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我对新诗的一点看法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朱增泉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当今诗歌之河泛滥,水面漂浮物较多,泡沫较多。这是时代的产物,有其社会根源,不是某一位什么人的“罪过”。中国社会封闭太久、贫穷太久,一旦社会开放、转型,急功近利是通病。不仅诗歌界,中国文坛、中国社会都有浮躁之气。这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题中应有之义,无法避免。但诗坛要逐步增强一点“环保意识”,这也是时代使命之一。
    年轻人急于了解外部世界、模仿外部世界。他们“敢”字当头,蔑视权威,讨厌一切陈词滥调。他们要探索、要创造、要表现自我,无可厚非。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命中注定他们要为旧事物的变革打冲锋。他们当中有些人会取得成功,但更多的人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然后,清醒者才会在正反经验的对比中逐步成熟起来。就总体状况而言,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其实我们只是了解了西方文化的一些皮毛,要真正把外来的先进东西吃透、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大概还得花上几十年时间。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任何外来的先进东西,只有植根于中国土壤、吸收到中国土壤中的营养,才有希望长成大树。为此,我建议年轻诗人在学习外来诗歌经验的同时,多读一点中国古典诗词,到中国诗歌长河的上游和源头,去寻找一些清水、活水,大有好处。但千万别误会,我绝对不是主张“复古”。我刚开始学习写诗时,就曾在“老山诗会”上发表过一个观点:一个时代必然会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风貌,如果中国诗歌世世代代永远是同一副老面孔,没人看。中国新诗走到今天“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想从“复古”中找到出路,根本不可能。毛泽东的古体诗词写得超拔豪迈,但他却并不主张年轻人去写古体诗词,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我喜欢读古人写的古典诗词,却不喜欢读今人写的古体诗词。新酒毕竟不是陈酿,总觉得缺少那种“味”。目前古体诗词的写作队伍日益庞大,有其客观原因。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退休的老知识分子、老干部日益增多,他们从小或多或少都受过一些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退休后都乐于此道。它有存在的合理性,却并不能代表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读“古”是为了出“新”。希望年轻诗人多写出一些中国气派的新诗,希望中国诗坛多出几位有影响的新人,希望新诗中多出现一点令人惊喜的新意。现在许多诗歌作品千人一面,拿到一本杂志,翻开看一眼都似曾相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吹汽球自己玩可以,想靠吹汽球发射载人飞船肯定不行。应当少一点争论,多把功夫下到写出更好的诗歌作品上来。任何一位诗人,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诗歌本身来证明自己。
    过去搞“舆论一律”,知识分子受害最深。但今天有些知识分子自己也在重犯这个毛病,谁都认为自己的主张最正确,谁都想用自己的观点去“统一世界”,谁不同意他的观点就骂谁,这不好。应当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流派同生共荣。互相大度一点、宽容一点,才能和谐。
    评价诗的好差,目前大概存在四条“标准”:诗人本人有一条标准;某些小圈子内有一条标准;理论家们有一条标准(不同的理论家又有不同的标准);老百姓也有一条标准。如何在这四条标准中找到一些相对一致的共同点,这是一个尚待讨论的大问题。
    我也不太赞成把诗歌搞成“群众运动”。要努力把诗歌写得群众喜欢读,这是主要的;而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去“运动”群众都来读诗,群众是不买账的。
    《诗刊》下半月刊创刊五年,发表了不少好诗,推出了不少新人。希望这片园地成为培养更多新诗人、大诗人的摇篮。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