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文化艺术—3000年古墓揭秘流水文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位于昆仑山中段的阿羌乡流水村发掘出3000年古墓后,被定性为流水文化。考古发现也被评为年度七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2年6月,一村民给地浇水,无意间发现了三个陶罐和一具骷髅头骨,他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有关文物部门。2003年7月,考古人员来到这个村,初步出土了一些陶罐。2004年考古人员又对20座墓葬进行发掘。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9座,墓葬埋有56人,男女对等,有6名儿童葬于其中。随葬品有马和羊的尸骨,有陶器、铜刀、铜马具、铜箭头、铜饰物,还有画眉棒、画眉石、料珠、金耳坠、玉佩等妇女饰物。

  去年5月,9名考古工作人员开始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共发掘35座墓室,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金器等文物。

  经考证,考古专家确定流水古墓是一处3000年前昆仑山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考古专家将流水古墓所代表的文化取名为流水文化。

  从流水古墓的随葬品来看,流水文化可能是一个多个时期艺术共存的文化,但各个时期之间年代相距甚远,这点令考古人员相当疑惑。

  流水古墓群所在的于田县是×和田玉原产地之一,令人不解的是,此次挖掘的随葬物品中有大量的陶器、圆柱状石质和骨质项链,但除发现5粒串项链用的翠玉小圆环和一块玉璧外,并没有出土考古专家所期待的大量玉石随葬品。

  考古人员在49号墓室中还发现了8节穿孔的手指骨,估计为人骨项链,这些都较为符合原始社会末期的丧葬习俗。

  墓中随葬了大量做工精湛的铜刀、铜镞、铜手镯,这种技术只有到商代才能达到,说明流水文化已经有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

  而在商代墓葬——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殷王武丁之妻(妇好)墓中的756件玉器全是和田玉。流水古墓群中玉器极少,证明他们的手工业并不发达,但这与他们具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相矛盾,专家认为原因尚需进一步考证。

  更奇特的是在一座墓室中,还挖出了一把铁刀。青铜器盛行于商代,铁器到汉代才普遍使用,这把铁刀使流水墓葬体现的古代文明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3000年前,在华夏版图的西北地区,人类活动尚停留在畜牧业阶段。流水人的生活状况只能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发展方向,但还不是游牧,很可能是定居和半定居状态的畜牧业,同时,也伴随有规模非常小的农业。但总体上来说,当时的经济结构可能较为单一。

  从出土的大量随葬品,尤其是马头骨、羊头骨来看,流水文化的经济结构是一种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当然不排除从事农业经济的可能。

  从出土的大量器物来看,铜刀主要还是生活用品,箭头可能在狩猎时候使用。

  虽然离墓葬20多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赛地库拉木玉矿,但在墓葬中只发现一块玉璧,说明当时进行大量玉石或玉器交易的可能性还不是很大,也可能是当时加工玉石的工具十分落后,这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西汉时,如今的×于田属扜弥国,拥有人口20040人,胜兵3553人。但到了东汉灵帝时期,扜弥国逐渐衰败,版图被纳入于阗国。

  扜弥国的衰败虽与小国之间军事征伐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克里雅河、策勒河流量变小,水源枯竭,生态条件不断恶化,塔克拉玛干沙漠逐渐吞噬绿地,并最终逼近城郭,导致扜弥各项事业迅速衰败。

  专家考证,墓葬尸骨特征并非蒙古人、西藏人,也非当地土著,3000年前的早期人类后来如何演变?

  流水文化的泯灭是否也像稍后的扜弥文化因生态环境而衰败?

  在扜弥国时期,此地是丝绸之路南道入口和佛教初传地。中亚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曲贡文化都曾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

  流水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多个时期艺术共存现象是否也和这种文化交汇相关?

  流水古墓群离河谷较近,比较潮湿,没有留下文字性的木简、鼎器。

  但古墓中出土的菱形、鱼形、三角形、水波形花纹的陶器,女性墓葬随葬品如画眉棒、画眉石、金耳坠、玉佩等,都说明这里与中原、青海、西藏有密切的联系。

  流水文化是一个古代群聚部落生活状态的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能够揭开流水文化的种种谜团,就可以一窥昆仑山早期人类活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