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鲽砚庐与耦园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在苏州,耦园几乎家喻户晓,但知道园主沈秉成是一位著名藏书家的人较少,知道园内有一藏书楼叫“鲽砚庐”的那就更少了。沈秉成是清咸丰元年的进士,曾做过两江总督,有政声。清代末期辞官寓居苏州时,购得娄门陆锦所筑“涉园”的废址,请名画家顾芸规划设计,扩建增筑成耦园。园分东西两部,西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主,前后列山石,以藏书楼压其背,小轩隐其前。此藏书楼名曰“鲽砚庐”。沈秉成喜藏砚,在京师得千阳石,似渔形,制为二砚,名曰“鲽”,乃以“鲽砚庐”命名书楼。经学大师、曲园“春在堂”主人俞樾为之赋诗云:“何年东海渔,化作一拳石。天为贤梁孟,产此双合璧。”堪为文房佳话。楼为二层飞檐式建筑,站在小院里看此楼,整个格局为曲形,只见楼上楼下都是木雕的窗扇和栏杆,古朴而清冷。这种安排,倒是完全符合明代造园家计成《园治》关于书斋的造址原则:“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这座藏书楼保存如此完好,在苏州也是仅见的。
沈秉成在园内曾题对联:“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之句。清刘墉在园内手书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从对联可以看出,当时沈氏辞官后,过着隐居安闲的日子。以园为乐,以书为伴。其时,苏州著名藏书家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都是其藏书楼的雅客,经常前往鉴赏古器、碑版、金石、古籍,相互探讨研究。
由于园内的文化氛围浓厚和藏书楼的藏书基础,因此在沈氏过世后,大量文人在此借住,研究学术。吴昌绶为近代著名刻书家,其精版本目录之学,寄寓耦园时潜心校雠古籍,搜集遗文,刊有《双照楼丛书》,其中《景刊宋元本词》61卷,旨在保存宋、元、明刻本的真面目,精美绝伦,被词学家称为“在我国词史上可谓空前之创举”。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祖谋,去职后归居苏州,寄寓耦园之“织帘老屋”,时词学家郑文焯、曹元忠常至园中共同商讨词学。朱氏在园中辑历代词,后刊为《疆村丛书》。1939年,史学家钱穆,自昆明重返苏州,居住园中,潜心治学,完成了《史记地名考》、《国史大纳》等著作。1946年,史学家顾颉刚也曾借住在园中静心研读。耦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原因之一是与耦园历史上所附的人事是分不开的。
沈秉成藏书甚丰,更喜金石字画,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
如今鲽砚楼的藏书早已散失,书去楼空,这仿佛是古今藏书家无法逃避的宿命,但其留下的文化氛围,还留在当今甚为热闹的耦园。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古迹寻踪—明代石马现身江阴
- 下一篇:古迹寻踪—惠山顾端文公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