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唐代吐鲁番:亦俗亦雅乐陶陶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阿迪力·阿布力孜   来源: 新疆都市报   阅读 次  【    】【收藏

    吐鲁番在唐代称之为西州,是丝绸之路通往中原的重要地段,自汉代以来是西域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唐代西州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也像中原地区那样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唐代西州是多民族地区,游戏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还有自身的特点……

    棋戏:贵族钟爱

    游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下围棋就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开发智力、修身养性的娱乐活动。

    关于围棋的起源说法不一,《博物志》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尧、舜是传说中的人物,造围棋之说虽不可信,但却反映出围棋起源之早。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在我国的围棋发展中,经历了十一道、十三道、十七道、十九道等各种变化。唐代以后,十九道围棋盘的形式最终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下围棋也是唐代西州居民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特别是贵族女子对它情有独钟。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中发现的一幅《围棋仕女图》绢画,就说明了这一点。

    画面上贵妇,头梳高髻,额间贴花钿、饰扫眉,穿着宽松的红底蓝花袍服,端坐在一张装饰华丽的方形矮桌上,桌上平放着围棋盘。

    妇人右手腕上戴着金灿灿的手镯,中指和食指夹着一枚棋子,悬于纵横交错的围棋盘上,似乎处于举棋未定的姿态,它是唐代贵族妇女崇尚弈棋的真实写照。

    唐代实行“棋待诏”制度,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这些棋手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后得以入选的超一流高手,故称之为“国手”。

    唐代围棋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层的推崇和提倡,使对弈之风遍及全国。

    1973年阿斯塔那唐206号墓还出土了一件木质的唐代围棋盘,和现在的围棋盘一样,上面绘制棋格纵横各19道,制作精巧。

    在宋代围棋已传至西域的疏勒地区,11世纪维吾尔古典长诗《福乐智慧》中提到,充任使节者必须“围棋、象棋样样精通”。

    除了围棋活动之外,还有一种叫“双陆”的棋盘游戏,在唐代西州也很流行。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就出土了一件木质双陆棋盘。

    棋盘呈长方形,用象牙镶嵌两边对称的月牙形门,左右有12个花眼,棋盘平面分3个区域。整个盘面镶嵌飞鸟花卉图案,巧妙地用镶嵌物划分棋盘界格。这种棋戏在古代叫“长行”、“菠罗塞”等。

    双陆棋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可能是从外国传入中原的。双陆棋传入中国后,流行于曹魏,盛行于唐代。

    到了元代,双陆棋为文人及风流弟子所喜爱。明清时期,双陆棋仍有流传,不过已略呈衰势。

    马球:男女皆戏

    马球,古代称为击鞠,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活动。起源于波斯,后传入西域。

    吐鲁番阿斯塔那发现的打马球俑,身着紧身黑衣,骑一马飞奔,两目关注地面,显然是在打马球。《福乐智慧》中,也提到马球是疏勒贵族必须熟练的技艺和修养。

    唐代马球运动由西域传入中原后,最初这种运动用于骑兵的训练。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马球运动在唐代十分风行。唐代的马球,分为单、双球门两种比赛方法。

    随着马球运动的兴盛,唐代宫廷里还出现了正规的马球场地,如西安唐长安大明宫含光殿遗址出土了一块刻有“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太和辛亥乙末月建”字样的石志,表明在修建宫殿的同时,还修建了球场。

    唐代马球游戏非常流行,并且女子也打马球。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妇女打马球图》铜镜,上面所刻的即是四个骑奔马打球的妇女形象。

    舞狮:宴会助兴

    唐代西州的舞蹈娱乐别具特色,如狮子舞就是当地的娱乐形式之一。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件舞狮泥俑,就反映了这一情况。

    该俑现藏于×博物馆,

    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腿足明显是人的足形。这件狮子舞俑的造型,是模仿民间演出的舞狮形象。

    狮子舞又称五方狮子,白居易《西凉伎》记载:“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作头丝作尾,禁镀眼睛,银钻齿。”《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狮子郎,传自龟兹”。

    阿斯塔那出土的舞狮俑说明,西州地区也盛行狮子舞。中原地区何时开始有狮子舞,目前还无定论。

    但可以肯定,狮子舞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在唐代已有狮子舞,而且比较盛行,广泛用于官府宴会场合。

    元慎的《新体乐府·西凉伎》中写道:“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当前头。前头百戏竟缭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坚,胡姬醉舞筋骨柔”。生动地反映了唐玄宗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宴请宾客时,用狮子舞等百戏来助兴的热闹场面。

    杂技:丰富多彩

    观赏杂技也是西州居民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考古人员在阿斯塔那唐墓发掘出土的一件顶竿倒立俑,就说明了这一点。

    顶竿倒立俑现藏于×博物馆,由顶竿人、竿顶倒立童子及顶竿等三部分构成。顶竿人两脚分开直立,两臂左右平伸,以保持头顶立竿之平衡。

    童子身穿短袖衫,下着短裤,腰间系带。下穿红色鼻窦裤,左手掌心撑持倒立于竿顶。头仰起,双腿微弯,右手伸出,以保持身体的稳定。

    顶竿载人之戏,属百戏,在汉代画像中早有所见。到了唐代,把这种顶竿之戏称之为“戴竿”。

    据唐《独异志》记载:唐德宗时,三原人王大娘“可首戴十八人而行”,可见王大娘的技艺之高超。

    考古人员还在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用于傀儡戏的木偶,如面目可憎的宦官俑、穿着华丽丝绸的舞伎俑、滑稽可笑的“踏摇娘”泥俑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西州人可供娱乐休闲的游戏内容丰富多彩。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