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梆绞舞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梆绞舞”流传在咸阳市安村、东南坊一带,因表演时舞者或执梆或执绞故名。
梆子和木制都是木制的响器。梆子和梆槌用枣木制成,梆面划—条对角斜线,分别涂成红色和绿色;梆槌上系一红绸。木绞,亦称“轧板”,是用两根长55厘米的木条制成,涂上绿色和红色,上端用牛筋(现在有的已改用尼龙绳)将两根木条系在-—起,下端稍向外弯曲作柄,执柄擦击,可发出声响。表演时,击梆的舞者双臂甩动,左手执梆上下翻舞,右手执梆槌上下狠击梆子,动作幅度大,刚健有力,干脆利落,有阳刚之美;击绞舞者双手前后擦击绞柄的同时,双肩前后推送,动作较为含蓄柔和。
咸阳一带盛行社火活动,梆绞舞就是社火中的—个节目。
建国前,每年一到腊月冬闲期间,群众就自发组织起来练习社火节目。当地的社火头或村长,就出来张罗,趁着年节的喜悦气氛,家家户户自动捐款捐粮,筹集资金,购置短缺的铜器、服饰和道具。从正月初六开始集中排练,同时排练的还有牛拉鼓、高跷、芯子、旱船、大头娃、霸王鞭等节目,视各村条件而定。行进时,由数十人组成的彩旗队在前开路,梆绞舞队随在彩旗队后,接下来是牛拉鼓、霸王鞭等队伍。
梆绞舞队过去大多由十几个人组成,现在已发展到有四十人参加的大舞队。人数不论多少,但必须成双数,分成两队,执梆者为一队,执绞者为—队。行进表演时,可组成四路纵队,站在打击乐前,按鼓点节拍边击边舞向前行进。场地表演时,站在牛拉鼓队中表演,按牛拉鼓的节奏舞动,并根据场地的大小即兴进行队形变化,以烘托气氛。常用的队形有“二月出水”、“双圈”、“纵横交叉”等。舞者两两相对敲击,常用的动作有“弓步击梆”、“十字步击梆”、“转身击梆”、“单步击绞”、“十字步击绞”等。
据艺人回忆:早年的梆绞舞并不和牛拉鼓合在一起跳,是单独表演的;1980年后,庆典活动较多,为了扩大牛拉鼓的阵势才合到一起了;过去梆绞舞还有边唱边跳的形式,歌词内容大都是祝祷风调雨顺、庆贺丰收的意思。
梆绞舞用民间锣鼓队伴奏,常用乐器有鼓、铙、大锣、小锣等。鼓点节奏简明欢快,铿锵有力,加上击梆时发出浑厚响亮的“梆梆”声,击绞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劈啪劈啪”声,与锣鼓队的“咚咚锵锵”之声溶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使整个舞蹈场面显得热烈红火,生机勃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梆绞舞的道具简便轻巧,携拿方便,双手灵活地随着节奏边击边舞,动作粗犷豪放,风格易于掌握,容易普及,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到冬闲,群众就自发的练起了梆绞舞,常常以瓦代梆,练习手腕翻梆的功夫。当地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影响,长大后拿起梆绞就会敲击。据艺人们说:建国前,村里有位独眼赵,名北虎,梆子舞得最好,而且鼓也敲得好。不管社火队走到哪里,只要他上场,就有上千群众跟在他后面看他敲鼓击梆,并为他喝彩。他敲击的姿态又猛又狠,浑身带劲,眼随梆子上下看,表情也很生动。
梆绞舞现在除过年过节之外,只要有重大的庆典活动,省、市和周围县、区的单位,常来邀请他们与牛拉鼓队一起,参加演出。以雄浑壮丽的气魄,辉煌宏大的场面,同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