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縣雜記 團練
【繁体中文】 作者: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團練,即古者寓兵於農之意也。地方有事,城廂內外及村莊、里堡,均團練壯丁,以資捍衛。蓋所以補營兵、營勇之不足,無事則負耒窮耕,有事則荷戈赴敵者也。
就臺灣而論,前無團練,值變亂之時,民之從官殺賊者,名曰「義民」;有義民首以領之。義民每月餉費不過六八銀三元,由官籌給,並畀火槍、戰器、棚帳等物,隨大軍而剿賊。歷屆變亂,多得其力。亦有地方紳富自己招募義勇從大軍以殺賊,不費公帑,僅官給旂號戳諭者。事平之後,勛勞卓著,由統兵大帥奏請格外從優議敘。其蹈義而死者,則奏立旌義祠,歲春秋致祭焉。
附錄「臺灣縣志」
民激於義則為兵,是猶兵也。遠乎此者,無考已;自乾隆丙午、丁未間林爽文倡亂,守城垣、禦近攻,實知府楊廷理任之。民曰賴有太守,太守曰賴義民。義民者以旗得名;古所謂義旗者是也。勇而為賊所懼者,其旗著。當太守時,有五色旗之義民焉;蔡奪、許德、黃明修、王維清、郭友和、盧雲翼分領之。白甲旗者,其民著白布背心以為號,賊憚之;新街民也,張爵領之。海口架舟以通南北路者,曰「澎仔船義民」。水底之戰,鄭其仁著節矣。由是,鄭其仁旗稱焉。及嘉慶乙丑、丙寅間,海寇犯郡城,岸賊應之,白甲旗復出,賊見白甲義民則走。而三郊旗陳啟良、洪秀文、郭拔萃輩領之。油車旗蘇麗水領之。名聞於海上。蔡牽募有能獲陳啟良等者,予千金,楠仔坑之戰,稱張文雅旗。又,其初募義為倡者,枋橋頭旗,韓必昌領之;下橫街旗,陳廷壁領。大抵自林爽文至咸豐三年林弓、李石之變,閩粵紳富之仗義急公者,均以義民旗著名。
同治元年,戴逆作亂,福建巡撫奏請本島新竹紳士布政使銜林占梅為全臺團練大臣。然是時臺灣僅一府,道、府憲均住臺南;籌兵籌餉總局,亦設在臺南。紳士之辦理總局者,仍招募義民。舊制:凡嘉、彰著名紳富,均為義民首,領義民隨大軍以剿賊;守城則各街境舖戶派山壯丁,每境或十名、或二十名不等,名曰「舖民」,於城上支更巡警,天明回家,各營生計,僅輪一人在城上看守,草柵旗幟而已。舖民每名一夜發點心錢六十文,貼油燭錢十文,共七十文。五日發給一次;屆期由各街境簽首向總局支領。厥後同治十三年,始有團練總局之設。由道、府札委本地紳士為局首。局設天壇左廂,圍練各莊勇丁,以資捍衛。然當海防孔亟之時,始虛張聲勢,過此僅存總局名目而已。
光緒七年,劉道■〈王敖〉抵任,改團練總局為培元總局,仍委城中著紳辦理,經費由洋藥稅釐餘款項下開支。凡地方一切善舉,均許諸紳稟明支用(如清理溝道及賑濟之類,每年動用數萬金)。光緒十年,法防之設,即以培元總局為團練總局。就安平一縣而論,城內分為五段,段設練勇六十名,城外三郊商戶及南北段亦僱練勇三百名,一切費用均由紳商捐貲。總局按月遣人催收,定期散發(每練勇一名,月給銀四元八角)。又有所謂團勇者,每名月給銀八角,合六名團勇而為一練勇,須晝夜訓練,團勇不過五日到齊點名而已(劉道酌定章程:家貲一萬金者,月出團勇費六名,抵練勇費一名;家貲五千金者,月出團勇費三名,抵練勇半名;家貲二千五百金者,出團勇費一名半;家貲八百三十三金,出團費半名。其餘多少,照比類推)。應用軍裝、火藥,均由總局給發。城外里堡,則挑選壯丁,由辦理團練分局紳士赴總局請領火藥、鉛子及各鄉團練札諭、壯丁號補,造具名冊,或二百名、一百名,送局存查,以便彙齊,由局紳請縣憲到各里堡公所點名。所謂團而不練者此也。當劉道時,臺南團練頗能認真,雖不足衝鋒禦敵,亦可攝服土匪。全臺團練大臣,則臺北林維源也。
十五年,羅府憲文有臺南團練局之設。僅辦冬防,申明鄉約,四個月而罷。
二十一年,臺撫奏請全臺團練仍以林維源為團練大臣,臺南設團練總局於龍王廟之右畔(原設培元總局之處);未嘗鳩貲於民,不過分遣紳士下鄉給發號補,交各莊總理造具壯丁清冊送局,以便臨時點名兼申明鄉中禁約而已。凡辦團練之時,各莊聯為一氣,互相救援,故土匪不得逞。至各莊禁約互異,雖難強同,大要在「鋤暴安良」四字;防務吃緊之時,亦可稍壯聲勢。此臺南團練之大概情形也。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安平縣雜記 安平縣職官及其衙署(原缺題)
- 下一篇:安士全书 读书须知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