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的变迁:村寨一城镇一城市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李震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所谓社区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和生产的一定区域,它既是一个经济单元,也是一个文化组织。一个区域的文化行为大多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也就是一种文化结构的缩影。因此,德国学者腾尼斯称之为“结合社会”;一个社区就是一个集体,也就是一群居住的人所有的生活和生产,乃至一切文化活动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者帕森斯称之为“行动者”的集体。①

社区既然是一种经济和文化的基本单元和组织,那么,它就必然是以某种组织文化结构存在着,而且一个社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意味着这种组织文化结构的一次深层变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可能引发的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的变迁。

1村寨,西部原始社区及其组织文化结构分析

西部原始的文化社区是以村寨为单位的。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无论是汉民族居住区,还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无论是农区、牧区,还是村寨都是传统西部人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单元。我们从村寨入手即可认识西部原始的文化社区的共同的组织文化结构。

1.1价值观

以村寨为单位的西部文化社区,普遍是以宗族观念为其核心和凝聚力的。在宗族观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集体利益为目的,形成了以“家庭”、“家族”、“村寨”为不同等级的利益集团,按照正统的宗族观念,个人的利益是低于集团利益的。因此,其绩效价值观是以利益集团整体发展的效率和有效性为准则的,而不以集团整体利益的发展为准则的个人利益的发展,往往要受到非议和排斥,这样,其人员价值观便是建立在宗族整体利益基础上,按照其对宗族整体利益贡献的大小来确立社区成员的劳动价值和地位的。总 之,西部文化社区是以宗族观念为基础,来确立价值评判的标准的。这一标准在不同等级的宗族利益集团,分别以家长、族长、寨主(或

村长)②为标志的。他们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价值准则的持有者。

1.2核心假设

在西部,村寨多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村落,其与大自然长期形成了一种相依为命的关系。村寨居民既依靠自然生存,也深受自然的威慑,同时也在不断地同化和改造着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西部社区居民感知和思考事物的一般方式都是来自于自然,或者说是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村寨,宗族利益集团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的关系也要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不同血缘距离的个人和集团,都有不同的生产、生活规范和利益分配原则。因此,在西部文化社区,始终是以家族制的小生产方式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在这种方式中,人与人的协作、家族与家族的协作都是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动机的,这就限制了生产规模的发展,以及西部社会的总体发展。这种方式及其心理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推进的主要阻力和障碍。

1. 3行为规范

西部文化社区在宗族观念和小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了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思想,包括伦理道德、×信仰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严格地讲,不同的社区这种规范都各不相同。但这些规范仍然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一,它们都是作为宗族传统来延续的;其二,这些行为规范的标准一般掌握在宗族的老年人手中,如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有一个不经过选举的道德权威一寨老③作为其行为规范的象征和具体调解人、执行人。在汉民族居住的村寨中,也有类似的角色,他们都扮演着村寨内所有道德问题和民事纠纷的调解人和执法人的角色;其三,这些行为规范都要受到青年一代的挑战,因而在西部各村寨中,青年一代的行为与传统的行为规范之间的道德冲突普遍成为村寨的基本矛盾。

这些行为规范往往会被作为过期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村寨发展的精神障碍,但同时也会被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而受到尊重和保护。

1.4礼仪和艺术

西部各民族村寨是西部丰富独特的民族民间语言、礼仪和艺术的存在单位和载体,孕育了许多举世瞩目的艺术品种。西部的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和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尤其是艺术行为多是以村寨为组织单位进行的,少数民族的许多节日,如泼水节、打花节、×节等等,汉民族的春节、元宵节,以及在这些节日举行的艺术活动,如对歌、赛歌、龙舟、社火等等,都是以村寨为单位,或在村寨与村寨之间展开的。这些礼仪和艺术作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摹仿、补充和延伸形态,成为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的重要部分。

礼仪和艺术在西部社区中是以鬼司、巫④和民间艺人为代表的。这些角色在西部社区组织中与寨主、村长、族长、寨老等组成了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的人员结构,他们共同成为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的标志。

2城镇,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的发展和过渡形态

在西部,城镇的产生和世界各地一样源于商品贸易的需要,它最初的形态是几个村寨之间定期进行商品贸易的集市,这种形态在西部至今还相当普遍。集市被长期固定化,并有商户长期固守和居住便成为城镇。因此城镇是由邻近村寨和外来的商人定居,并有邻近村寨的商贩流动的新兴社区。这种新兴社区与作为传统社区的村寨在组织文化结构上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2. 1在价值观念上,城镇不再以宗族观念为基础,而是以商业利益为基础;城镇居民也不再像村寨居民那样是由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而是由商业利益组织在一起。

2. 2在核心假设中,城镇居民与自然的关系已不再像村寨那样密切,而是逐渐疏远了,其劳动对象也不再是传统的农牧业,而是手工业和商业了。因而在城镇,人与人之间、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也不再是血缘关系,而是一种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相互需要的组织关系。

2.3从行为规范来看,那些祖传的伦理道德在城镇远远少于村寨,或者说,城镇居民已经没有相对统一的伦理道德。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寨,或不同地域的村寨,因而在习俗上和传统观念上各有自己的传统,却很难得到全体居民的认可,久而久之,许多习俗、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就被逐渐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们在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当然,由于西部许多城镇都是建立在邻近的村寨之间,因而这些村寨共同遵守的习俗和伦理道德观念还是要被继承下来的。

2.4在礼仪和艺术方而,城镇除了沿袭了村寨的一些礼仪和艺术形式外,由于信息比村寨集中、畅通,故而吸呐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尤其是现代科学文化和艺术形式,并通过相对发达的教育和文艺传播将这些外来文化向邻近的村寨传播,从而成为改变村寨组织文化结构的主要途径。

这些变化使城镇成为一种与村寨有着本质不同的全新的社区组织。这一社区组织是在村寨基础上形成的,却又是村寨组织文化结构的一种发展形态。按照现代价值标准来看,城镇社区组织文化结构要比村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先进得多,而且是村寨组织文化结构变迁的一个必然方向。

3村寨一城镇一城市,西部大开发中社区组织文化结构变迁的必然轨迹

如果从国家,这个更大的组织文化结构的变迁来看,中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文化价值观向工商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由宗族观念向科学准则和经济规律的变迁,由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变迁,由封闭的的民族传统向全球一体化的变迁……。而西部大开发正是这些变迁向古老落后的西部推进的一次整体行动。因此,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会像东部发达地区一样,经历一次从村寨到城镇,再到城市的快速推进。

按照组织文化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任何一种组织文化结构的变迁都是由于新的文化因素的介入,并对旧的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同化和改造而实现的。那么在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的变迁中,是哪些新的文化因素在同化和改造着西部旧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呢?第一,科学文化。一个多世纪以来,来自西方的科学文化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对整个中国的组织文化结构的变迁,发生着巨大的同化和改造作用。对西部来说,以村寨为代表的原始的社区组织文化结构所赖以建立的宗族观念,只有在科学文化的推进中才能得以改造。可以说,科学文化是西部传统社区组织文化结构中最缺少、最需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动摇宗族观念,而且已成为推动社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现代工商业文化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这是彻底改造西部社区组织中传统生产方式的必然方向,尽管对现阶段的西部社区组织来说,现代工商业文化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尚且遥远,但在西部社区推进传统农牧业的工业化、商业化、集约化已势在必行。事实上,西部各民族社区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这一进程。第三,建立在科学文化和新的社会理想基础上的伦理道德。对西部传统社区组织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精神文明,是异于传统准则的新的行为规范。它是建立在民主与法制基础上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新型关系。它包含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的自由和约束,以及每个人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这些对于长期沿袭宗族观念和等级制度的西部社区居民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同化和改造西部社区传统组织文化结构的新的文化因素远不止这些,但这几种文化因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它们将合力推动西部社区组织文化结构逐步由村寨向城镇,再由城镇向城市过渡,从而实现西部文化社区城市化的必然进程。

我们已经看到,在中部大多数村寨已经变成了城镇,在东部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多数的城镇已经融汇到了城市之中,而在西部,这一变迁已拉开帷幕。注释:

注释:

①参见中央民族学院山版社1988年版《文化学辞典》第471页“社区”条。

②一些民族地区仍然沿袭寨主一职。寨主多不经过选举,而是自然形成,政府任命的村长在大部分地区仍由寨主兼任。

③④:西部一些民族地区的专职×人员,负责主持祭孔、祛鬼和治病的工作。


作者简介:

李震:39岁,199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曾承担文化部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的文化战略研究”。

刘丽娟:39岁,大学本科,法学学士,馆员,现任陕西省艺术馆群众文化工作部主任,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秘书长。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