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苏州古城地图的价值体现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这里辑集的苏州古城地图,是在长时期的自然演化和历史变迁中保存下来的,其中有宋、明、清三代采用我国传统方法绘制的,民国期间采用现代测绘方法绘制的,两者共计十九幅,合为一编,精印出版,以供研究、观摩和收藏,使这些珍贵地图在广为传播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保存。
我国地图绘制有悠久的历史,历代都设置专门机构和官员执掌地图的绘制和保管事宜。惜因刊绘地图的为布帛、纸张、竹木等材料,不易长久保存,故得以传世的地图极少。而苏州竟然保存自南宋以来陆续绘制的许多古城地图,这是非常难得的。苏州古城地图是苏州人文荟萃的产物和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回顾苏州古城地图绘制的历史,使我们从一张又一张的古城地图中更加具体而深刻地了解苏州、认识苏州。可以说,这些地图辑集起来,是一部形象的、立体的、动态的苏州历史地理典籍。苏州古城地图是苏州各个历史时期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的实录,承载着众多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规划史、建筑史、地图史的重要资料。对于苏州古城来说,尤其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印证了古籍关于苏州古城自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建城以来,城址和城的规模、建筑格局未有变动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平江图》显示的苏州古城空间结构,和今天的状况完全一样,并且与东汉时成书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所记述阖闾大城的形状、位置、城门名称、水道分布等基本吻合。同时,从《平江图》上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前人对苏州古城选址的科学和正确。因为建在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苏州古城,它的外部环境自“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夏代之后,不曾出现过对古城具有威胁性的大变化;城市本身亲水而建,城门因水而设,街道沿水而行,房屋濒水而筑,城中河道纵横,桥梁密布,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长治久安的一种体现,也可见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对水的驾驭已达到很高的科学程度。
其次,它反映了苏州古城的人文变迁。这些不同时期的古城地图,有如一条时空交会的历史隧道,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古城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种种变化。诸如由政权机关名称的更易,知道朝代的更迭;因商品经济的兴起,促使苏州从一个封建都城、农业首府,逐渐向手工业和商业大城演变发展。原来占据城市中心位置的政权机构偏移到城的西部,新的街巷体系取代了古老的坊巷制度。繁荣的商市不断转移,从那些以商品和行业名称命名的街道,甚至让我们听到了嘈杂的市声,闻到了那些商品特有的气味。另外,随着门户开放,苏州出现了海关、教会、铁路、现代工厂、新式学堂和医院等等。一幕一幕的历史场景都在古城地图中得到了折射和映现,使人如临其境地获得具体而深刻的感受。
再次,它记录了苏州古城的地名,印证和补充了历代志书有关苏州地名的着录,堪称是一部苏州古今地名总录。地名和地图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地名的地图,难以解读;离开了地图,地名便失去坐落。从这些传世的地图上,使我们领略了苏州地名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认识到苏州地名历史悠久、长期稳定、雅俗结合、易记易找的优点。可以说,苏州古城地图上的地名,不仅补充了志书记载的不足,而且较志书所列的地名更具直观性,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苏州别史。
此外,苏州古城地图上编有序号的“都图”注记,是我国古代乡以下行政区划“都图”制度在城市的运用,至今对土地关系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的地域界定有参考作用。还有地图上注记的园林、寺观、教堂、祠堂、会馆等,涉及到社会史的众多方面,其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苏州古城地图是苏州古老文明的体现、象征和见证。愿这些古城地图与苏州古城永世并存,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古迹寻踪—明代石马现身江阴
- 下一篇:古迹寻踪—德润江南说泰伯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