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院落中的日常生活—看《我们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小康街53号2000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
对于普通人来说,所谓时代行进的沉重脚步,历史的沧桑巨变,终究不过反映在每日的衣,食,住,行上面。战争与荒年,和平与盛世,人无非居住于自己日渐苍老的躯体之内感受延绵不绝的时间,具体的冷暖与刹那间的感动,花鸟鱼虫,瓜果菜蔬,实实在在的,不过就是“生活”二字!
天下亡,百姓苦,天下兴,百姓也苦,宏大叙事中:勾心斗角,苟且偷安,杀戮,死亡,骄奢淫欲……但是,我们唯独看不见彼时此地的生活,渺茫中,明人张岱只留下了一部生活的“梦呓”。如果,我们将眼光投向生活,也就是投向自己,我们将能看到一条川流不息的时间之河,沉淀在河床上面的,是旧年的玩偶与你吃饭用的瓷碗,就像《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眼中伤感的离别:前门楼子,绒线帽,空中的鸽哨。告别旧时的生活,极其真切的,就是那个已逝的时代。
○
《我们俩》中的故事据说就是源自马俪文的一段亲身经历,电影的确也就在杂乱无章,奔涌不息的生活流里面截取了那么“一段”,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被精心编排成了一个对时代而言说大不大,对个人而言说小不小的故事:女学生租住一个孤老太的房子,两人从最初的互不理解,互相讨厌到后来的相互陪伴,相互爱护,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就是一系列生活细节:房租钱,电话费等争端,女学生初入社会,对世情的不了解,碰上孤独脾气暴躁的老人所导致的戏剧性冲突,影片上半部分这些冲突都非常符合现实逻辑,我们可以相信那就是马俪文自己的经历,正因为这些发生在现今都市背景下的一个破旧四合院中现实主义细节,影片成就了自己的时代意义,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我们俩”,(影片的英文名“YOUANGME”)之间初始的互不信任,互相提防直接反映了怪异的现实,在号称走向“小康”的“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居然冷漠至此!
与《无穷动》相似,《我们俩》的空间亦局限在京城某一四合院中,这样看来,两部电影似乎有一个互为观照的关系,联系起来看,颇有意味:这个存在于当代都市中的古旧院落,隐匿的是挥之不去的历史梦魇,家族记忆的痕迹,但是居于全球化语境中的都市背景又形成重重包围之势,这使四合院中的人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夹缝当中,这样,此地此时的日常生活就带有了三重阴影:死而不僵的过去,白日梦般的现在,毫无希望的未来!
但是,《无穷动》中的四合院和《我们俩》中的四合院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可以猜想前者必定是有一个宏大叙事的企图,那个四合院实际上是有来历的,基于片中主演刘索拉女士与洪晃女士(片中的四合院其实就是洪女士的家)的家族渊源,使隐匿的历史阴影隐隐显现出红色贵族的金粉之气,红色贵族的前身是知识贵族,知识贵族的前身是最为正宗的贵族,而现在,洪晃女士刘索拉女士们,已然带着经济,知识,艺术方面的精英面具出现……这就是我所解读的片中的一句感叹式的台词:“一百年了,怎么还那样儿啊!”片中的四合院也成为全球化语境中一个精致的,怀旧的,异类的象征,它重新又回到了精英贵族的手中!而此地的日常生活,也就是当代新贵们永无止境的欲望吧。
而我们再回头看看《我们俩》中的四合院,孤寡老人守着破败的院落,她收养的女儿早已搬到外面去了,也就是说,老人没有上述所谓的“家族”,而院落,我们一看便知这属于将被拆去的危房,年久失修,院中有一棵大槐树,槐树上有窝老鸟……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过去的日常象征,也正是这样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日常场景,使该片比《无穷动》更真诚,更有说服力,因而会得到更多的共鸣。而《无穷动》故意挑衅式的创作姿态,注定还是属于精英小圈子的艺术实验与沙龙聚会而已。
影片《我们俩》被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段落,而这个四季的时间顺序似乎在提示着什么,窦唯所做的配乐在某些段落适时的出现,和人物内心的情感需要,日常的琐事,四季的更替,树木的枯荣形成一种默契的对位,窦唯用电子的形式重返古琴的意境,如果说电子对位的是外面的后现代语境,女孩,而古琴就对位了老院落中的日常生活,老人。而在这一切之上的就是四季更替,永恒的时间,影片四个段落的小标题出现时,都有一个显示四季的空镜拍摄,伴随古琴的声音,似乎有种日常生活的禅意,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窦唯的电子形式,那其实是一种后现代的缅怀和追忆,就像女孩最后总要搬出院落,老人最后总要死去,人的情感最终得不到一个温暖的寄托一样,我们已经不能回头,很快被抹去的,就是那种……平静的日常生活。
沉默的大多数守着自己漫长的岁月,而院中的老槐树就是时间的见证。片中有两个情节从侧面显示了这种日常性,当年轻的女学生和房东老人相处融洽后,女孩想改变老人屋里的环境,墙上贴了明星海报,屋里的家具的位置也重新安排了一下,但是这样一来,老人却找不到自己日常用惯的东西了,看着墙上的画也睡不着了,女孩只好又费劲使一切恢复原样……淘气的女孩爬上房顶去掏老鸟窝中的蛋,老人气得大骂……老人顽固地守着自己习惯的一切,她的现在和过去是相连的,但是老人和这老院落一样风烛残年,行将就木。
在老人与女孩的关系中,我们起初很可能会站在女孩的一方,因为老人乍看上去的确不怎么讨人喜欢,精明,脾气暴躁……但是,在女孩与老人的几场生活争端下来,细心的我们的确也发现了错在女孩的一方,实在是她不太明白人情道理,缺乏生活经验和应变能力所导致的一系列冲突,而老人的态度是合理的,只是,这合理又透出不合理来,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这一老一少,本不应出现这种糟糕的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每个人都把自己重重包裹起来,以实际利益为最终目标而大步前进,但是忽视的却是每个人必有的情感需要,尤其是片中的孤老,当外面的爆竹连天,家家都在庆祝新年时,老人却面对着一桌子菜等待女孩直至深夜,当女孩回来和她一起吃饭时,两人的关系才达到真正的和解,一老一少终于形成了温暖的,正常的关系,至此,影片也终于进入到了日常生活境地中去:夏天的大雨,老槐树的树阴,年轻人的爱情,屋檐上的灰色天空……扮演女孩的宫哲当时还是个美术系学生,如果说她还是本色演出的话,而扮演老人的金雅琴就堪称演技精湛了,她的确极其出色地演绎了一个表面上孤独,暴躁,实际上情感真挚而且不乏幽默感的老人。
这部影片也是导演马俪文贡献给中国观众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处女作,她没有一丝矫情来美化自己的经历,她以她女性的敏感,敏锐,以平民的视角呈现真实的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状态,现实境遇。尤其是影片的拍摄,剧情,音效,空间及场景的处理都相当和谐,呈现出电影特有的诗意,这诗意也源自日常生活,源自一颗真挚的心灵。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