竹盖将十顷,今乃根株尽矣,独寺后银杏四株上薄霄汉亦数百年外物也”。但到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战乱叠起,寺被焚掠。据《新建安善团堡记》碑载,“以寺为堡,因山为城。”且寺内住僧尚有48人,说明残存殿字还不在少,当在今寺位置(团堡之内)。今寺院之围墙,即在安善团堡之城址所建。从此寺院面积又逐渐缩小,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草堂寺记》碑载,“寺僧寂法修残补缺,整饬殿廊,并建天王殿五间,寺宇焕然聿新,形景如昔。”可知嘉道以前寺尚可观。同治元年(1863)回民起义,殿宇全毁于火。光绪七年(1881)又遭洪水之灾,几成废墟。后虽重修,但甚简陋。高鹤年居士在《游访记》中写道,他于光绪三十年(1904)参拜罗什塔时,看到草堂寺已残破不堪,令人目不忍睹。
唐末宋初禅风盛行,草堂遂传临济一宗,从寺内宗派图碑上看,宋、元以来,该寺已成为子孙传承的寺院。民国初期,虽然尚有几位×,已是道风松弛,僧同俗类。民国二十四年(1935)卧龙寺传戒时,仅有两名沙弥僧(大信、大纪)前往受戒。经各方协商,始改为十方丛林,选请贤能担任住持。首任住持是普净和尚,继有通玄、圣量、怀慈、能定,普净又住持其寺。民国三十六年(1947)请定悟法师为住持。解放前夕由续洞主持。寺外尚有土地(榆树林在内)120亩。十年多来,对于寺院无整修之举,只是维持现状而已。
由于沧桑之变,该寺在解放前夕仅有旧大殿五间,僧舍六间。农业用房数间。百余年内疮痍满目,荒凉可伤。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曾先后几次拨款对该寺进行整修和扩建。并于1956年请力空法师为住持,一时住僧十余人,实行农禅生活。继有古鼎、静觉为住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离散,佛像法物被毁一空,即由文物部门接管,屡有修葺。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政策的落实,1984年9月1日交归×管理,达到了庙像庙、僧像僧的新局面。寺内现有常住僧15人,过着正常的×生活,同时集×、文物、旅游为一体,实行对外开放,以满足人们的×信仰、文化活动、旅游观光的愿望。
现在的草堂寺,占地面积共52亩,砖砌围墙一周,除政府拨款整修和扩建殿宇以外,首任住持宏林法师深感自开放以来,香客游人日益增多,旧有殿宇显然已不敷×活动和游人观光的需求,遂与监院谛性师共谋发心,筹集资金,再建殿宇,至1996年为止,草堂寺新的面貌分三部分如下:
中部山门三间,有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书草堂寺三字寺额。天王殿三间,内供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像。两侧建碑廊两排,共14间,镶嵌着历代重修寺碑及文人仕宦游寺题诗碑26方。往后钟鼓二楼东西相对。接着就是新建高大雄伟的七转九间的大雄宝殿一座,内供释迦、药师、弥陀三佛像,两边供十八罗汉像。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东为经像流通处,西为接待室。正中即旧大殿五间,现改作大悲殿,内供香樟木刻千手观音像,附供缅甸华侨傅凤英居士捐赠之玉佛像。往后有东西配殿各五间,东供地藏菩萨像,西供西方三圣像。再往后高台上新建大法堂七间,内供木刻千佛绕毗卢佛像,东西设方丈室。殿前东西配殿各五间,东为客堂,西作禅堂。殿两侧建有僧寮两排各五间,地下寮舍两排共20间。
东边部分,前有停车场,尚有耕地约十亩。大灶房三间,畜房三间。玉佛殿五间,供释迦佛涅槃像。莲花池约三亩,中建观音亭供玉菩萨像。新建斋堂五间。
西边部分,有花圃,西南文管房五间。1992年日莲宗捐资新建罗什法师纪念堂五间,内供楠木雕刻罗什法师坐像一尊。往后即“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上覆八角亭,后即竹林。西北角有关中八景之一“草堂烟雾”升腾烟雾之古井,上覆六角亭,赵朴初题书“烟雾井”三字匾额一方,格外引人注目。共计殿宇寮舍126间,布局严整,建筑宏伟,已成为一座比较完整的佛教道场。自从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吸引着许多国内外信众、游人不断地前来观光和朝礼。今日之草堂,更以其悠久的历史,多姿的风采,为祖国增光辉,为佛教显昌隆。
1992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宏林法师升任草堂寺方丈,四众佛徒前往祝贺者千余人,百余年来,尚属创举。1993年农历三月初六日至四月八日,在方丈宏林法师的主持下,传授三坛大戒,特请香港大德圣一法师为说戒律师,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受戒比丘为460余人,比丘尼270余人,五戒弟子300余人。这次传戒,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在陕西地区自民国以来从所未有,因缘殊胜,盛况空前,令人欢喜赞叹。
寺内现保存之主要碑石文物
1.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世称圭峰碑)建刻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今已1100多年,字迹尚可辨认,系宰相裴休撰文并书,柳公权篆额,书法秀丽,辞句流畅,世所罕见,对研究佛教历史有重要价值。
2.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建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迄今1580年,尚比较完整,惟塔顶遗失。《重修户县志》载,“什死葬塔甚古,其石为西域所贡,今龛犹存亭下。”现塔高24.6米,八面12级,是由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黄、浅蓝、赭紫及灰色等八种颜色的宝石雕刻镶拼而成,故称“八宝玉石塔”。塔上覆有屋脊形盖,塔周刻有水波、云纹,浮雕有须弥山、飞天、菩萨像等,造形玲珑,式样别致,为稀有之珍品。
3. 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一部,民国二十五年上海藏经会印,共592册,1532部,6362卷。系1957年张良寨宁西亭居土在草堂寺出家为僧时捐赠,这部藏经十分珍贵,为国内所稀有。
4.明代大铁钟,重为一万斤,明万历十九年(1591)铸造,钟为号令僧从之鸣器,“晓击则破长夜,惊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昔日悬挂于空,早晚击之,其声洪亮浑厚,声闻数十里,为陕西省现存稀有之古钟。
5.草堂辩正大师奥公僧录塔铭碑,金元光二年(1223)立,记述大师拯圣教于湮微,振僧纲于颓弊,并于草堂增修讲所之丰功伟绩,以激励其后裔。
6.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元至正十二年(1352)立。首自罗什、圭峰,下由五代到宋、元,排列着四百多×的名序,志其宗传甚详,弘法演道,代有高人。
7.敕封大智圆正圣僧禅师僧肇碑,清雍正十二年(1734)立,是雍正皇帝以僧肇参与鸠摩罗什译经功绩之大,且赞赏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敕封以彰其德而立的。
8. 碑廊有唐太宗赞罗什法师诗碑,及历代文人仕宦游寺题诗和重修寺院碑26方,这些碑石不但可作研究寺院兴衰的历史资料,其诗及书法艺术亦为游人所欣赏。
关于烟雾井与草堂烟雾之传说
烟雾井在今寺院西北竹林后,即关中八景中“草堂烟雾”升腾烟雾之古井。参考寺碑,明清时代均有烟雾之景,其井当在此以前所建,井系以砖砌成,现深为八米,水深约两米。相传昔日每到秋冬晨昏辄有白气一股,如烟似雾由井中上升,犹如巨龙,缭绕于省城西南,呈现为一种奇观幻景,故名“草堂
烟雾”。
“草堂烟雾”一景,列于八景之中,由来远矣,《关中八景》诗有“灞柳风雪扑满面,草堂烟雾紧相连”之句。这一烟雾胜景,曾有文人墨客留下诗篇。明末李因都《草堂烟雾》诗:“万古风人地,南通尺五天。霏霏烟雨色,独傍风城(指长安京城)悬。”清康熙时朱集义《草堂烟雾》诗:“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注解说,山岚水气,郁为烟雾。清雍正时,户县令吴廷芝《草堂烟雨》诗:“烟雨空蒙障草堂,毗卢古刹放毫光。一乘□业超三界,万斛明月照十方。炉篆氲浮岚雾合,林崖香散野风凉。回廊细读圭峰纪,遥忆当年翰墨章。”以上诗句描述了草堂烟雾的景象,但烟雾井犹在,由于世远年湮,地质自然的变化,烟雾已不复见矣,仅留其遗迹聊供游人以凭吊焉。
万绿映庭阶,终南初日照人来,连城烟雾开。
象教隐重彰,百福庄严坐道场,光照遍十方。
声气好相求,法音岂止遍三洲,从此广宣流。
同驾白牛车,同供香花礼法华,同护法王家。
慈悲渡有缘,和风华雨遍遥天,世界尽庄严。
日莲宗人为续报法乳之恩,捐资为鸠摩罗什建设一座宏伟的纪念堂。1992年4月13日,以松井大周为团长的显彰会代表团约300人,和我国佛×约有千人,联合举行鸠摩罗什纪念堂落成典礼,和圣像奉安法会,祝愿中日友好,世界和平。这些友好活动,首先是扩大了我国的政治影响,提高了鸠摩罗什的国际地位,也为草堂寺增添了新的历史内容。同时草堂寺和鸠嫁罗什,在日莲宗3300多万信徒的思想上都有一定的概念,这对于促进中日友好合作当产生积极的影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