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人物春秋—经济学家之父陈翰笙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被称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陈翰笙老人,2004年3月1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8岁。这位由李大钊介绍入党的中共最年长的党员之一,经历了晚清、 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各个时期,一生极不平凡,充满传奇色彩。

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四(1897年2月5日),陈翰笙出生于无锡东门城头弄一户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觉先,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某衙门任职。陈翰笙小学就 读于无锡东林学校,中学是在长沙明德中学上的。1915年18岁时,母亲变卖了首饰支持他自费去美国求学,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4年4月, 和夫人顾淑型应邀由欧洲回国任北大历史系教授,时年仅27岁,他在教学和学生运动中结识了李大钊。

人生3件大事:立功、立德、立言。陈翰笙这三者兼而有之。他的一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始终追求中华民族兴邦富国之路。自投身革命后,在李大钊、蔡和森等 人的教育下,对共产主义的理论矢志不渝。

经受三大考验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考验。他3次险遭敌人逮捕。第一次是“三·一八”惨案之后,李大钊被捕后,他逃往日本;第二次是1935年在上海, 经史沫特莱等掩护,逃往苏联;第三次是1944年在桂林,由于李济深透露了蒋介石政府将逮捕他的消息,流亡到印度。

建国后名利地位的考验。1951年初,陈翰笙夫妇回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希望他能任外交部副部长。陈翰笙婉言说:“还是让我去做点研究工作吧。”陆定一要 他当北大副校长,他也推掉了。周总理便聘他为外交部顾问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后负责《中国建设》英文刊物,自己只当副主任。

“文革”浩劫的人格考验。陈翰笙的党关系是1935年在莫斯科时,由王明、康生亲自告诉组织由国际转入中共。“文革”被揪斗时,有人劝他去找康生。他 说:“我岂能卑躬屈膝去求他?”他身处逆境,不顾个人安危,仍关心年轻人的教育,在家开办外语班,且不避其祸,敢招收包括“头号走资派”刘少奇的女儿、任弼时、 万里等同志的孩子。他精通英、俄、日、德、汉5种语言,先后有300多名青年在他那里学习。

三大历史性贡献一是从1928年1934年,陈翰笙在蔡元培和杨杏佛的资助和保护下,利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合法机构和身份,对无锡、保定及 广东农村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其重大意义是证明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进行土地革命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 据。同时锻炼出一支专业理论队伍,无锡的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等,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二是学术方面,陈翰笙一生有“四个系列著作”、“八部代表作”,专著20多种,论文200多篇,5500余万字,他的学术指导思想始终为革命理想服务, 同革命形势相联系,顺应革命需要,不“坐而论道”、“闭门造车”。

三是在隐蔽战线长达25年,长期从事宣传工作。上世纪20年代末,他和史沫特莱常用笔名为第三国际太平洋劳工组织的《上海新闻》写稿;为由宋庆龄、蔡元 培、杨杏佛等组织的民权保障同盟护送难友或送交信件;抗战时期,参与中国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工作,接受海外捐款1800万美元分配给后方;1939年初移居香 港,办《远东通讯》英文半月刊,最早把“皖南事变”真相向海外报道;他和潘汉年从左尔格(苏远东情报员)处最先获得日本南进的重大情报;日本投降后,陈翰笙在美 国上层开展工作,对罗斯福总统身边智囊人物欧文·拉铁摩尔和派往中国的特使拉林·柯里施加影响,使罗斯福对宋子文、蒋夫人和蒋介石本人日益失去信任。1947年冬,为在美活动的冯玉祥参谋,对马歇尔进行礼节性拜访,又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揭露蒋介石打内战,影响美众议院关于紧急援蒋拨款的表决,从6000万美元削减为 1800万美元。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