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地方庙会

地方庙会

老北京说庙会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7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庙会是小吃的考场 李连宝,茶汤李第三代传人

我的童年是在披星戴月赶庙会中度过的,庙会是老百姓的盛会,也是生意人的商机。吃苦有手艺的多跑多赚,多打名声。

茶汤李在创业初期和老北京所有的传统小吃一样,都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别说一个光鲜店面,即便简易席棚都是奢侈。茶汤李一年365天,有一半时间花在赶场的路上, 凡是有庙会的地方,必然出现李记茶汤的标志性大铜壶。

那时候京城庙会多,有前门外和安定门外的两个精忠庙,左安门内慈仁寺、法藏寺,虎坊桥王道庙,琉璃厂延寿寺、火神庙等等。哪里有庙会,哪里就会出现茶汤李那把标志性铜壶;没有店面,庙会就是最大铺面。

民国初年,茶汤李结束赶场生涯,白塔寺喇嘛慕茶汤李之名,专门向其第二代传人李世忠下了红帖子(请帖),邀请他在白塔寺门前摆摊,长期经营。每逢白塔寺庙会,各处的小商小贩便推车挑担前来摆摊,而全城的男女老少也从四面八方到此购物,庙前东西街、山门里直到最后一层的塔院,皆摆满摊铺,万人空巷,茶汤李的生意之好,能达到“每日60斤糜子面,中午即售之一空”的盛况。庙会的确是老北京传统小吃最经得起考验的地方,只有在这个考场上通过测试,小吃才会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品牌,形成家喻户晓的口碑。

■和毛猴结缘在庙会 曹仪简,毛猴手艺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我和毛猴结缘就是在庙会上。老北京人都知道,早年在大小庙会、东安市场和前门一带专门有卖毛猴的手艺人。

从看见毛猴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东西。那时候我还小,去东安市场逛庙会,那儿有很多卖玩意儿耍货的摊铺,我就随着人流往前走,玩得很开心。在一个卖毛猴的摊位前,我的眼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挑担子的、卖糖葫芦的、推小车的毛猴,各式各样、神态逼真、生动有趣,真是好玩。我就站在卖毛猴的摊位前不走了,家里人给买了一个,还是舍不得离开。回家后,我就老缠着家里人带我逛市场、买毛猴。

卖毛猴的人姓汪,看我经常来,对毛猴有兴趣,就告诉我做毛猴的用料和一些基本制作手法,回家后我就开始琢磨,尝试着做。当然刚开始时做得不像,但家里人并没阻止,时间一长,毛猴做得越来越像样了,还经常拿出来送给亲戚朋友。

1986年,我在地坛庙会上摆了一个毛猴摊位,正巧老舍夫人胡隰青女士也来逛庙会。当她从摊位前走过时,突然眼前一亮,脱口而出:“哎呀,毛猴!”我一下子认出了胡老,见她如此喜欢,就将一个“拉洋车”的毛猴送给了她。不两天,我就收到了胡隰青亲自写的一幅字,至今还一直收藏着。

■庙会拴住北京人 赵书,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张中行如此描绘老北京的庙会,“市场是摩登,庙会是过日子……庙会使人们亲密、结合,系住每一个的心”。同样起源于祭奠神灵的宗教仪式,在我看来,庙会可谓中国式的狂欢节。起始于辽代的北京庙会(最初叫“庙市”)经历了时间的风风雨雨,北京恢复春节庙会至今也有20多年,已经成为节日文化的一个必要部分。

庙会里有吃有玩,活跃;庙会又给民间艺人展示技艺的机会,使民俗、民间文化受到社会重视,如北京人喜欢玩儿的“三大绝活儿(风筝、空竹、踢毽)”都通过庙会得以发扬;庙会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像厂甸庙会就是很成功的,人们愿意买点玩意儿带回家。天坛的祭天文化、地坛的祭地文化等也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更是北京人沟通感情的纽带。

■五显财神庙的记忆 叮当, 老北京文化网主编

过去的庙会,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五显财神庙”,特有北京过年的特色。“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大多穿着棉袍,罩着马褂或者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逆风而行了。但香客们求财心虔,哪还管你扑面而来的五六级大风呢!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裱纸的摊子。

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磬悠扬之声。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敬神结束后,除了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 “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

一路行来,只听风车扑噜噜乱响,纸鱼扑棱棱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字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这个年过得说有多喜庆就有多喜庆!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