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陈炉民间陶瓷的艺术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陈炉是目前我国西北民间陶瓷烧造仅存的有重要窖系特征的一座大型民间陶瓷窑场。陈陶自金、元立烧,历明清、民国至今已近八百年,其历史承袭著名耀州窑一脉,而又与山西、河南及河北、江西等地民窑互有影响,创造制作了难以计数的瓷晶杰作。而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具有强烈民间传统风格的器物,则大多限于晚清以下,主 要为民国及建国后止于文革后期。这里仅存的传统民瓷愈来愈稀。随着人们对民间艺术的不断深化认识和价值重估,它的历史含量与艺术风采远没有被后继者所咀嚼含化而光大。有感于此,笔者就多年之所见所触的欣赏认识,简述于后。
一、陈炉民瓷的基本艺术特征。
陈炉民瓷无论造型、釉色、装饰都继承了耀州窑的优秀工艺传统,而又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范和美感情致。其整体器物造型呈现端庄浑圆、质朴、大方的气格,釉色、装饰则给人素雅而又璀灿的生动、洒脱却复凝重的成熟。其中包孕着深厚的传统美学意蕴,散发出强烈的地域民风性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从所有一流艺术家对之一见倾倒的感情上可以看出,陈炉民瓷的美学价值和直感魅力,实在是当今陶瓷领域中的一块璞玉。
二、器物造型与装饰。
1、 造型的特征及其样式。
总体说来,陈炉民瓷的造型以胎厚器重、形体简练见风格,是以园柱体或园台体及球体为基础形体的艺术组合,绝少繁赘的刻镂堆砌,那种饱满简朴、安和镇定的气韵,体现出渭北农民固有的大气、粗犷、自足自信的心理个性,使人联想到这里高塬旷野,气足韵厚的秦腔大调。
因为瓷器为广大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陈炉窑造主要就是民间日用品,诸样盛器,如碗、盘、盒、缸、罐、壶、墩子、枕头等,另外摆设品如花瓶、尊、蹲狮等,虽然只是生活常用晶,却透出民间艺人不拘一格的创造活力。每种器类都有着多样的形态。单碗一项,形体大者,碗口围若小桶,腹深能埋一匝;形体小者,口径仅容四指,碗形有直壁、斜壁、外弧壁,碗口有敞口、喇叭口、直沿口,碗底有高把足、矮圈足、平圈足等;有种盛酒、醋、油的墩子,大小形制,双系、三系、四系,单耳柄者高低大小等十几种。各器晶类样式不下百余,林林总总,形态各异可谓大观也。
不单如此,在实用器物上赋予艺术性的造型又是陈炉民瓷的一大特征,如将装油、盐、辣子、小菜的节盒器身,做成多层宝塔形,将原来器身的直线变为曲弧线,将上下一样大小的盒身,化成节节收缩,直至盒盖塔尖,用时摆开为器,不用时套起来则是一尊玲珑宝塔,既有宝塔镇宅之意,又有极妙的观赏性,生活用物竟成了艺术晶,匠心到处,令人击节。又如这里人们常用的瓷枕,除了一般的长方形桥枕,更多的是猫枕、狮枕、婴儿枕,还有美人枕,形象生动,气态稚拙眼神机警通灵,做枕既凉爽,同时又成了炕头耍物。这些形象的借用,也反映出人们生活中的某种心理,猫之温顺,喜爱与人同眠;将威猛的狮子驯到枕下,反映人希望狮镇(枕)梦安;婴孩的纯真可爱,使人常常回味天伦之趣;与美人共枕,则是一种隐秘的希冀。还有许多器物上的执钮、耳把等都常常将单调的形状改换成捏塑,堆贴的动物形象,这一艺术化的点睛,一下子就把一个沉闷的器物提升到精神的层面和艺术的品位上来。比如过去人们由于“贵冠”而专做的帽盒,几近球形的盒顶中央昂然雄居一个手抓大小的蹲狮,加之器身多绘花纹,远远望去,真象节日社火中的狮子玩绣球,不过小狮子玩弄一
数十倍大的绣球,那力量足以叫人敬畏,也复发人可笑。有一鼓形盖罐,依鼓形制成罐身,上下沿微凸鼓钉,盖钮塑立一小雄鸡,罐身上又绘有一只舞狮,素白釉上只此三部用青花色绘染,视觉效果十分醒目,鼓响狮舞鸡鸣的欢腾寓意又十分明确合拍,艺术效果很是感人。可见,生命形象总是处处散发着灵气,生活创造中只要注入生命的鲜活意蕴,便能传达给人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这里的瓷工在许多器形的塑造中还以意造物,注入生命的意象气质。有一对青花象耳瓶,近似球体的器身上矗立起若朝天喇叭形的瓶颈,颈上对塑一双雕镂神秘的伏象双耳,远看恰似古代将军的盔耳,使丰匀挺健的瓶器顿生威武严正之气概。又如极有特色的“鸡娃灯“,长不过三寸的灯身,象只小鸡卧伏,点燃后一点光焰,酷似小鸡头上的红冠,温馨可爱之极。
陈炉民瓷大都这样,在自由开放的心态中以健康的生活情感和朴素的艺术手法随机生发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感受,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赏美,又表现出自身鲜活的创造力。
2、 灿烂的绘画装饰。
当你一旦正眼去欣赏陈炉民间陶瓷时,它们的器型,釉色和绘画装饰,都同时会散发出一种感人的魅力,那浓重的乡土风韵,会令人抖生豪气,顿有自信。那釉、色、图、器,或含蓄温润,或清新响亮,有的遍体繁密,有的通身疏朗,都透射出极高的美学品味,富有一种健康的成熟感。传统的美学意蕴积淀在它们身上,坚净镇定而不刻板,豪放洒脱而不粗野,体现出古瓷镇优秀的民风及瓷匠艺人的良好素质。
欣赏陈炉民瓷艺术,首先要提到它们的釉色,这里的民瓷主要是施白釉,黑釉,米黄釉,一般情况下多见白底黑花,白底青花,青花辅彩;米黄釉绘铁锈花;黑釉多无绘饰。单纯的底色绘以单纯的彩色,显出朴素合谐的大美,而且何色与何釉的最佳色调结合,显示何等样的美感,也是审美直觉的结晶,这里的瓷匠艺人就是在简单的色彩中绘出了一片生机灿烂的艺术天地。
请看,米黄釉下的铁锈花饰,通体呈暖色,黄与褐色的谐调,使瓷器有一种温润饱和的含蓄之美,流溢着中提琴的回声。白地青花绘,呈冷色调,对比鲜明,但不清冷生硬,因为这里的青花色是地产的土兰色,这种色彩,沉着稳重,素雅清新,有民间兰印花布一般的美感。由于在绘制中色有稀稠浓淡,因而它又具有中国水墨画的韵味。乌亮玄深的黑色釉一般不做其它描饰,通身黑亮中偶而局部剔划出一二或字或符,就生出一种深刻的强悍来。
在欣赏陈炉民瓷艺术中,特别是它的绘画装饰更是蕴蓄丰厚,且不说题材多样,仅同一母题形象的丰富表现,绘制手法的酣畅大气,明快合谐,就足以令识者倾倒。它的绘画题材基本上承袭了传统的母题,植物主要有牡丹、荷花、梅兰、竹菊、苜蓿叶等:动物多有鸡、鱼、鸟虫及狮、虎、龙、牛、等;也有一定量的人物,如“老君骑牛”,“羲之赏鹅”等文人高士,仕女婴孩、渔樵耕读、戏剧传说等。另外,山水楼台,四季博古,书法题字也大量出现。尤其书法题字,或结合画面,或符合器物功用,或寄托个人情感,记录友谊往来,或响应时代精神,直接抒情表意。像坛上写“取之不尽”,花瓶上写“长春富贵”“四季平安”,尊上写“福禄同寿”,枕上写“高枕无忧”,酒坛上写“闻香下马”,茶壶上写“味沁心脾”,帽盒上写“事理通达,志气平和”:抗日时期题写山水画“还我河山”,解放初期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保卫和平”“自由平等”等,直接反映出时代脉搏在人民生活中的共振。
所画这些装饰题材、内容、情节,表达了人们生活中各种美好的祈愿,力量的崇拜,对优秀民间传统中真善美的欣赏和对自然界各种风物情趣的捕捉,以及人民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题材就是心声,情感溢于言表。一件件日用器皿,就在这笔笔生花中,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情感,使这些无生命的东西产生了精神的回响。
这里的装饰绘画,在表现方式上,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借用釉彩在器物胎上勾描、点厾、涂写,依据中国绘画的基本程式,采用勾描,兼工带写(小写意),大写意及图案化等手法。一般器物上都是绘画和图案纹样或者书法题句相结合。有时为了凸显主体,间用提粉或开光的方法,在装饰格式上别出心裁,取得醒神夺目的效果。
三、 陈炉民瓷艺术的审美意蕴。
1、 特定题材纹样形式与器形的有机结合。
好的绘画装饰,其形式或内容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美韵,而且也能与器物造型相辉映,使瓷器在观赏中暂时脱离其实用概念,而上升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其一,青花苜蓿纹碗。碗形外敞如喇叭,外壁以变形的苜蓿花为中心形成二方连续图案,以茎为脉,以叶片满布填充。内底以花为旋子,用点叶向四外扩散成一圈图案,口沿用波纹和散点围之,内外布局疏密相应,抽象的装饰构成,点(底图)、线(口沿纹)、面(外壁 图纹)因素俱全,而且那些点、厾的笔触恰与当地农村人常吃的“漏鱼”相合拍,有生活的情趣与直接联想。很受人们的喜爱,因而这种碗、盘生产量大而成为此地典型器物之一。
其二,有高把大老碗,它在陈炉民瓷中很普通而又极享盛名。过去农村的重劳力全都端它吃饭,一碗足够,不用再盛。由于碗大径尺,把高三分,形体健硕,因而碗沿带状纹 就注意了不能太窄细,而是直接与碗底足把高度相应,取得上下匀停,头脚稳定的力量感,使大老碗显得敞雄而不旷野。
其三,圆塔式节罐,每层塔身上描绘茂盛的荷花、莲蓬,在形体曲弧多变的层层折压中,花蓬产生一种向上挺长的视觉张力,与塔身层层向上收缩透视相一致,同时莲又与佛教宝塔有着内涵的联系(佛修七层宝莲说),因而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结合。另一园筒式节盒,每节上不厌其繁地描绘开光鱼藻图。直至盖顶,显突节节有余(鱼)之意。
其四,有祭器香炉,素白釉底上,在凸起的腹中心浓重地绘以“五蝠捧寿”,十分醒目,又切实符合祈愿者的心意。另有柱形香插筒身上, 满绘云龙图,似乎更能增强香烟缭绕的气氛,表达人们对云龙致雨,万事如意的向往。
另外观赏摆设用的花瓶、尊身上常绘山水图景。长颈上多绘花卉果实,赋有平(瓶)步天下(山水)或锦(颈)上添花之意。
2、 图案化与绘画性的统一性。
一是采用一种母题在同器形上施以不同处理方式使之富有规整与自由的对比,同中有异的趣味,单纯而不单调,简明而丰富。如米黄釉莲花纹大坛,仅选取了莲花这一形象,在上下三层弦纹饰带中均将莲花正面形做二方连续式图案,保持了纹饰带的平正性,而在器腹较大面积上同样的造形意味,却是枝叶曲舞纷披,花头左右倚侧,间配两只小鸟,加之花头提粉醒目,整个坛器益发璀灿活泼,生机盎然。
还有,如牡丹纹饰罐,腹身绘一硕大花冠,肩颈上的纹饰带却用此花瓣做连续图案,使主次立见,轻重判然。
二是,笔法表现的同一性,即图案化的形象描绘仍然用主体绘画的笔意,不拘不刻的点厾,勾写来一气完成,在图案的格式中赋予写意精神,保持了装饰整体气韵的浑然和一致的抒情性。
3、 器形与装饰的互补性。
陈炉民瓷的器形大多简括厚重,尤其一些形体较大的坛、罐、帽盒等,由于形体简单,器面较阔,所以在器身上多以弦纹线分割之为三五层空间,绘上繁盛的花叶,或者大形的动物图画,显示出丰满富足或雄强的气势。如开光莲花纹大坛,大型蹲狮钮帽盒,云龙吐水纹水缸等,其绘画装饰都极强地弥补了器形的单调,使之实用既便,欣赏亦美,实在是生活与艺术的极佳建构。
另外,器形、胎体的粗重稳定感常常是与精密流畅活泼生动的画面来形成互构补充,由此产生了一种原本天然的美感。
4、 弦纹线之美。
一般器形都有口沿、颈、肩、腹、底若干部分,为了使器形装饰分布明确,画工就随形适器用弦纹线将各部分界开。一般器身腹部做主题绘画,其它部分用纹样装饰。这些或粗或细,有单有复的弦纹线,同时也成为了装饰中一个语言因素。由于观赏视线的高低,弦纹线有时是水平直线,有时是长弧线,它自然与绘画里的各种点、线形成了鲜明的呼应衬比,对观赏形成很强的辅助调节作用。同时,这些线本身也具有它们的审美性格,粗线的坚定有力,细线的滑动轻盈,复线的温和过渡,单线的犀利明快。在一个器物的装饰中作为一部分非常有效的因素存在,它对规整散乱,合理布局,划分层次,稳定画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5、 绘画装饰的表现美。
陈炉民瓷在长期的实践生产中,画工们一代代传承,积淀了丰富的表现技巧和特征鲜明的表现手法,由于画工各自的阅历气质之不同,风格也呈现各异。有的笔法犀利,布局茂密;有的笔意写实,造型凝练;有的色墨饱和,大刀阔斧;有的清新淡雅,意境空灵;有的含蓄充实,有的犷放张扬;有的极繁,有的极简,有具象也有抽象。在大量浏览风格各异的器物装饰之后,仍可见出它们之中内在的统一基调。即
(1)兼工带写的笔法表现。如花卉画中的花头、鸟多是用线描,做较为工谨的勾勒造型,而枝叶则用大笔点画,笔迹洒脱连绵,以衬托出花的势态。人物画的人物多是严谨勾描,衬景山石、树木,则大笔点染,粗放简约。山水画中的房屋,人畜点景用勾线,山岭土坡则如泼墨大写,各种树木潦潦数笔,意到而已。这种工中有放,有笔有墨的表现手法既不易陷于工整刻板,也不失于散漫潦草。既有特征鲜明的形象,又不为泥于逼真而小心翼翼,既能适应生产的数量,又照顾了广大人们的欣赏要求。
(2)鲜明的画面对比。为使画面主体突出,常常灵活运用许多对立的因素,取得相互映衬的对比效果。如画花卉,将花瓣用密线工描,而配以简括疏朗的大笔枝叶;或用简淡之笔画花头,用重笔密布枝叶;画山水,用简笔空勾屋舍,密笔画树,浓墨画山,淡抹为水,整个画面如此变奏,便使得轻重粗细,繁简疏密,相互映衬。又如一般器身所绘之画,姿态活泼,形式自由,笔意纵情,动感较强,而瓷器又宜给人以安定感,因而多数都在口沿、底圈处以纹饰带束定,使得器身画面动静互生;而在纹样的选择搭配上又常用花叶蔓草等曲线纹饰与“万”字、“如意“、”“连钱”等几何纹饰相照应,注意了视觉上松紧软硬的调节,达到方园兼济的效果。
(3)笔随意运的抒情。瓷胎上绘画,如同中国画的宣纸。要求笔笔明晰,生动到位。画工艺人在长年大量的绘制中,必然手法熟练,加之纹饰图画都无严格的稿样,一般立意既定,不假思索放笔写来,笔触点画自然生动,充满动感活力。在这里的瓷绘中,“一笔画”和“一笔书”便是写意抒情的精华之作,这种抽象升华的境界,可算讫今瓷绘艺术中的奇葩。“一笔画”的“半个菊”,“一笔书”的“花”、“香”、“福”、“寿”等,皆数秒之内一气呵就,笔迹尽得狂草之意,寥寥数笔点画,风采斐然,恍若神出。常见画于大凉盘内底,酒墩子器身的一笔书画,若大的面积上,空灵跌宕地几根长线,数个大点,便将画面空间占领控制,似书似画又非字非象。显然,复写具体形象与书法已不是本意,在画工兴味盎然的精熟运笔下,那种恣意纵情的渲泄,已是心灵的音乐和舞蹈了。这大气迅疾的挥洒是一种内在豪情,每有识者至此,而无不有叫绝者。
陈炉民瓷积淀深厚,美韵绵长,正好给我们今天的陶瓷艺术创造以启发和滋养,欣赏研究,挖潜弘扬,意义非常。笔者仅就所见略述所感,浅陋不足万一;然亦管中窥豹,现其瑰丽可矣。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