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蠡园名人陈梅芳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陈梅芳是无锡著名风景点渔庄———蠡园的西半部的创建人,也是无锡市第六中学前身,原“私立无锡扬名初级中学”的董事长。在无锡“世墩上”(即今蠡园镇范围)是位历史名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商界也颇有名气,号称“呢绒大王”。
陈梅芳又名陈萼仙,陈萼,出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是无锡西门外青祁乡小陈巷,即今蠡园镇陈庄村(原东红村)小陈巷。他幼时家境贫穷,十几岁时带了一个铺盖卷,拎了一只小皮箱去上海学生意。在上海闯荡了几年以后,青年陈梅芳变得有眼光,有魄力。他在上海河南中路摆起了呢绒摊经商。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英国商人在轮船上运来一批骆驼绒,原拟卖给永安公司,因等了多日未遇永安公司老板,他又急于回国,经人介绍,找到陈梅芳和另外几个摊主,议定将这批呢绒分别赊卖给他们,过些时日再来收款。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骆驼绒是属于新兴产品,中、上层阶级的男男女女都以能穿毛料袍子或西服为气派。他们的货色成了抢手货,几个摊主都发了一笔小财。幸运的是那个英商不知何故再也没来上海讨账。陈梅芳就用这笔资金在河南路、广东路两边开了两家呢绒店。其中以“华新呢绒店”为大本营,占四开间门面。另一家“福新呢绒店”一开间门面,实行独立核算,内部说是华新的一个分店。当时,上海人把河南中路的延安东路至福州路一段地域称为“棋盘街”,那里集中了几十家呢绒店,是上海呢绒的总汇。华新呢绒店是棋盘街上实力最雄厚的店号,号称“呢绒大王”,由宁波人薛勤斋当经理,员工四十余人。棋盘街上经营呢绒的大多是宁波人,仅华新、福新两家是无锡人。
由于当时呢绒是进口商品,而华新实力雄厚,直接由“怡和洋行”等外国商号进口或专利销售,故外地及上海的同行都到华新来进货。陈梅芳一本万利,资本大量积累,就在香港、台湾、大连等地设立了分店或办事处。在香港由其次子陈炳昌主持,台湾由其外甥张敬怡主持。
陈梅芳除了华新和福新呢绒店以外,还独资办过“华新毛纺厂”,在宁波路河南路口开办“大康银行”,还参股投资上海大成橡胶厂,大光明毛纺厂,元成钱庄等企业。他对无锡火车站附近的泰山饭店也作了投资,但那些企业均不能与华新呢绒店的成就相比。华新公司成了他的聚宝盆。
陈梅芳与无锡蠡园的园主王禹卿是郎舅关系。据传王禹卿造好蠡园以后,叫陈梅芳去蠡园里边看看。陈梅芳老家小陈巷离蠡园才里把路。那天陈梅芳走到蠡园门口,守门人见他是个不到一米六的矮子,盘问了他几句,他大概被误认作孩子被人看轻了,心里很不高兴,转身就回家了。陈梅芳决心在蠡园西边再造一个风格不同的公园,可称“小蠡园”或“赛蠡园”。他委托虞循真和陈志新经办此事。
虞循真是青祁巷人,民国初年即任无锡第三区区长。他在青祁巷附近沿湖河荡植桃柳,种菱藕,筑堤坝,造茅亭,建有简朴的梅埠香雪、柳浪闻莺、南堤春晓、曲渊观鱼、东瀛佳色、桂林天香、枫台顾曲、月波平眺等景点,即所谓“青祁八景”,并在大路上(今山明水秀大饭店大门口)竖立铁制牌额,上书清秀的黑底白字“山明水秀之区”六字。虞循真就在“青祁八景”基础上兴建陈氏公园。由陈梅芳出资,雇佣数十条船只,填芦苇滩,筑石驳岸。从宜兴,浙江等地运来太湖石,石笋;请浙江东阳人蒋家元施工。堆起七座大假山,二十余处小假山,前后达六七年之久。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建了三分之一便停顿,占地四公顷不到。因取范蠡曾在此与乡民一起养鱼的典故,取名渔庄。1952年,人民政府在蠡园和渔庄之间建了长廊,两园变一园,统名蠡园。
陈梅芳因幼时贫穷未读多少书,发财以后,他在家乡小陈巷东侧购地数亩,想办一所学校,给家乡的孩子提供读书的机会,又出资铺了一条石路,从“山明水秀之区”铁牌
起至大陈巷。后因未物色到合适的办学人才和师资未成。
日本投降以后,创办中桥“念春中小学”的校董秦意城赴上海面晤陈梅芳,陈明愿将“念春中小学”全部校舍、图书等无条件捐献出来,请陈梅芳参加办学,扩建校舍,以满足学生日益增多的需要。陈梅芳一口应允,并择日在上海杏花楼酒家设宴,邀请同乡亲友相叙,出席者当场认捐赞助办学,定名为扬名中小学。扩建校舍经费不足之数由陈梅芳一人包办。当时成立了由秦意城、秦素城、秦连城、秦祖城兄弟四人及肖耕荣、成叔和、顾鼎盛、蒋耀庭、陈梅芳等组成的董事会,陈梅芳任董事长。“扬名中小学”改为“私立无锡扬名初级中学”。1956年7月,由市人民政府接办,增设高中部,成为无锡市第六中学。
陈梅芳幼时未读什么书,识不了几个字。但他做生意有目光,有魄力,机遇又好,发了财以后,长得肥头胖耳,挺胸凸肚,成了一个矮胖子,但生活仍然比较节俭,家中虽有一辆自备汽车,一辆三轮车,平时出行一般都乘三轮车,不大乘汽车。呢绒行业是新兴行业,陈梅芳对职工管理也想学“新派”,没有苛刻的店规。但他要求住店的职员晚上外出要请假,规劝员工不要去风月场和游乐场所。晚上为练习生请老师学英文,以便和外商打交道。还要求他们每天写大、小楷毛笔字,第二天交给他批阅。说明他已深切体会到学习文化的必要性。职工的伙食,比较丰盛。逢年过节,也给职工加菜,搞宴请,使人感到他待人的宽和。但是他也时时显出吝啬和缺乏涵养。有一年春节,员工们到他家拜年,把他放在客厅作摆设的一盒古巴雪茄烟抽掉了,他发觉后,即到店堂里大发脾气,弄得大家很尴尬。
陈梅芳的发妻蒋氏是无锡人,生有三儿三女。蒋氏对家庭管制极严,因为当时认为她有“帮夫运”,陈很有点惧内,但他仍在外面“金屋藏娇”,与妾生有子女。
解放以后,陈梅芳在无锡乡间被评为“地主兼工商”的成份。按理,他是在沪经商发了财才在乡间买了些地,应为“工商兼地主”才符合实际。他在上海解放前夕,已把店内精品呢绒转移到了台湾。由于华新公司是他的发祥地,他有感情,加上年纪已过六十,他本来不想离开上海。后因他开的大康银行在解放初期倒闭,员工找他交涉,弄得他惶惶不可终日,匆匆于1951年去了香港。陈梅芳去香港后,上海的公司由经理薛勤斋负责。陈氏去港后没有回过故乡,89岁去世。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人物春秋—胡埭名人陈落
- 下一篇:人物春秋—读钱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