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羊皮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羊皮鼓”主要流传在嘉陵江上游的略阳县,是五十年代初由艺人马云秀、童连生首先演出的双人鼓舞。其前身是古老的羊角鼓舞。风格、节奏、动律仍保留了原来的面貌,但两位老艺人(小时从艺端公)规范了羊皮鼓的舞蹈语汇,删除了祭祀内容,使之成为娱乐性的表演节目。
羊皮鼓舞表演前,可在原地先打一通有固定套路的鼓点,既可酝酿情绪,又起着烘托气氛和招徕观众的作用。表演中,两人边击边舞,在“嘭、嘭”击鼓声和“嚓、嚓”摇环声中,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热烈、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另外在画面调度中,多突出了两人同进同退或面对面、背靠背的对转,或“推磨式”的同转共绕形式。
羊皮鼓的打法和鼓点的节奏变化丰富。目前,搜集到的有[硬三鞭]、[软三鞭]、[野鸡扑]、[偷点子]、[牛擦痒]等十多种。这些鼓点穿插在每个唱段与舞蹈衔接变化中,使表演者在统一的步伐、统一的动作中,调节了节奏气氛。由于表演具有即兴式的特点,表演者的技术娴熟程度和思想情绪变化将直接影响技巧的发挥。
羊皮鼓的唱腔多在舞蹈段落的间隙进行。其中既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亦有老艺人套用原曲调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目前,搜集到的曲谱有十多首,如[立五门]、[甲子]、[十大古人]、[学家子]、[还喜神]、[舞坛]、[猴子反天朝]、[四点红]、[十二花]等。其唱词多取材于道家俚语、历史故事、男女爱情和当地风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立五门]、[甲子]、[学家子]等唱腔里,蕴含着许多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内容。
羊皮鼓突出鼓的表演,它气氛热烈欢快,动作粗犷质朴,如“禳星辰”动作,就是在鼓点、唱腔、动作的有机结合中,表现出凛冽的气势。羊皮鼓在表演中,不仅给舞蹈提供了节奏,丰富了气氛,而且鼓点的击打更形成和衍化出许多独特的舞蹈语汇。当老艺人舞至兴奋时,常常搬出一条长木凳,摆在场地中心,艺人们围着长凳表演“躺凳”、“跳凳”、“踩凳”、“跨凳”等具有杂耍式的技巧。目前已搜集到的基本动作有“禳鼓”、“揉麻窝子”、“单腿跳”、“凤凰三点头”、“线筢子”、“禳星辰”、“勾腿跳”以及和木凳结合表演的一些技巧动作。其中,“禳鼓”是整个舞蹈的连接动作,它和“揉麻窝子”、“禳星辰”奠定了羊皮鼓舞的基本风格和动律。更加突出了脚的“走、跳”,胯的“扭、摆”和手中鼓的“推、摇”变化。羊皮鼓舞的演员大都穿当地山民常穿的大襟长布衫,外套坎肩,系腰带,扎头帕,穿麻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由童连生、马云秀两位老艺人合演的羊皮鼓,多次参加省、地、县的各级民间艺术调演并获奖,使其至今活跃在民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