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无彩亦缤纷延长画像石概说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延长县地处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266年,始建置设县,至唐广德二年(?64年)因延水过境而始名延长县。
悠久的延长县人文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延长画像石便是剪纸、秧歌、梆子、腰鼓等众多艺术中的一种。


延长县交口镇董家河村七旬老人董养清,有一手让人特别羡慕的绝活,即在石板上刻画。董养清师承岳父。他的岳父祖籍河北人,在很早以前来到绥德县定居。据董老的岳父讲,他们祖上是有名的石匠,世代继承。东汉时期,绥德为北方重地。当时一大批富甲一方的大户、豪商及客死的文武官员竟相营造大冢、厚葬成风。董老岳父的祖辈们,便以当地平面如砥的石板为雕刻材料,参与了东汉墓葬画像石的刻制工作。
从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看:它们大多作为墓葬内装饰品,形象地再现了汉代陕北社会生活和自然风貌,她与同一历史时期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画像石相比,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画面中的牛耕植禾、饲马放牧、描绘了当时兴旺发达的农牧业生产;出行狩猎、迎宾宴饮、则是官僚地主奢侈生活的写照;奏乐舞蹈,庄园楼阁、珍禽异兽、神话传说、展现了一个神秘怪异斑斓夺目的浪漫世界……
董老受岳父的艺术熏陶,能刻善画,技超一筹。他的画像石在20cM见方的石板上,通过黑白对比进行空间造型,动态处理,尺幅之间尽显民俗风情;线条自然流畅,粗若蚯蚓,细如发丝,构图形象,逼真生动,物栩栩如生,直观地反映了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表现了人们安居乐业、奋斗不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艺术特征是:拙中见朴、朴中纳秀、主题突出、浑然天成,作品刀法娴熟,线条若行云流水,不留匠气,具有金石味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1986年,延安艺术馆干部宋如新到交口下乡,了解到董老的情况后,经过做工作,指导他刻制了数幅石板画,后被专家认可,曾以延安地区民间艺术品类为代表外出到法国参展。从此延长石板画,以董老继承岳父的雕刻特技,以汉画像石的风骨再现在人们的眼前。
董老的画像石到法国参展后,引起了轰动。县文化馆馆长康慧先后24次上门拜访,终于搜集到了董老新手刻制的11套、123块画像石。分别是《迎亲》(4块)、《葬礼》 (6块)、《集市贸易》(8块)、《石匠》(4块)、《木匠》(4块)、《铁匠》 (2块)、《收割碾打》(24块)、《过年》(24块)、《织布纺线》(15块)、《八仙》(8块)、《二十日孝》(24块)。

“迎亲”在陕北被叫做“红事”,该套中的一块名为《夫妻结发》的画像石,表现的就是迎亲仪式中的一项夫妻结发(俗称上头)的重要习俗:晚上闹洞房前,由新郎的姑夫取来一只驮水用的木桶,让一对新人背对背坐好,新郎的姑姑(或嫂嫂)用梳子把两人头发梳在起,同时嘴里念念有词,什么 “百年合好”呀,什么“早生贵子呀”等等。据说“结发夫妻”的意思就是因此而来的。
陕北人所说的“白事情”就是“葬礼”。董老的6幅画像石,再现了葬礼中的一些场景,让人观之不禁潸然泪下。在《埋人吹手》画像石中,乐师们用姿态各异的形态,皈依于忧伤的格调,尽显埋人吹手之能事。经过吹手归纳提练,哭声就变成了对生死离别的歌咏,给生者以灵魂深处的安慰。这块画像石极有人情味,也许这便是感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在题名为“集市贸易”的1套8块画像石中,有三块是刻画在去集市之前,主人给要出售的牲畜饮水的场景,表现了人畜之间的依恋之情。画中牛驴对水的渴望,无疑表现了对大自然养育之恩的礼赞。这些同是给牲口饮水的画面,竟丝毫没有呆板、雷同之感,说明了作者无论在绘画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意思的要算名为《捏码子》的画像石了。画中的一人双手执一块布,另两人将手伸在布下,各自捏出身边那头牛所值的价钱,然后三人互相捏,最后商定价格,直到一方想卖,一方愿买,生意成交为止。这幅画生动描绘了陕北人进行牲口交易的一种特殊方式。
历数陕北的工匠队伍,首屈一指的要算石匠了。他们中间最受人尊敬的,应推崇雕刻见长的石匠。董老在这套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画像石中,仅用了四块篇幅,观之令人回味无穷。在一块《刻制画像石》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画中的这位饱经苍桑的老石匠正挥锤镌刻画像石,他忽而阳刻,忽而阴刻,用尽一切表现手法,把对人生的阅历,对生活的体验,浓缩在股掌之上、尺幅之间。
董养清在刻制反映石匠生活的画像石后,又特意为木匠们刻了几刀。在一块《砍树》的画像石中,那棵历尽沧桑、头顶苍穹,根植沃土的大树,在鲁班还未发明锯子的年代,靠木匠挥斧砍伐,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董老作品中,对“三大匠”之一的铁匠也有刻画。尤以《煽风箱》和《打锄镰老镢》,最具功力。值得深思的是:作者生活中遇到的工匠有许多类,为何要突出表现石匠、木匠、铁匠们呢?依笔者之见,那是因为他们与作者的生活贴得最近。试问:如果没有他们,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所以正是因为有了石匠、木匠、铁匠这“三大匠” ,才支撑了落后农村的农业再生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董养清有1套24块石刻反映农业生产劳动场景。其中《赶牲口下地》、《老人在家看小孩》、《连枷声声》等,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主题:生活是美好的劳动是愉悦的。有代表性的要数《妹妹送饭》这块画像石。从画面上看到:云栖树梢,山岚浸路。衣着鲜艳的女子一头担着饭, 一头挑着水,从远远的村落里转山绕弯而来。地里壮实的后生甩响牛鞭,正耕得起劲。女人远远瞅见,一种幸福的感觉从心里流出, 随口便唱出了:“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的信天游,歌声缠绵,山路幽幽,一对陕北年轻人的爱情在画中表现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董养清老人创作的传统题材《八仙》生动可爱,富有情趣、寓意深长,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此套画像石除保留其艺术风格外,还应注意的是那些别具一格的书法, 比如《阁老骑驴过赵桥》、《锺离盘石把扇摇》等,与已出土的绥德汉画像石中的篆书、楷书、笔法酷似,看董老的书法,是追溯文字发展,欣赏汉代书法的难得教材。

中央美院的张士元教授在专程考察了董老的作品后说:“这些画像石……可能由于作者在打制它们时过多地考虑其美感,使的原本很粗犷,大度的东西变的娇柔,造作了些……瑕不掩瑜,不管怎样,延长画像石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给黄河文化的殿堂中增辉添彩”。
近年来,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已成为现代家庭中不可少的装饰品。把延长画像石经过包装后,或作为馈赠礼品、或进行收藏、或置于案头、或悬于墙上,使人们在直觉欣赏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审美,从而产生一种顿悟,达到艺术享受。
2000年4月5日,延长画像石在西安召开国际贸易洽谈会上参展,会间与西安碑林博物馆等5家文化商签订了购销协议。6月份参加了全省旅游纪念品“精品”评比会议。7月28日又参加了由陕西省《公共关系》杂志社承办的“国家经贸委在西安举办的贸易洽谈会”,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外朋友,也通过国际互联网询问画像石的有关情况,意在进行合作开发;2000年8月20日,延安市旅游局在“筹备延安一一无锡旅游合作开发项目” 时、又把延长画像石列进了旅游商品开发项目。
延长画像石和一切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前进,伴随着时代的节拍在奔腾,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生命力。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