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古迹建筑—巴州索合拉房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索合拉是维吾尔语,土块房子的意思,是用土和泥砌筑的房子,泥稍干,两边夹模板固定,中间填泥,人上去反复脚踩压紧,每隔0.3米放一层拉筋材料,拉筋材料一般为芦苇和红柳枝,墙的底层放1厘米芦苇防潮层,墙砌高至2.5~3米架檩条,墙的檩窝约0.5米,干土块找平,架十余根木檩后,铺上一层苇席,苇席上铺直径10厘米的苇把,抹上3厘米草泥,待干后,再抹2厘米的草泥。墙围无窗,房顶有一至两个天窗,用以采光通风。屋顶没有屋檐,也不上瓦,因巴音郭楞地区属于旱区,平均降水量仅200毫米,尤其若羌、且末、轮台、尉犁、库尔勒市南4县1市,甚至常年无雨,所以屋顶既无檐也无瓦,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居住舒适。

  索合拉房内砌有土坑,上铺苇席毛毡,坑头四壁都挂壁毡,墙上留有放置被褥的壁橱,巴音郭楞在七八十年代曾流传这样的谚语:上海人的财富铺在路上(上海男女知识青年未婚1年探家1次,已婚4年1次),维吾尔的财富挂在壁上。

  家家门前均有小院,大都种植葡萄、果木、花卉,房门的右侧设有土台,上铺毡席,供夏季纳凉之用。

  五六十年代,×建筑的索合拉房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全部采用土块,但是承重墙已改为1跑坯1顶坯的55墙。隔墙和非承重墙采用38墙,即1顶坯即可,每10厘米用湿泥砌筑。墙留大窗,里外抹草泥或石灰沙浆,房内喷白,庭堂明亮。

  七八十年代,维吾尔农牧民向三室一厅发展,即正门在中屋,然后左右各开两大间,大间一般20平方米左右,房顶为了装饰也砌檐头,前高后低于10厘米,房后安装水漏子,已由土块房向砖房转变,而墙体仍比其它民族房墙厚实,常用两顶砖50墙做承重墙,常用1跑砖1顶砖的37墙为非承重墙。前后开窗,高窗大棂,门高亮漆,座北朝南,颇有气势,大部分房内也开始使用木床。

  90年代至今,维吾尔的房屋更与其它民族房屋相比别具一格,开始修一排多间房屋,墙体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承重墙一般为1跑砖1顶砖的37墙,非承重墙为1顶砖24墙,拉筋材料为钢筋,外饰瓷砖,内抹水泥砂浆或贴墙纸,或贴壁画,睡席梦思床,摆设现代化民族家俱。

  至今仍有部分农民在住泥砌索合拉房,土块索合拉房和六七十年代的老砖房。到巴音郭楞来,索合拉房就象一座座房屋博物馆,给你一本历史教科书阅读。你还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些殷实人家的房屋内,墙体四周雕龙绣凤,花卉流芳,花树环绕,房子的墙体就象花园一般美丽。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