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地方庙会

地方庙会

南阳庙会的神韵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7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南阳庙会的神韵

庙会是娱乐的艺术形式得以展现的一个重要基地。南阳的庙会,有着长久的渊源。根据出土的汉画像石及文献资料来看,它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当时称之为“社祭”。社,土神,古人意识中认为世间一切皆来源于土,故而在固定的日子和地方用精心准备的祭礼对土神予以祭祀,以求风调雨顺,祥光普照。有了祀神活动之后,必然要为神修庙,不能让风吹着,雨淋着,日晒着,这样祭祀神的一应佛事方能顺利开展。有佛事就有逛庙烧香之人,有逛庙烧香者就有商贩来做买卖,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庙会集市。庙会是一种以庙宇为依托,开展祭祀神佛、交易货物、娱乐身心活动的集会。就南阳举办庙会的场所而言,自古而今,庙会一般都设在寺庙或者寺庙附近。随着时间的更移,由于自然的及政治的原因,有些原先修建的庙宇虽然业已坍塌,香火踪迹难觅,但世人仍沿袭旧例,届期前往,或售物或看戏或观景,熙熙攘攘之中,平添了许多精神上的收获。

在解放前,不管是何种庙会,会期前几天,各地的商贩便会云集而至,布帏如林,鳞次栉比,各种货物很是齐全。声望大的商家,支布幕为庐,进行贸易,不仅货物全,而且质量好。庙会尚未开始,各商家就已提前进入竞赛角逐了。会期一到,数以千计的赶会人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有人去听说书看大戏,有人去拜神求仙以保平安,有人去买东西,人声鼎沸,比肩接踵,热闹非凡。杂耍诸戏,来自四方,各献所长,以娱游人之目。水煎包、油馍锅等小吃店的老板,更是从早忙到晚,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在庙会上,还有一类商贩,他们或来自异乡,或来自本土,卖膏药(诸如虎皮、狗皮、麝香等各种膏药)、卖鼠药、卖大力丸、卖偏方秘方,可谓是本小利大。他们在开张时,像卖针、卖线、卖木梳篦子的商贩一样,先表演一段颇为精彩的节目,吸引观众围拢过来,即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段,将观众变为顾客,在表演完技法之后,劝说人们购买其随身所带的商品。“有钱帮个钱场,无钱帮个人场”,从而造成一种热闹的声势。游人如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庙会风俗画。完全可以说,庙会是一个活的、立体的民俗博物馆。每一次庙会,都是一次民俗文化展览,也是一次民俗文化交流。

庙会可以一年四季皆有,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在时间安排上又有着各自特点。南阳地区自古都以种田为主,所以这里的庙会或选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或选择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因为只有这两个时间段中,民众才有闲暇时间。广大民众通过逛庙会一方面可以祈神赐福,另一方面可以趁机轻松一下。

由于庙会集娱乐、敬神、经济三功能于一体,社会各界都能在庙会上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所以它具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和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庙会之日幽蓝的晨曦刚刚退去,不等旭日跃出枝头,村里的男女老幼便会打扮一新,走出沉睡的老屋,三五结伴,向庙会会场涌来。集镇内外,街巷阡陌,沟坎场埠,到处充溢着色彩各异、新旧不一的帐庐和人群,犹如波涛汹涌的海洋,鼓乐声、呼喊声、嘶鸣声不绝于耳。农器家具、衣服布匹、鞋帽百货,鳞次栉比,小吃摊点摆满会场。旧时,南阳集镇上的庙会多为求寿、拜佛、进香、还愿而兴起,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庙会已逐渐演变成了物资文化交流、旅游娱乐大会,以繁荣经济,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庙会期间,真可谓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例如,著名的农历三月三独山庙会。

二、 南阳的著名庙会

南阳主要的庙会有桐柏盘古庙会、镇平贾宋的庙会群,南召县的庙会等。

桐柏盘古庙会。据宋代王存等撰写的《元丰九域志》载:“桐柏山有盘古庙。”可知,盘古庙至少在宋代即已建成。宋代以后,每有增益,遂成如今盛况:庙内有闪棚、卷棚、大殿,两侧建有廊苑,庙之顶梁柱为石头造成。盘古塑像身披葫芦叶,腰束葛条,赤裸双足,忠厚、朴实、善良、勤劳,一副田间耕作的农民模样。盘古山庙会定在盘古爷的生日——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在这一天,周围的民众蜂拥而至,烧香、唱戏,或感谢盘古的浩荡恩德,或请求盘古赐福祛疾,保佑一年平安无事,或祈祷盘古显灵,让家中媳妇早日得子。根据实际情况,庙会三天五天不等,山上山下,人流如蚁,锣鼓喧天,香烟缭绕。

镇平贾宋的庙会群,庙会从农历的大年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的腊八。

泰山庙庙会时间是在正月初一,地点在泰山庙前。这一天,以泰山庙为中心,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比肩接踵。沿街摆满了丰盛的供品,有猪头、猪肋条肉、红烧鱼、水煮鸡、水果等,香炉里香烟袅袅,爆竹焰火此起彼伏,火药味在数里地外也能呛人。泰山庙庙会的娱乐酬神形式,多年来沿用成习。主要有三:一是舞狮子,二是舞旱船,三是大姑娘小媳妇叽叽喳喳在庭院里荡秋千。所舞之狮,红、黄、绿三色构成,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扮而成。每头狮子前有一小伙子领逗,他手执铃铛环,前翻后退,上高爬低,其动作,其形象,显得粗犷豪放、威武有力。旱船则显得轻巧活泼和俏皮,上下洋溢着喜剧色彩。在贾宋泰山庙会上,旱船表演的传统段子有《猪八戒招亲》、《打鱼杀家》、《大头和尚戏柳翠》、《打焦赞》等小品,伴有唢呐等乐器。旱船主角不仅男女均可,而且老少咸宜,有些年份旱船舞后面还伴之以高跷,借以烘托喜剧气氛。

贾宋的火星庙会安排在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传说是火神爷的生日。这一天,人们从中午便开始安排敬火神爷的一应供品,例如,用面蒸成的枣山、枣鱼、猪头、水果等。在香炉前许愿还愿,到了夜幕降临,便大放爆竹烟火,花灯齐明,人们倾家出动,到街上观看各家各户的彩灯,以取乐于火神爷,祈求年年平安无事,不发生火灾。

老君庙会是贾宋庙会中惟一在一年内举办两次庙会的庙宇。一次在农历二月十五,传说是老君的生日;一次在六月十五,传说是老君得道日。

南召县的庙会氛围也不淡薄,比较有名的庙会有李青店、云阳镇的土地庙会,南河店、曹店的火神庙会和尹店的三皇姑庙会。李青店和云阳镇庙会为祭祀土地神而举办,会期都是三天。李青店庙会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四至初六,一般请戏班2~3台,剧种多为曲子、越调、宛梆等,地点在黄鸭河滩,主要交易品种为丝绸、山货、柴草、中药材、农具、家具、日用百货等。杂耍有背装、高跷、舞狮、玩猴、打响器等,客商主要来自相邻的嵩县、鲁山、方城、镇平、新野等地。人们喜气洋洋,在琳琅满目的货物中各取所需。云阳镇庙会规模大、客商多、会期长、戏班多,它原来是3个庙会,由于举行的时间前后相连,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个庙会。这3个庙会分别是:南石庙的“土地庙会”,举行时间是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会期3天。该庙会刚一结束,二月十六老母庙会便又接连举行,会期同为3天,两个庙会在同一地点(南石河滩上)接连举行,一台戏从二月十四一直唱到二月十八。二月十九,南淮庙的土地庙会隆重举行,会期同样为3天,至二月二十一结束。一般唱2~3台大戏,邻县鲁山、方城及湖北、山西、河北等地的客商前来赴会。交易的商品以中药材、农具、布匹、日杂用品为主。会上有云彩灯、云里马、旱船、抬花轿、放风筝等自娱自乐项目。会大人多货全,热闹非凡。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这3个庙会合称为物资交流会,地址虽然仍然选在南石庙的河滩上,但会期由旧时的8天,改为农历二月十三至二月十九,会期7天,戏班多为2~3个,到会的客商呈现逐年增多之势。

南河店的火神庙会也比较有影响。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会期5天。北寺的光神庙会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四至初六,会期3天。中心垛庙坡的“祖师庙会”时间为农历三月初二至初四,会期3天。南河店的3场庙会一般都是请戏两台,丝绸、牲畜、农具、山货、柴草等为其重要交易品种。背装、前后脸、旱船、高跷、高台故事、抬花轿等民间艺术娱乐节目为当地民众所喜爱。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庙会演变成物资交流会,服装和日用百货成为主要交易品种。近年来,背装、高跷、高台故事等民间艺术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曹店庙会又称“火神庙会”,坐落在鸭河口水库库区,1960年前庙会时间为农历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会期3天,一般从外地请戏班2~3台,辐射范围较小,赴会者多为邻县方城的博望、柳河,南阳的石桥、掘地坪等地的客商,山货、中药材、家具、农具、小杂货为其主要交易品种。曹店街上的小王氏镢头、锄板和镰刀,曾经热销一时。1960年随着鸭河口水库建成,因曹店成为淹没区而停办。

尹店三皇姑庙会俗称“四月八尹店会”,又称“麦货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六至初十,会期5天,戏2~3台,影响较广,方城、鲁山及湖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客商前来赴会。会上以大型农具、杈把、扫帚等为大宗交易品种,有打铜器、推小车等民间艺术表演节目。

综观南阳的庙会,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在春秋时期,庙会和酬神是一体的,庙会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这个时期庙会的经济职能为生产功能所替代。

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大量铁制器具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因而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庙会文化上,则是南阳的庙会从以城镇为中心转变为向广大乡村扩散,作为庙会经营主体的商贾开始活跃起来。

汉代,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寺院遍布于南阳大地,伴随着佛教学说的传播,镇平菩提寺、石佛寺、瓦官寺的建立,崇尚佛教的庙会逐渐增多,更加显示了庙会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是在庙会祭祀中,佛与道分庭抗礼,互相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唐宋以来,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发展,道教文化经过帝王的倡导而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热闹局面,并迅速在全国繁盛起来。庙、台、祠、宫、观、庵等道教建筑备受青睐,建立了龙王庙、老君庙、娘娘庙、泰山庙等。庙宇的建立为以后的庙会产生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明清以各地遍建会馆作为庙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会馆的建立使庙会更有秩序,更加规范,例如,南阳许多县镇建立的山陕会馆,其中立祠建庙,敬祀关羽。建造戏楼歌榭,对促进南阳与外地庙会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交流以及集聚庙会的主体——商贩和手工艺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商贩和手工艺人担当着庙会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角色。

解放后,南阳庙会大多是仅仅作为一个载体,在发展地方经济、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旅游经济的开发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