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中国寺庙

中国寺庙

今昔城隍庙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东篱小丫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现代文明的进程是如何迅疾,对于一座大城市,总会有这样的一个所在,能使忙碌的都市人留下不尽悠扬的回味。在上海,说起这样的地方来,联想当中无疑也就是城隍庙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翻开中华历史人物的长卷,秦裕伯,这个人恐怕确实不大有名气。可他却成就了上海的城隍庙,成为一座城市的保护神。这也确实算得上他本人的福份,并不由让后世的人们无数次地感叹天地造化的机巧。

史册上记载的这个秦裕伯,他是元末明初人,据说还有“智谋之士”的雅称,但为逃避乱世,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多少个世纪里的上海滩,大概从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以来就已经是商船云集,其热闹非凡的程度,恐怕已经注定了这座文秘家园城市海纳百川的气度。所以在秦裕伯这个人的身上也就自然有了上海人天然的一份精明。明朝开国后,皇帝朱元璋屡次请他出仕为官,他呢也喜欢卖点关子、玩点儿矫情,似乎看起来挺乐意这样悠哉悠哉呆在上海过他自己的小日子,但终于还是“等”到后来“实在推不掉才勉强入朝”。秦裕伯死后,朱元璋封他为上海“城隍之神”,这个封赏够大的了,而这个秦裕伯也确实颇有几分精明。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上海县正式建起城隍庙的时候,因为金山庙里供奉的霍光是镇压守疆土的将军,于是知县就让一个大将霍光坐在庙的前殿,后殿则供奉“城隍之神”秦裕伯。后来相隔不久,也是一个曾做过四川布政使的上海人潘允瑞在城隍庙隔壁开始修筑豫园。乾隆年间,豫园曾一度卖给了城隍庙,成为其中的“西园”。此后城隍庙里就新建了湖心亭和九曲桥。

城隍庙在老派上海人的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很神圣的地位。记得在我还没上小学的年龄,祖母每逢礼拜天,就带上我这么个一路蹦蹦跳跳的小孩子,老小俩儿就这样加入了城隍庙里上香人的行列。先是在庙门口买上一捆高香,然后祖母要我乖一点给神仙磕一个头,她本人更是毕恭毕敬地在“城隍之神”面前磕头许愿,口中喃喃自语无限虔诚……

现如今,城隍庙里香堂依旧,但祖母却已然远走。而香堂里端坐那两座菩萨,也早已成了一种类似于土地爷的化身。回想当初,曾经袅袅的轻烟随着悠悠的岁月,在老城厢里飘扬缭绕,承载着多少人对未来的那种虔诚美好的希冀,又承载着多少人对老城厢的不尽绵邈悠长的回忆。

1855年,当豫园里的湖心亭被改建为了茶楼的时候,城隍庙就开始了她“庙宇神界”之外的另一种更为生动多姿市井人生。还是在早些时候,上海人喜欢到城隍庙来,那是因为这一带应有尽有,茶楼、酒肆、地摊、百货、小吃……,除了这些,在弄堂的街口往往会聚集着补碗的、箍桶的、捏面人的、代写书信的、变戏法的、看西洋景的、拔牙的、相面的……而如今,这些人已成为被现代人在休假闲逛中议论与回忆的历史,消弥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长廊之中。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新修的豪华商厦,无处不在的售卖各种纪念品、手工艺品和食品的小商店,以及令中外来客留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大概一年半以前,我就因为工作原因,陪着老板一伙来到湖心亭茶楼接待客商。虽说城隍庙早已成为一个人头攒动、鱼龙混杂的闹猛之地,但只要一登上九曲桥头的湖心亭茶楼,你兴许会找到一个闹中取静的所在。

一行人先是在茶楼之外游览,九曲廊桥、一茶楼立于湖心,湖中荷花轻颤、偶见小鱼嬉水,自是别有一番幽趣。然后登楼品茗,但见彩椽画栋、翠瓦朱檐,古雅精致。来客多而不喧,人们要么是斯斯文文地谈着生意,要么则悠悠闲闲地享受假日。茶价自是不菲,基本上都在50元一杯以上,附送诸如小粽子、鹌鹑蛋、五香豆干、话梅等之类的茶点一盘。那天运气还比较好,品茗之余还赏了雅音,因为正巧赶上江南丝竹乐的演奏。清茶一盏,谈笑低语间,依稀传来缕缕丝竹之音,清丽悠扬,缠绵哀婉,一如江南女子温婉的性格。一时里,不尽幽婉的余韵,不尽悠邈的暇思……。

就是这样子,自从1855年湖心亭改建成茶楼开始,算如今,也有一百五十二年的岁月。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成为上海老城厢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这种古韵古香的格局也一直延续至今。

谈起城隍庙的市井情趣,“绿波廊”恐怕是不能够忽略的。这是一家经营上海本帮菜的酒楼。在她开业的20年来,先后接待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日本首相竹下登、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美国总统克林顿等40多批外国元首级的嘉宾。其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条趣闻则是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趁访沪之余,中午他带上全家老小在绿波廊酒楼吃了一顿午餐。老克他自己掏的腰包,说是要体验一下上海的市井和饮食文化。酒桌上自然满是佳筵珍馐,觥筹交错之际,老克似乎更对酒桌上两道不起眼的菜肴情有独钟。一盘咸菜毛豆子和一道宫煲鸡丁让老克大加赞赏。有一点儿美中不足的倒是他因为出访前练了差不多一个月的筷子功还不到家,为吃上一块桂花糕接连换了三双筷子的麻烦事儿也被同时传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佳话。而绿波廊酒楼也顺手推舟,从此推出“总统套餐”,后来又干脆将老克当年签名留影的照片加精、放大,金光灿灿地挂在餐厅正门。现如今,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每每路过,又每每传扬,成为上海滩里别具城隍庙老字号特色和海派美食风格的一座高档次的酒楼。

现如今,城隍庙早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市井之地,热热闹闹地渡过了一百五十二个年头。你可不要小看了市井之地孕育出来的世俗文化。从这些古老的市井中孕育出的年糕团、蟹壳黄、酒酿圆子、梨膏糖、蟹粉小笼、酱鸭舌头等等这些现如今依旧在城隍庙里随处可觅的美食中,我们所得到的,难道仅仅只是对美味的珍念?

美味是如此,热闹也是一样的。

城隍庙,几百年里的追寻,几百年里的热闹,几百年里的沧桑。人们为何要聚集在这里?当年九曲桥上拖着长辫的、身着长衫的,或是西装笔挺的人群,他们鱼贯而入,又悄然地在另一个时空中消弥远走。如今,九曲桥上的行人游客依旧络绎不绝、熙来攘往。这是一个到处是茶楼、酒馆、地摊、百货和美食的地方。有时候想想,兴许我们人类本身就有喜好热闹的天性。从南宋时期客商往来的热闹中我们见出了祖先谋取生存的艰辛,而从今天的热闹中我们更见证出曾经的为生存而付出的追寻与艰辛。

城隍庙离外滩可说是咫尺之遥,你即使步行过去也费不上多少辰光。从当年洋人所造的“万国建筑博览馆”里出发,不经意间你便过渡到了今天的城隍庙这个中式老城厢。

现如今,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认为“城隍庙”是一座庙宇。城隍庙是一条只要一脚踩下去就能昌出历史味儿的老街;城隍庙更多的,恐怕早就已是一种市俗的存在。这种市井情怀放到今天,更是犹如一片“老树新花”的新天地。因为这是一个能将松花膏与KFC、珍宝古玩与班尼璐合在一块儿卖的地方。“百货归百客”,往来交意,人们在这里各取所需。上海滩的历史与生活,上海滩的传统与新潮、上海滩海纳百川的雍容气度,在这里——城隍庙,终于是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浓缩。

如果我们把上海比作一只火锅,那么城隍庙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底料。九州大地上的城隍庙不晓得会有多少,但有意思的是,惟独上海的这座老城厢最终被十里洋场团团围住。从曾经的小县城到现今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隍庙是上海滩的根,同时也跟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完成了她的变迁。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