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挑花篮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挑花篮”流传于安康地区旬阳县蜀河镇一带。春节玩灯时常和彩莲船、双人轿车、板凳龙等组成民间社火舞队,活跃在秦巴山乡、汉江两岸。
挑花蓝属女子(过去为男扮女装)集体载歌载舞表演形式,每位舞者肩挑一副色泽鲜
艳、造型美观的竹编花篮,边舞边歌。舞队少则十二人,多时可达二十四人,队首由一人扮彩旦(丑婆)作为领舞和指挥。她双手各持一个棒槌,动作夸张,表演风趣,边舞边与姑娘插科打诨,边指挥舞队变化,成为挑花篮表演中一个喜剧性人物。姑娘们挑花篮的基本动作有“平步挑担”、“换肩步”、“颤步走”等,步履轻盈、舞姿优美。常用的队形有“一字长蛇阵”、“双花出头”、“卷白菜”、“单套环”等,由彩旦根据过街行进或场地表演的不同条件任意组织安排。
挑花篮以打击乐伴奏,主要是烘托表演的情绪与气氛。舞蹈中穿插的演唱曲调,多以当地流传的“花鼓子”为主,常唱的有《十对花》、《四季景》、《十二月花》等。曲调欢快活泼,旋律优美抒情。演唱多采用一人领唱,姑娘齐和,或是你问她答的对歌形式。由于挑花篮形式优美、生动活泼,加之道具制作比较简单,易于在山区普及,因而每逢春节或正月十五玩灯时,成为最受当地群众欢迎和喜爱的节目之一。据当地艺人邹连俊(1927年生)介绍,此种形式最早始于1931年,是当时蜀河镇的驻军于春节玩灯时表演的,嗣后便在当地流传至今。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当地流传的花鼓调,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