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清涧县的最后一场道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常听人说陕北民歌中有一种叫道情的唱法,听起来不同凡响,以前曾听说书艺人唱过,最多的莫过于那首耳熟能详的《翻身道情》:“太阳一出来哎咳咳海呀,嗨呀、嗨呀、嗨呀,嗨、嗨、嗨——满山——红哎哎嗨哎嗨嗨哟——”
究竟何为道情呢?相传在唐宋时,道教盛行的陕北一带,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调以及哭死人调相互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道情”。其特点是以唱为主,有时也会间以说的方式。从其渊源看与陕北说书一脉相承。
道情在陕北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曲调有:平调、十字调、耍孩调、西凉调、一支梅等,其易学易演有着很多信天游式的随意性特征,这也是道情之所以广为流传的原因。表演时男角身着道袍,手执拂尘,女角身穿五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对,阴阳相配,边扭边唱,有时也有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陕北一带的二人台、秧歌等都与道教有关,至今沿用的道教伴奏乐器:板胡、二胡、低胡、四音胡、三弦、笛子、管子、铰铰、碰铃、简板以及枣树梆子等,与道教乐器和民间生活密不可分。
道情以陕北最盛行,陕北以清涧县最集中,当地有句话说:“要观圣景去佳县(指规模宏大的白云×)、要听道情来清涧。”其原因是:清涧县地处陕北中部、唐时设宽州,属道教活动的重要地带,因此这里也就成为老乡们称呼的:“道情窝子”。据说这里的男女老少一张口都能唱上几句,当地人将集中一块儿比赛式的对唱叫“闹丝弦”。
2001年8月23日我们一行来到清涧县时,已是下午六点多了,天越阴越厚,看来忍不住要下一场了,这时将要落山的太阳,忽然从一云洞时里现出身来,一道金色的光芒镀上了东边的山顶,在原本光线十分阴暗的天地间看上去特别耀眼。大概有的地方已落雨了,这山沟圪梁从来就说不清的阴阳向背间、竟有两道彩虹并列于天地间。也是因这天气的缘故,当天晚上我们就见到干旱多年的清涧人高兴地在街上角闹起了丝弦。他们唱的正是道情十字调《灵英降香》:
三月三日天门开,灵英小姐降香来,
祷告天间众神灵,保佑我丈夫早回门。
一炷香奴敬上,上天的玉皇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二炷香奴敬上,关公二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三炷香奴敬上,三圣母娘娘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四炷香奴敬上,四大天王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五炷香奴敬上,五帝五方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六炷香奴敬上,南斗七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七炷香奴敬上,北斗七星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八炷香奴敬上,八大金刚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九炷香奴敬上,九天玄女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炷香奴敬上,十殿阎君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殿阎君,九天玄女,八大金刚,
北斗七星,南斗六郎,五帝五方;
四大天王,三圣母娘娘,关公二郎,
上天玉皇,你保佑奴丈夫哎,哎咳哟嗨,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来。
不知是不是昨晚的道情唱得不够好,多好的天气,却被一阵风刮得不知了去向,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城南十五里外的梨家沟。
梨家沟和其他地方一样,村里人很少,由于连年干旱,地里没有收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子里只有老人、妇女和上学的孩子。我见一家窑洞的门窗格子做得十分有意思,便爬上墙头想拍照。有人说,主人家张老头就在院子里,我找到老人想问个究竟,老人取钥匙开了大门带我进去,我一边拍照,一边询问老人这图案的原意,之后我又问老人会不会唱歌。这时已知他叫张锦锈,今年七十一岁,他说年轻时闹秧歌、唱道情样样都行,现在老了气不够用了。我让他低着唱几句给我听,他犹豫了一会儿,唱到:“贫没愁心富不夸,谁也不是常贫久富家,树到秋后黄叶落,但等来年春开花。”他双目似乎看着很深的地方,昨日的心思,而今的无奈变为一脸的忧伤,声音沉着婉转,仿佛由腹中一句句挤出。不一会儿,他的堂兄,七十五岁的张光泰提了一把三弦琴来了,似乎他们约好了,这样一种默契与召唤,这位老人开门见山告诉我,他喉痛唱不成,他来弹吧,他还带来一对枣梆子。又一位老人张金瑞也来了,他今年七十岁,拿过板子打了起来,这时阵势已成,用不着多说,张光泰将三弦弹奏起来,他没什么牙齿了,紧紧以咬着下颌,闭着眼睛,任那弦音响了起来,不知那三弦是不是道家悟得天地人三才之象理做成,那三弦琴清音如天似的广大与飞扬;浊音如地一般厚重沉着,另外一音正如人声呼喊与哽咽。三音混响时而此起彼伏,时而同宿同飞,把一生的辛劳和痛苦历历道来。张锦锈唱到动情之处,牵动着喉管与心肺,声音涩涩地将体内的气息吐出,这时打板子的张金瑞和张光泰再也无法忍受,经由他们的身体内外对存放着生命的每一种伤痛的这样一种轻拿慢推的触摸了,一齐用那种低沉的声音唱了起来。三位老人很熟悉 道情平调的词曲,大概他们也是多年的老搭档了,这时无论举止、唱腔以及曲调在他们的声带行将喑哑的这最后的日子里,也是这一艺术从把握到表达已至炉火纯青之处。我总有一种感受,像今天这样的情形之下,嗓音的高低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是从他们手上或身体中流出的任意一种声音,都将是合成这些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与人生已完全融合了,时间和空间已完全融合了,乐器与人已完全融合了。他们是在和时间对话,用他们修炼已久的语言在向我们讲述。这种语言是细腻的、是关乎生命的,我确信我已被他们牵引着,在祖辈的生活中行走许久了。
艺术是重于生活轻于表述的,在他们轻松的表情下,不是脾气的宣泄,而是弯曲了的身躯和僵直了的手指,即使是嗓音从尖厉到哑涩的日子里,都将要经历咋样的岁月?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民间文化—陕北说书的总体流程与价值取向
- 下一篇:民间文化—道情起源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