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古文明印象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他们曾出入于幽谷,松峦,林间,泉边,铺着鹅卵石的溪畔,地穴,深渊……可现在都已杳然,在理智的信仰中它们已不复存在,但心灵却仍然需要一种语言,古老的天性要追忆古老的名字。
    ——题记
    埃及~化石
    竭力抬头仰望,还是无法看清他大理石般的面庞,一种令人窒息的巨石的威压感,方正,重复而略显板滞;庄严,博大而拒人千里。弥散,眼镜蛇的神秘和着尼罗鳄的恐怖一直弥散……
    由于太古旧吧,文明被霉烂成尘沙,蒙住了人眼;打在脸上的燥热凸现出撒哈拉沙漠一样的“永恒”;令人不安的气息升腾于这个异类的乐园。法老王早已带着他的臣民飞生了,如同昆虫羽化后留给尘世一具躯壳,埃及则用石头筑起他的神话。
    然而蛮荒四夷即使对一具躯壳也是大感兴趣的。朦胧月下,异族吃力的揭开文明的石棺盖,石板间磨出阴魂的呻 吟,但嗜金狂们还是瞪大血色的双目,蹂躏了亚麻布下沉睡的木乃伊。埃及空了,金字塔空了,斯芬克斯无颜面对泉下先民,泣着。
    开罗西眺,马斯塔巴如森森白骨,胡夫、哈夫拉、图坦卡门、拉美西斯们的惨淡经营,曾几何时,已成了这堆堆独立于滚滚风沙之中几于回归空无的化石,难道这就是法老们毕生追求的“永恒”夙愿?
    巴比伦~热源
    骄阳趋赶着热风不断袭击着巴比伦厚达数米的城墙,墙内,汤汤的幼发拉底河直贯南北。在水资源匮乏的两河流域,巴比伦人受着暑气的炙烤,大洪水的传说已经渐渐的为人淡忘。上帝毁灭了邪恶的人类,却将唯一的善苗诺亚的子孙们×在了这个是非之地,这似乎已经注定文明将在此繁衍,又将在此首告衰亡。热,造就了巴比伦人冲动的个性。固若金汤的城池从未挡住巴比伦人征服的戾气,游牧民族的强悍和贪婪在阿摩利人,赫梯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的手里;在汉谟拉比,萨尔贡,尼布甲尼撒,居鲁士和亚历山大的手里发挥到了及至,而这一时多少豪杰,又无不一例外的入主巴比伦,让大祭祀给他们戴上“宇宙四方之王”的王冕——巴比伦人,从来就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他们是力与美的捍卫者,火与剑的崇拜者,血与肉的渴求者。上帝曾诅咒建造通天塔的巴比伦人,使他们语言不通,流离各地,但尚武的灯塔却能指引语言不通的人们咸集于斯。他们中有王族,有征服者,更有囚徒和俘虏。
    当后人徜徉于西亚古城内一幅幅猎狮图,会战图,凯旋图前,沉醉于王侯将相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传奇之中,慨叹残墙断垣背后支离破碎的历史之时,犹太人的古老诅咒:“巴比伦必将成为旷野,荒漠,无人居住,一片荒凉”是否会变得更加刺目?回想上世纪的海湾风云,两伊战争和中东四役,战争无时无刻没有停息过对人类文明摇篮得蹂躏,这难道就是偷吃文明禁果,点燃文明之火的巴比伦人及其后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印度~玄奥的圆
    假如用方形代表埃及文明的内收、稳固、浑厚和凝重。楔形代表巴比伦文明的外张、突兀、敏锐和遒劲。那么,最能代表印度的就是圆。她以×为原点,哲学为半径,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在印度人智慧的屋檐下,喜马拉雅山脉也仅仅是横于厅前矮矮的门槛。他们关注的,是蕴藏于无限宇宙中的绝对真理。一句话,印度的思维阶层是唯一在旁人哀叹星辰遥不可及时自信能伸手触摸天顶的人。
    体会印度的博大,仅仅用双眼是不够的,你应该盘腿而坐,直面“湿婆之舞”神像,闭目,听古寺钟声,听婆罗门口诵《奥义书》,然后入定,把灵魂融于深邃之中,感觉“圆”如同湖面的波晕一样扩大,扩大到星云离你远去,扩大到一切归于宁静然后穿越轮回,再回眸看寺院中端坐的你自己,可能这时,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她是何物。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方便的比喻,印度的苦行僧们惯于用这种方式来达到通灵或顿悟的最高境界,古怪而奇妙的×仪式,能恰如其分的透射出信仰的空灵和虚幻。印度人深信只有通过冥想,通过对自身肉体的无尽折磨才能使精神超脱物质的束缚,从而体察万物的真髓,其对真理追求之执着,实在让人肃然起敬,然将体虚之时偶然显现的幻象当成与宇宙万物的交流反馈,则实为可笑。印度千年来涌现出不下百种的×派别,虽教义有别,但均不离苦修的古老传统,无一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众信仰,恐怕与这种过分脱离实际的理念不无关联。可能当这些志在以手摘星辰的人真正实现他们的夙愿时,他们离凡尘也过于遥远了,面对他们手中无始无终,无向无级的“圆”,我们凡人除了赞叹,还有什么?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