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的礼拜庙会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7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慈溪的礼拜庙会相传始于明代。当时日本商人勾结武士,驾船由沿海入岸,杀人越货,进行海盗性掠夺活动。戚继光奉命征剿来浙后,人民纷纷组织抗倭队伍,形成结社的礼拜。
慈溪的礼拜庙会以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最盛,时间大抵在春耕以前,规模盛大,范围广泛。据《余姚六仓志》记载:“二月十三至十九迎观音礼拜,化龙堰以西,尽为斋地。”说明庙会在慈溪境内纵横几十里内都极为兴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二月中旬行观音礼拜。慈溪东部有“初一竖旗杆,十五行礼拜”之说。在一寺庙(庵)脚下占土结社,上有柱头执事,下有分类会脚,如龙会、炮担会、文旗会等。每一科会均有地产,部分地产租金作办“斋”之用。礼拜出社,斋船先发,在预定地点借斋,供给随社会脚人员中膳,继出“响团”,炮担在前。执事到齐出正社,领头的称“头旗”。接着头牌、月镜,对锣、对号、皇凉伞、帅府等,后穿插文武旗,大纛、土铳、锣鼓队、丝弦细十番和龙等。尾旗压阵在后。龙有长有短,短的十二节称十二肖龙,绣花抱彩,缀金闪银,十分讲究。如洋浦庙、吴山庙社的龙多属此类。长龙约有六七十节,长二三百公尺,如胜山庙社院堂村的长龙。眉山社的龙头最大,不进庙会。金山社有一条特别的“鸡毛龙”,舞动起来非常好看。每社礼拜要逢庙进香,见佛朝拜,这时有“盘场”主庙做礼拜戏,看戏进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晚清至民国时期,慈溪境内较有影响的庙会计有精忠万寿寺庙会,洋山殿庙会,樟树乡文武殿庙会,胜山庙会,崇寿相公殿庙会,五里天妃宫庙会,宗汉眉山庙会,新浦曹娥殿庙会,坎墩娘娘殿兰街,天元关帝殿兰街,彭桥乡中街兰街。抗日战争爆发后,慈溪境内各种庙会很少活动,后虽有恢复,但规模不如以前,逐渐被物资交流会等其他形式所代替。
除礼拜、庙会外,慈溪境内还有灯会和迎神赛会。旧时农历正月十三晚上称“上灯夜”,延续7天至十九日为“落灯夜”。在这段时间内,除每户人家在门口悬挂彩灯外,还要举行灯会游行。灯型有“跑车子灯”,“跑马灯”,“舞狮子灯”,“采茶篮”和“纱船扛”等。“车子灯”用彩纸丝绸糊扎,形似花轿,实作车子,美观灵巧。灯内为“姑娘”扮相的“车芯”,有乐队伴唱,常用《七朵花》,《九连环》、《十二个月花名》等曲调。最有风趣的是车子灯后面的艄公或艄婆,逗唱、嬉笑,令人捧腹。“跑马灯”装扮者,均为儿童,他们胸前挂马头,身后背个马屁股,手握马鞭,边唱边舞。曲调为《马灯调》。一般以四、六、八编队,不同颜色的“马匹”跑舞,马跃龙腾象征新春吉利。“舞狮灯”则由两人合演一狮子,一般4头编一队。舞姿有掀、扑、蹲、跳、滚等动作,以“剪刀舞”最好看。狮子开大口,象征东亚狮吼,使人增添激越之情。“采茶篮”由一个少女高擎茶篮为导具,边唱边舞,出戏由群众选点,如《童子佬》、《大补缸》、《吕洞宾盘药材》等,并有“连响手”伴唱。“采茶篮”小型灵活,逢场出戏,富有特色。“纱船”在一块木板上用彩绸扎成一条“船”,外挂彩球龙凤,内坐经过化妆的姑娘数人,称为“仙女”。每到晚上,“船”内灯火通明,“仙女”风姿绰约,并配以乐队,颇能吸引游人。灯会上街穿村活动,先发出“灯包”。“灯包”上刻着灯会名称和征求赞助的意见,乐意赞助者用原纸包好赞助金,多少不等,当众赏赐。灯包费的收入,一般多用于公益事业。
迎神赛会以集队迎神保佑为内容。按民众生活的需求有多种形式,如“青苗会”在秧苗转青或遇灾荒之后举行,祈求年丰岁盛。“天医会”多在出现瘟疫时或在瘟疫流行之后举行,意在祈神医病。久旱不雨,则发起“龙神会”,行会至龙潭求神龙降雨。下半年庙会多称“兰街”,如彭桥、白沙、逍林、天元、周巷、浒山、坎墩等集镇。每当兰街期间商客游人云集,在神前问凶卜吉,也有祈财富,还心愿,求子嗣,卜婚配的。各地商贩择地搭棚设摊,香烛锡箔,农具山货,杂物器皿,糕饼小吃,百货竞销;各种摊档小店,形成数里长街。乃至江湖卖艺,测字算命,郎中行医等等,相聚成市;商贾资助演戏,赌主开始设局,人来人往,煞为热闹。西部地区,还设有拳坛,举行拳术比赛。每逢集会,各派武林高手,约定设场比武,以提高武艺,增进友谊。这种民间文化习俗一直延至解放初期。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