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建筑—高台民居的今古风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从喀什东湖大桥远望高台民居,碧水绿树托着那一大片土黄色的建筑群,在金粉色的曙光投影中,像一只古朴的黄玉蟾,趴在一块晶莹碧透的翡翠上。晨雾使玉蟾的华丽带着凝重,湖水令玉蟾的灵动近似飘逸,岸柳、亭桥、游船使宁静的玉蟾透出无尽的情趣。让人更为感叹的是,湖岸那架高大的摩天轮,使那片高台上的古老民居,与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挤进同一幅画面,跨时空地展现了人类的生态发展。
顺着斜坡,走进高台民居,一不小心,跌进了《一千零一夜》的童话世界。土黄色的古老民居,几乎是房连着房,楼连着楼。为了扩大生存空间,精明的维吾尔人在细细的古巷中,将房子盖成“过街楼”、“半街楼”和“悬空楼”,像神话中的空中楼阁,层层叠叠,充满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格。阳光忽明忽暗地投在古巷六边形的地砖上,把古巷变幻成了一幅年代久远的水墨画。就在这古色古香的水墨画中,穿着鲜艳长裙的妇女,或倚着门悄悄说着日常的风情故事,或坐在墙根含情脉脉地绣着心中的一朵玫瑰。那曲曲弯弯的身形,飞飞闪闪的手势,使古画灵动起来,传递出一种柔柔的情调,令人凝神中体验到一种幽静,让人遐想中生出许多缠绵。
几个女孩在梳头,互相把长发编成许多细细的小辫子,美丽而且有趣;男孩子们打闹着穿巷而过,惊得谁家房顶上的鸽子扑扑棱棱地腾空而飞。正抬头看鸽子呢,就见许多娇艳的花儿也探出院墙,惊惊咤咤地开得摇头晃脑。相机的镜头要对准花儿的时候,孩子们围过来,笑成一嘴白牙,摆出各种姿势请你拍照。追着孩子们的笑声往古巷里走,迎面的墙头上静静地立着许多土陶,聪明的×居民用这样的方法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分外醒目、直观。
这就对了,高台民居,维吾尔地名叫阔孜其亚贝希,意思为高崖土陶。在喀什市东南端的一座高达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高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名将班超、耿恭都在此留有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的王宫就建在这个高崖的北坡上。当年,×先民在此建房安家,发现高崖土质细腻、黏性强,适合制作土陶,从此,便有很多土陶作坊在这里×生根。鼎盛时期,这里有近百家土陶作坊。至今,这里还保留有四五百年前的土陶作坊,制陶的各种工具、工艺依然是祖传下来的。比如坐在门坎上的热比古丽,她至今按照自家祖传的土陶制作方法,在后院生产土陶器皿,前门出卖,以此为生计。这里的土陶无论形状还是色彩,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既实用又有观赏性,已成为许多中外游客的收藏品。
随着历史发展、世代繁衍,高崖上形成了×为主的古老民居群落。今天高台的民居,许多是经几代人留传下来的三四百年的老宅。50多条小巷把这些百年老宅连在一起,纵横交织,曲曲弯弯,左转右拐,宛如迷宫。民居的布局错落有致,只要有院子,一定栽有葡萄、桑树、无花果和各种花草。住宅的外面都有木雕彩绘的廊柱;室内是×特有的石膏刻花浮雕,图案美丽,色彩鲜艳,雕工精细;室内墙体四周、壁龛等处的装饰,充分显示出×建筑艺术的绚丽多彩,和×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在院子里绣着花帽的帕提古丽,用奥斯曼草汁拢出的弯弯秀眉诱惑游客冒冒失失地闯入她家,房子里的石膏浮雕、房子外面廊柱上的木雕彩绘,常常引来游客一片啧啧的赞美声。
因为成了旅游景点,高台的居民也有了很强的经济意识,一些心思活络的人家就把盛开着鲜花的院子开辟成商店。艾克拜尔江家就开着这样一个小店,出售一些民族特色浓郁且为手工制作的乐器、小刀、丝巾、挂毯、编织的绣花包、花帽,让游客买回去作为纪念品。这种家庭小店,一天有几百元的营业额,一家人的温饱就有着落了。
维吾尔人热情,几乎每一家客厅的茶几上都摆着馓子、馕、油炸的面果子及各色时鲜水果。游客来了,品尝一点是不需付钱的,吃得多了给点小费,多少也不计较,有点小意思就行。如果想品尝维吾尔人的家宴,那要预订,一般每人收费20元左右,特别丰盛的也可能收到30元。当你盘腿坐在地毯上,穿着花裙的×妇女在你身边不停地递着馕饼、酸奶、拉条子、手抓肉、烤肉、抓饭……你看着她的孩子唱歌、跳舞时,你就品尝到了真正的维吾尔人的家庭盛宴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古迹建筑—罕诺依古城遗址
- 下一篇:古迹建筑—西陲重镇惠远城的变迁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