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卷 卷三十四 武夷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武夷學案 (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修定)
武夷學案表
胡安國 (子)寅(別為《衡麓學案》。)
(上蔡、龜山、廌 (子)寧 (孫)大本(別見《五峰學案》。)
山講友。) 趙復(別見《魯齋學案》。)
(朱氏、靳氏門 (茅堂續傳。)
人。) (子)宏(別為《五峰學案》。)
(二程私淑。) (從子)憲(別為《劉胡諸儒學案》。)
(泰山再傳。) 江琦
曾幾 (子)逢
(子)逮(別見《震澤學案》。)
(從孫)集(別見《廌山學案》。)
呂大器(別見《紫微學案》。)
陸游(別見《荊公新學略》。)
范如圭 (子)念德(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薛徽言 (子)季宣(別為《艮齋學案》。)
胡銓 (子)泳
(子)澥
楊萬里(別見《趙張諸儒學案》。)
周必大(別見《范許諸儒學案》。)
胡襄
譚知禮
韓璜
李椿
方疇(別見《紫微學案》。)
劉芮(別見《元城學案》。)
黎明
(附師張昕。)
向沈
向浯(別見《五峰學案》。)
向涪
汪應辰(別為《玉山學案》。)
楊訓
閭丘昕
彪虎臣 (子)居正(別見《五峰學案》。)
(父約。)
(附張所。)
樂洪
徐時動
王樞
張默
曾漸
(并武夷再傳。)
鄒浩(別為《陳鄒諸儒學案》。)
朱震(別為《漢上學案》。)
曾開(別見《廌山學案》。)
劉燮
向子韶 (子)沈(見上《武夷門人》。)
唐鞏
李植(別見《蘇氏蜀學略》。)
(并武夷講友。)
葉廷珪 黃祖舜
(武夷同講。) 葉顒
(附兄顗。)
陳俊卿 (子)守
(子)定
(子)宓(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鄭丙
武夷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私淑洛學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從謝、楊、游三先生以求學統,而其言曰:「三先生義兼師友,然吾之自得于《遺書》者為多。」然則後儒因朱子之言,竟以文定列謝氏門下者,誤矣,今溝而出之。南渡昌明洛學之功,文定幾侔于龜山,蓋晦翁、南軒、東萊皆其再傳也。述《武夷學案》。(梓材案:梨洲定《武夷學案》,以武夷為上蔡門人,謝山則謂在師友之間,而洲後人又有駮之者。蓋武夷固由上蔡以私淑程子,上蔡亦未以門弟子接之也。)
◆朱靳門人(孫、程再傳。)
文定胡武夷先生安國
胡安國,字康侯,建之崇安人。紹聖四年進士第三人,除荊南教授。入為太學博士。提舉湖南學事,以所舉 遺逸王繪、鄧璋為范純仁之客,蔡京惡之,除名。大觀四年復官。宣和初,提舉江東路學事,尋致仕。末年,侍臣交薦,起除尚書員外郎,至起居郎。召對,除中書舍人。為耿南仲所忌,出知通州。高宗召為給事中,論故相朱勝非,遂落職奉祠,休于衡嶽之下。著《春秋傳》進覽,除寶文閣直學士。紹興八年四月十三日卒,年六十五,謚文定。先生自少時已有出麈之趣,登科後同年宴集,飲酒過量,是後終身不復醉。嘗好弈,母吳氏責之曰:「得一第,德業竟止是弈邪﹖」後不復弈。為學官,京師同僚勸之買妾,事既集,慨然嘆曰:「吾親待養千里之外,曾以是為急乎!」遽寢其議。行部過衡嶽,欲一登覽,已戒行矣,俄而思曰「非職事所在也。」即止。罷官荊南,僚舊餞行于渚宮,呼樂戲以待,而交代楊龜山,具朝膳,鮭菜蕭然,引觴徐酌,置《語》、《孟》案間,清坐講論,不覺日晷之暮也。壬子赴闕,過上饒,有從臣家居者設宴,用音樂,先生蹙然曰:「二帝蒙麈,豈吾徒為樂之日﹖敢辭!」轉徙流寓,遂至空乏,然「貧」之一字,口所不道,亦手所不書。嘗戒子弟曰:「對人言貧者,其意將何求﹖」朱震被召,問出處之宜,先生曰:「世間惟講學論政,則當切切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語默之幾,如人飲食,其饑飽寒溫,必自斟酌,不可決之于人,亦非人所能決也。某出處,自崇寧以來,皆內斷于心。雖定夫、顯道諸丈人行,皆不以此謀之也。」壯年嘗觀釋氏書,後遂屏絕,嘗答曾幾書曰:「窮理盡性,乃聖門事業。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貫之,知之至也。來書以五典四端每事擴充,亦未免物物致察,非一以貫之之要,是欲不舉足而登泰山也。四端固有,非外鑠;五典天敘,不可違。充四端,惇五典,則性成而倫盡矣。釋氏雖有了心之說,然其未了者,為其不先窮理,反以為障,而于用處不復究竟也。故其說流遁,莫可致詰,接事應物,顛倒差謬,不堪點檢。聖門之學,則以致知為始,窮理為要。知至理得,不迷本心,如日方中,萬象皆見,,則不疑所行而內外合也。故自修身至于家、國、天下,無所處而不當矣。來書又謂:『充良知良能而至于盡,與宗門要妙,兩不相妨,何必舍彼而取此。』夫良知良能,愛親敬長之本心也。儒者則擴而充之,達于天下,釋氏則以為前麈,為妄想,批根拔本而殄滅之,正相反也。而以為不相妨,何哉﹖」著有《春秋傳》、《資治通鑑舉要補遺》及《文集》若干卷。三子:寅、(梓材案:文定之于致堂,以弟子為子,事見《衡麓學案》本傳。黃氏補本必以致堂為從子,贅。)宏、寧。從子憲。
宗羲案:先生為荊門教授,龜山代之,因此識龜山。因龜山方識游、謝,不及識伊川。自荊門入為國子博士,出來便為湖北提舉,是時上蔡宰本路一邑,先生卻從龜山求書見上蔡。上蔡既受書,先生入境,邑人皆訝知縣不接監司,先生先修後進禮見之。先生之學,後來得于上蔡者為多,蓋先生氣魄甚大,不容易收拾。朱子云:「上蔡英發,故胡文定喜之。」想見與游、楊說話時悶也。
祖望謹案:朱子所作《上蔡祠記》有云「文定以弟子禮稟學」,洲先生遂列文定于上蔡門人之目,非也。文定嘗曰:「吾于游、楊、謝三公,皆義兼師友。」又曰:「吾丈人行也。」然則何嘗自稱弟子﹖《龜山行狀》嘗言文定傳其學,而文定不以為然,曰:「吾自從伊川書得之。」則于上蔡可知矣。洲謂先生得力于上蔡,不知但在師友之間也。
(梓材謹案:致堂《斐然集》為《先公行狀》云:「元祐盛際,師儒多賢彥。公所從遊者,伊川程先生之友朱長文,及穎川靳裁之、朱樂圃,得泰山《春秋》之傳。」則先生為泰山再傳弟子,可知其《春秋》之學之所自出矣。)
胡氏傳家錄(補。)
士當志于聖人,勿臨深以為高。
流光可惜,無為小人之歸。
學以立志為先,以忠信為本,以致知為窮理之門,以主敬為持養之道。
曾子之言曰:「君子愛人以德,細人愛人以姑息。」故切莫假借人。
學以能變化氣質為功。
某初學《春秋》,用功十年,覽諸家,欲求博取以會要妙,然但得其糟粕耳!又十年,時有省發,遂集眾傳,附以己說,猶未敢以為得也。又五年,去者或取,取者或去;己說之不可于心者,尚多有之。又五年,書成,舊說之得存者寡矣。及此二年,所習似益察,所造似益深,乃知聖人之旨益無窮,信非言論所能盡也。
凡出身事主,本吾至誠懇惻、憂國愛君、濟民利物之心,立乎人之本朝,不可有分亳私意。議論施為,辭受取舍,進退去就,擄吾所見義理行之,勿欺也,故可犯。未有至誠而不動者矣。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陳仲舉于曹節,庾元規于蘇峻,皆懷憤疾之心,所以誤也。諸葛武候心如明鏡,不以私情有好惡,故李平、廖立、馬謖,或廢或死而不怨。武候此心,可為萬世法。
(梓材謹案:謝山所節文定《傳家錄》九條,今移一條為劉君曼《附錄》,又一條移入《高平學案》。又謝山所錄文定語三條,并入《附錄》。)
時政論
宗羲案:紹興元年,先生以舍人兼侍講召,先以《時政論》獻。論入,復除給事中。其論之目曰《定計》、《建都》、《設險》、《制國》、《恤民》、《立政》、《覈實》、《尚志》、《正心》、《養氣》、《宏度》、《寬隱》。先生自謂:「雖諸葛復生,為今日計,不能易此論也。」間採數則。
撥亂興衰,必有前定不移之計,而後功可就。陛下履極六年,以建都則未必有守不移之居,以討賊則未必有操不變之術,以立政則未必有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則未必有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圖,後悔何及!(《定計論》。)
設險以得人為本,保險以智計為先。人勝險為上,險勝人為下;人與險均,纔得中策。方今所患,在于徒險而人謀未善。今欲固上流,必保漢、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鎮安陸。此守江常勢,雖有小變,而大概不可易者也。(《設險論》。)
心者,身之本也。正心之道,先致其知而誠意。故人主不可不學也。蓋戡定禍亂,雖急于戎務,必本于方寸。不學以致知,則方寸亂矣,何以成帝王之業乎﹖(《正心論》。)
用兵之勝負,係軍旅之強弱;軍旅之強弱,係將帥之勇怯;將帥之勇怯,係人主所養之氣曲直如何耳!蓋人主,將將者也,以直養氣,自反而縮,則孟子所謂「約」而狐偃所謂「壯」也,壯則強;以曲喪氣,自反而不縮,則孟子所謂「餒」而狐偃所謂「老」也,老則弱。凡曲直者,兵家制勝之先幾也。陛下勇于為善,益新厥德,使無有曲直可議,則守為剛氣,可塞乎兩間,震為怒氣,可以安天下矣!(《養氣論》。)
百家謹案:先生諸論,自謂雖諸葛復生,為今日計,必不可易也。細觀之,亦尚多泛論,不十分切要。當日事勢,只要高宗復仇之心切,則此氣自然塞兩間,自反有何患不直乎!
附錄
少長,入太學,晝夜刻勵。同舍有潁昌靳裁之,嘗聞程氏之學,與先生論經史大羲,以是學益強,識日明。
登第時,考官定為第一。宰執以策中無詆元祐語,欲降其等,哲宗親擢第三。
欽宗一日問中丞許翰識安國否,對曰:「臣雖未識其面,然久聞其名。自蔡京得政以來,天下士大夫無不受其籠絡。超然遠,不為所汙者,惟胡某一人而已。」
何桌建議:「天下之勢,治平則宜內重,遭變則宜外重。乞分置四道,帥臣以都總管為名,各付一面,為衛王室、禦狂寇之計。」先生奏曰:「內外之勢,適平則安,偏重則危。今州郡太輕,理宜通變。然一旦遽以數百州之地,二十三路之廣,分為四道,則權復太重。假令萬一抗衡跋扈,號召不至,又何以待之乎﹖欲乞擄見今所置帥司,選擇重臣,付以都總管之權,專治軍旅,每歲一按察其部內。或有警急,京師戒嚴,即各帥所屬守將應援。如此,則既有擁衛京師之勢,又無尾大不掉之虞,一舉兩得矣。」其後以趙野為北道,先生言魏都地重,野必誤委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為群盜所殺,西道王襄擁眾不復北顧,卒如先生言。
高宗即位,以給事中召,黃潛善諷康執權論其託疾,罷之。三年,張忠獻浚薦先生可大用,再除給事中,賜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聞駕幸吳、越,引疾還。(補。)
高宗謂曰:「聞卿奧于《春秋》,方欲講論。」遂以《左氏傳》付之點句正音。先生奏曰:「《春秋》乃仲尼親筆,實經世大典,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也。陛下必欲削平僭叛,克復寶圖,使亂臣賊子懼而不作,莫若儲心仲尼之經,則南面之術盡在是矣。」除兼侍講,專以《春秋》進講。
會除故相朱勝非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先生奏:「勝非昔與黃潛善、汪伯彥同在政府,緘默附會,循致渡江;尊用張邦昌,結好金國,淪滅三綱,天下憤鬱。及正位冢司,苗、劉肆逆,貪生苟容,辱逮君父。今強敵憑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係國安危,深恐勝非上誤大計。」勝非改除侍讀,先生持錄黃不下,左相呂頤浩特命檢正黃龜年書行。先生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況勝非係臣論列之人,今朝廷乃稱苗、劉之變,能調護聖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廢君為行權,先儒力排其說。蓋權宜廢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謹于此。臣以講《春秋》入侍,而與勝非為列。有違經訓。」遂臥家不出。時呂頤浩再相,欲傾右相秦檜謀于席,益目先生為黨魁,引勝非為助,乃降旨曰:「 安國屨召不至,今始造朝,又數有請。其自為謀則善矣,百官象之,如國計何!」落職奉祠。
先生至豐城,寓居半載,乃渡南江而休于衡嶽,買地結盧,為終焉計,頹然當世之念矣。
五年,除徽猷閣待制、知永州,辭,詔從其請,與祠。令纂修所著《春秋傳》。書成,高宗謂深得聖人之旨,除內祠兼侍讀。未行,陳公輔疏詆假託程頤之學者。先生奏曰:「本朝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顥及其弟頤,關中有張載,皆以道德名世。會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禮官討論故事,加之封爵,載在祀典,仍詔館閣,裒其遺書頒行,使邪說者不得作。」奏入,公輔與中丞周秘、侍御石公揆交章劾先生學術頗僻,除知永州,辭,復予祠。進寶文閣直學士,卒。
初,王介甫以字學訓經義,自謂千聖一致之妙,而于《春秋》不可偏旁點畫通也,則詆以為斷爛朝報,直廢棄之,不列學官。下逮崇寧,防禁益甚。先生謂《六籍》惟此書出于先聖之手,乃使人主不得聞講說,學者不得相傳習,亂倫滅理,中原之禍殆由此乎。于是潛心刻意,自壯年即服應于此,至年六十一而書始就,慨然嘆曰:「此傳心要典也!」蓋于克己修德之方,尊君父、討亂賊、攘外寇、存天理、正人心之術,未嘗不屢書而致詳焉!
先生不及二程之門,楊、游、謝三君子皆以斯文之任期先生。謝公嘗謂朱子發曰:「康候正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秀也。使其困厄如此,乃天將降大任焉耳!」
上蔡曰:「聞公進道甚篤,德業日美,所到豈可涯涘,真足畏也!更以其大者移于小物,作日用工夫,尤佳。」
曾吉甫問文定甚處是精妙處,甚處是平常處。曰:「此語說得不是。無非妙處。」徐憲曰:「亦無非尋常處。」(補。)
吉甫嘗問:「今有人居山澤之中,無君臣,無父子,無夫婦,所謂道者果安在﹖」曰:「此人冬裘夏葛,饑食渴飲,晝作入息,能不為此否﹖」曰:「有之。」曰:「只此是道。」(補。)
又嘗問曰:「某已永感欲盡孝,如何行﹖」曰:「何曾一日離得!」(補。)
先生風度凝遠,蕭然塵表。自登第逮休致,凡四十年,實歷仕之日不及六載。雖數以罪去,而愛君之心,遠而愈篤。每被召,即置家事不問,或通夕不寐,思所以告君者。然宦情如寄,泊如也。
《拙齋紀問》曰:胡文定嘗言:「讀《繫辭》須是都將作《易》看,不可汎說。且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說性本寂然,感之斯通,便汎濫,須于《易》中求之。四十九筮蓍,當其未揲時,固寂然矣,『問焉以言,其受命也如響』,豈非感通乎﹖『無有師保,如臨父母』,讀《易》時其心自然肅敬,非有以使之也。其餘皆然。互體亦豈可不信,如《歸妹》互體為《泰》,而《泰》五爻有『帝乙歸妹』之語,《歸妹》之義有『天地不交』之語,此類可見。」
問文定與秦檜厚善之故,朱子曰:「秦嘗為密教。翟公巽知密州,薦試宏詞。游定夫過密,與之同飯于翟,奇之。後康候問才于定夫,首以秦為對,云其 人類荀文若,又云無事不會。京城破,金欲立張邦昌,執政而下無敢有異議,惟秦抗論以為不可,康候益義之,力言于張德遠諸公之前。後秦自北歸,與聞國政,康候屬望尤切,嘗有書疏往還,講論國政。康候有詞掖講筵之召,秦薦之也。然其雅意堅不欲就,是時已窺見其隱微一二,有難處,故以老病辭。至後來秦做出大疏脫,則康候已謝世矣。」
百家謹案:靖康金議立邦昌,馬時中伸抗言于稠人曰:「吾曹職為爭臣,豈可緘默坐視,當共入議狀,乞存趙氏。」秦檜不答,時中即自屬稿,就呼臺吏連名書之。檜既為臺長,則當列于首。以呈檜,檜猶豫。時中帥同僚合辭力請,檜不得已,書名。是檜迫于馬時中,以臺長列名,何嘗抗論。乃知當時無論賢愚,盡為檜欺矣。幸文定宦情如寄,天下後世亮之。因歎知人之難也!
呂東萊《與朱侍講書》曰:「胡文定《春秋傳》,多拈出《禮》『天下為公』意思。蜡賓之歎,自昔前輩共疑之,以為非孔子語,蓋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而以堯、舜、禹、湯為小康,真是老、墨子之論。胡氏乃屢言《春秋》有意于『天下為公』之世,此乃綱領本原,不容有差。」
◆武夷講友
忠公鄒道鄉先生浩(別為《陳鄒諸儒學案》。)
文定朱漢上先生震(別為《漢上學案》。)
侍郎曾先生開(別見《廌山學案》。)
劉先生燮
劉燮,字君曼,河清人。與胡文定遊。(參《斐然集》。)
附錄
《胡氏傳家錄》曰:四海神交,惟河清劉曼字君奕,其人有相業。(補。)
(梓材謹案:先生名字,二書不同,未知孰是。)
忠毅向先生子韶
向子韶,字和卿,開封人。故相文簡公曾孫,欽聖憲肅皇太后之再從姪也。清約如寒士,強學自勵,永嘉劉安節與胡文定皆深交。元符三年擢進士第,累官至知淮寧府。視事六月,寇兵至陳,先生率諸弟城守,勵戰士,開喻百姓。既而城陷,罵賊而死。子十人,或死或虜,惟沈與鴻得免。詔贈通議大夫,謚忠毅。(參《楊龜山集》。)
唐先生鞏
唐鞏,字處厚,荊南人。與胡文定情義最篤。(參《斐然集》。)
忠襄李先生植(別見《蘇氏蜀學略》。)
◆武夷同調
葉廷珪,字嗣忠,口口人。知德興縣,張邦昌偽詔至,不拜。高宗中興,歷官太常寺丞,補中秘府。輪對,議與秦檜不合,出知泉州、漳州。先生篤學淳雅,名重當時,葉顒、陳俊卿、黃祖舜、鄭丙皆出其門。有《誨錄》三十卷。(參《姓譜》。)
◆武夷家學(孫、程三傳。)
文忠胡致堂先生寅(別為《衡麓學案》。)
參議胡茅堂先生寧
胡寧,字和仲,文定次子。以蔭補官。試館職,除敕令所刪定官。遷祠部郎官,出為夔路安撫司參議官。除知灃州,不赴。學者稱為茅堂先生。文定作《春秋傳》,修纂檢討盡出先生手。又自著《春秋通旨》,總貫條例、證擄史傳之文二百餘章,輔傳而行。吳淵穎曰:「胡氏傳文,大概本諸程氏。程氏門人李參所集程說,頗相出入,而胡氏多取之。蓋欲觀正傳,又必先求之《通旨》,故曰『史文如畫筆,經文如化工』。若一以例觀,則化工與畫筆何異。惟其隨學變化,則史外傳心之要典,聖人時中之大權也。世之讀《春秋》者自能知之,不可昔者向、歆之學而異論也。」由吳氏之言觀,則茅堂《通旨》之書多與文定相參攷,可以互證者矣。是書在元初趙仁甫最傳之,(雲濠案:仁甫一作仁輔,即江漢先生。)故《胡氏春秋》遂頒學宮。惜乎今之不可復見也!(修。)
謝山《書宋史胡文定傳後》曰:致堂、籍溪、五峰,茅堂四先生并以大儒樹節南宋之初,蓋當時伊洛世適,莫有過于文定一門者。四先生歿後,廣仲尚能禪其家學,而伯逢、季隨兄弟遊于朱、張之門,稱高弟,(梓材案:季隨為朱、張高弟,伯逢特與朱、張有辯論,當非受業弟子。)可謂盛矣。茅堂還朝,秦相問曰:「令兄有何言﹖」對曰:「家兄致意丞相:善類久廢,民力久困。」秦相已慍,因謂茅堂曰:「先生《春秋》議論好,只是行不得。」茅堂曰:「惟其可行,方是議論。」又問:「柳下惠降志辱身,如何﹖」對曰:「總不若夷、齊之不降不辱也。」遂以書勸避相位,以順消息盈虛之理,秦相愈怒。一日,忽招茅堂飯,意極拳拳,歸而臺章已下。《宋史》秖載其蔡京之對,且謂因致堂與秦相絕,遂并罷,不知茅堂自不為秦屈,不一而足,非以致堂之牽連也。
(梓材謹案:五峰序呂氏《中庸解》云:「靖康元年,河南門人候師聖自三川避亂來荊州,某兄弟得從之遊。」攷靖康初年致堂為校書郎,稟學于龜山,則五峰所謂兄弟,特兼茅堂而言矣。然《閩書》徑稱致堂從候師聖遊,則于《劉李諸儒學案》仍列致堂于候氏之門,而益以茅堂可也。)
承務胡五峰先生宏(別為《五峰學案》。)
簡肅胡籍溪先生憲(別為《劉胡諸儒學案》。)
◆武夷門人
教授江先生琦
江琦,字全叔,建陽人也。宣和三年進士,主高安簿。嘗攝令新昌,民負稅有至十年者,聞先生至,不待遣吏而華輸。移永豐丞,歷任邵武軍、永州教授,不求薦達。張魏公撫福建,辟為幕官,不就。主管台州崇道觀以卒。先生遊于游、楊之門,卒業胡氏,深于《春秋》。嘗以所學正于龜山,龜山撫書而嘆曰:「百年絕學,留心者希。吾老矣,之子勉旃!」著《春秋經解》三十卷,《辨疑》一卷,《語》、《孟說》各五卷。其在永豐,丁喪事,寮友賻之甚厚,先生曰:「大事當自盡矣,敢為諸公費。」致堂推以為畏友,嘗問之曰:「學道者無所得,鮮不歸于佛。兄既有得,而或者以為亦趨空寂,信乎﹖」先生笑曰:「是謂我為陳相也。安有此!」(補。)
文清曾茶山先生幾
曾幾,字吉甫,河南人。賜上舍出身,擢國子正,遷校書郎,為應天少尹。高宗即位,歷提舉湖北、廣西運判,江西提刑,廣西轉運。為秦檜所惡,奉祠。檜死,起為浙西提刑,知台州。召對,授秘書少監。先生承平時已為館職,去三十八年而復至,鬚鬢皓白,衣冠偉然,每會同舍,多談前輩言行、臺閣典章,薦紳推重焉。權禮部郎。孝宗立,以通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著有《經說》二十卷、(云濠案:謝山《學案劄記》:「曾吉甫《周易釋象》五卷。」)《文集》三十卷。子逢,亦以學稱。(修。)
宗羲案:朱子言:「曾吉甫答文定書天理人欲之說,只是籠罩,其實初不曾見得,文定便許可之,他便即如此住了。」蓋亦入于禪者也。
曾茶山語(補。)
崇德必先事後得,如釋氏卻是先得後事。
道只在日用處,須玩「師冕見」一章。
《子張》一篇,惟記諸弟子之言,蓋有深旨,欲明群弟子學之所至。
在己為忠,推己及物為恕。合彼己以為一,便是一以貫之。通天下是一箇心。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茶山語四條,今移入《元城學案》者一條。)
附錄
先生早從舅氏孔文仲、武仲講學,又從劉元城、胡文定遊,其學益粹。
林拙齋《紀問》曰:嘗問尹和靖日用下工夫處,和靖曰:「須求喜怒哀樂未發以前底心。」少蓬曰:「如今才舉,便是發了,如何求得未發之心﹖」和靖曰:「只如吉甫未發意來相見時,豈有許多事,才舉意來,路中乘轎,來相見喫茶喫湯,如此類求之。」
(梓材謹案:少蓬蓋紫微之別稱。此條前設問辭即茶山,故下有「只如吉甫」云云。據此,則茶山嘗及和靖之門矣。)
知州范先生如圭
范如圭,字伯達,建陽人。從舅氏胡文定受《春秋》學。以乙科授武安節度推官。召試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忤秦檜,謁告奉祠,讀書不與外事者十餘年。起判邵州、荊南。召對,提舉江西,復奉祠歸。起知泉州,尋罷。紹興三十年,卒,年五十九。
舍人薛先生徽言
薛徽言,字德老,永嘉人也。從胡文定公學。高宗即位,以布衣上書言六事,曰國勢,曰邊防,曰刑賞,曰巡幸,曰財用,曰官吏。成建炎二年進士。趙豐公為中丞,先生以書謁之,大見稱賞。豐公連章劾呂頤浩,高宗是之,對曰:「是皆 溫士薛徽言為臣發之。」次日繳上其書。豐公進樞府,先生亦蒙召對,首以強志勤政、君子小人為言。授樞密院計議官,請建立方鎮以固籬落,從之。東宮虛位,首陳大計,請擇賢宗室立為皇子。時高宗春秋方富,莫敢言者,言之自先生始。于是婁寅亮繼請,高宗擢寅亮為御史,已許其請矣。未幾,又中止。先生因星變再上書論之,言:「陛下已有旨,召宗室三人入侍。此命一出,萬口稱慶。乃其二人,一見而止,一人未聞促召。切料小人必有熒惑陛下已成之志,識者為之寒心。」于是立嗣之議始定。又言:「佞幸未去,國論未定。憂其所不足憂而忘其所當深憂,此乃大可憂者。」頤浩再當國,欲中傷之,不得,乃以權監察御史宣諭湖南。奏言本路不便于民者十事,且請令大將岳飛綏定湖南,薦憲司呂祉等五人及隱士黎明,劾去貪墨吏謝微等。時折彥質以樞臣帥潭,代李綱,先生言李有成效,不應遽易。頤浩乃言小臣不當薦舉將相,且以其奉使時擅易守臣,于是諸使皆有殊遷,而先生權發遣興國軍。張魏公督軍湖南,召還幕府。以比部郎召,歷兵部、吏部二司、左司檢正中書門下諸房文字。先是,徽宗訃至,上疏力言以日易月之非。大將岳飛以忤督府,棄軍歸廬山,手書勸令軍。刑侍奏:有父夜盜子財,子不知而殺之者,當以夜入人家、登時殺死之律。先生謂:「父子法不別籍,非人家也;子富而父貧,是不孝也;人子弒父,而有勿論者乎﹖」從之。遷起居舍人。趙豐公之三入也,先生以為事功難就,當如姚崇以十事要明皇,俟許可始觀政,豐公不能用。秦檜知平江,過闕,望豐公留之而不得,先生謂豐公曰:「檜從此怨矣!」豐公疑曰:「檜居永嘉,故君助之邪﹖」由是稍疏之,而不知先生之忠于己也。和議起,豐公以下皆去國,而先生獨留。蓋檜亦以前事謂先生厚己,稍親之,而先生不為所用。初,豐公之去,惟二郎官與先生送之,豐公語先生,欲以檜罔上一事入告,先生止之。豐公既頗疑先生,喟然嘆曰:「鼎去,君安得獨留!」先生戲應之曰:「未可量也。」檜聞之,益以先生為助己。先生乃上言帝王之孝在復讎,因援漢高帝桮羹之說。且言萬里梓宮,真偽莫辨。已而直前與檜廷辯曰:「偷安固位,于相公私計則良便,然忍君父之辱,忘宗廟之恥,于心安乎﹖」是日極爭移晷,感寒疾,不數日卒,遺疏猶詆秦計甚力。故事,左右史卒官,與其子二人恩澤。至是,上詔特賜帛百匹,恩澤如例,而秦檜格之。先生之大功在議國本,其大節在爭和議。《宋史》作傳,寥寥不滿十行,亦異甚矣!次子季宣,別為《學案》。(補。)
忠簡胡澹庵先生銓
胡銓,字邦衡,廬陵人。建炎二年,高宗策士淮海,先生策萬餘言,高宗見而異之,將冠之多士,忌者移置第五。授撫州軍事判官,未上,轉承直郎。丁父憂,從鄉先生蕭子荊學《春秋》。呂祉以賢良方正薦,賜對,除樞密院編修官。秦檜主和,先生抗疏言王倫誘致敵使,以詔諭江南為名,并言孫近傳會檜議。檜以先生狂悖鼓眾,編管昭州。檜死,量移衡州。擢起居郎兼侍講、國史院編修官。因講《禮記》,曰:「君以禮為重,禮以分為重,分以名為重。願陛下無以名器輕假人。」又言:「陛下自即位以來,號召逐客,與臣同召者張燾、辛次膺、王大寶、王十朋,今惟臣在爾。以言為諱而欲塞災異之源,臣知其必不能也。」又言:「廷臣以箝默為賢,容悅為忠,馴至興元之幸,所謂『一言喪邦』。」上曰:「非卿,不聞此言。」金人求成,先生請銳意恢復,絕口勿言和字,一弱于和,不能自振。除宗正少卿,乞補外,不許。兼國子祭酒,尋除權兵部侍郎。上以災異,詔廷臣言闕政急務。先生以賑災為急務,議和為闕政,謂和議成有十可吊,不成有十可賀。符離之敗,朝論急于和戎。魏文節杞使于金,金人留之,分兵攻淮,乃以本職措置浙西、淮東海道。時惟高郵守陳敏拒敵,射陽大將李寶擁兵不救,先生劾之,寶懼,始出師犄角。大雪,河冰皆合,先生持鐵鎚鎚冰,士皆用命,金人遂退。乾道初,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改泉州。乞致仕,除寶文閣待制,留經筵。求去,以敷文閣直學士與外祠。陛辭,猶以歸陵寢、復故疆為言。上問今何歸,先生曰:「歸廬陵。臣向在嶺海,嘗訓傳諸經,欲成此書。」特賜通天犀帶以寵之。先生歸。上所著《易》、《春秋》、《周禮》,《禮記解》,詔藏秘書省。淳熙七年,卒,諡忠簡。有《澹庵集》一百卷行于世。(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初事蕭三顧,為《春秋》學,復學于胡文定。南遷後作《春秋集善》十一卷,張魏公為之後序。其謫新州時,作《易傳拾遺》十卷,宗主程氏而時出新意于《易傳》之外,李泰發為之序。見《直齋書錄解題》。謝山《學案劄記》,胡忠簡《易傳》十卷。又案謝山底本標題有《澹庵學案》之目,知其于《澹庵集》與其學派必多釆錄,惜經併入武夷,而其稿不全。)
直閣胡先生襄
胡襄,字季,永嘉人也。紹興進士,累官江西提刑。隆興初,面對,備言:「靖、宣之事,豈惟廟謨外失,亦由人心內離,願陛下覽觀覆轍,備而後動。」孝宗是之。除太常少卿,兼樞密院都承旨,歷江東、福建提刑,直秘閣,卒。先生早學于武夷,而當秦檜時亦以為趙鼎、胡寅之學,被錮十有餘年。(補。)
(雲濠謹案:《兩浙名賢錄》,先生早學于胡氏,固已一出于正。晚復交朱子,由是體用浹洽,本末純粹。朱子嘗語人曰:「永嘉前一輩人物,究竟終別。」蓋指劉、許以後及先生也。)
譚先生知禮
譚知禮,字子立,長沙人。延康殿學士世勣之族子。生長市廛間,碌碌習舉子業。胡文定公至衡山,先生往從之,居其精舍之旁,盡掃前日氣習,抱《春秋》研其旨,餘力治《資治通鑒》。文定卒,弟子多散去,先生亦歸省其家,遽還衡山,居蕭寺,與五峰兄弟不舍晝夜讀書,以壞器盛粗飯菜羹,若將終身。謂五峰曰:「吾不得聖人之道,終身不歸。」會其親卒,先生奔喪,未及除服,亦卒,君子惜之。(補。)
諫院韓先生璜
韓璜,字叔夏,故潁川人忠憲公之後也,南渡後居衡山。累官廣西提刑、知諫院。胡文定公來衡山,先生因從之講學,而與致堂侍郎尤相善。致堂稱其官廣東,壁立無所汙染,又嘗薦之執政。及在言路,以忤秦檜出,築室衡湘,致堂與向秘閣宣卿時相過從,稱三友。北宋公相家之盛,莫如呂氏、韓氏,其子孫皆能以學統光大之。呂氏則滎陽學于伊川,紫微學于龜山、廣平諸公之門,仁武、德元學于和靖,(梓材案:仁武,弸中字;德元,稽中字。)而韓氏則德全學于元城,先生學于武夷,咎學于和靖,東萊又咎之,佳話也。(補。)
侍郎李先生椿
李椿,字壽翁,永年人。累官潭州安撫使、敷文閣直學士、吏部侍郎。其尉衡山時,受業文定。尤深于《易》,作《周易觀畫》二卷。朱子嘗銘其墓,謂其「逆知得失,不假蓍龜,不阿主好,不詭時譽,生平大節,不惟進退險夷一無可憾,而超然于死生之際」。魏鶴山曰:「侍郎拳拳于諸葛之出處,舉一隅以明《易》之用,有非佔畢陋儒所能識者。」餘詳《宋史》本傳。先生深于《易》,顧其誤信麻衣道者心法,則好奇之失也。(補。)
通守方困齋先生疇(別見《紫微學案》。)
提刑劉順寧先生芮(別見《元城學案》。)
黎先生明(附師張昕。)
黎明,字才翁,長沙人也。以孝友信義著稱。師事胡文定公。建炎之亂,文定避地荊門,先生為卜室廬,具器幣,往迎之。胡氏之居南嶽,實昉于此。先生少嘗從學張御史昕,昕託其母,至是陷于賊,先生間關入賊所,取而歸之。嘗過郢州,李允文以京西提刑至郢,先生曰:「郢多招安之寇,而允文凶惡,其來必與為亂,不可久居。」即去之。後一月而難作。薛舍人徽言使湖南,高宗令訪山林不仕賢者,以先生薦,命未下而卒。先生之古道,蓋亦候無可之流,而湖湘學派之盛,則先生最有功焉。去今六百餘年,莫能舉其姓氏者。予從《薛常州集》、《魏秦公集》得其略,亦稍足以傳矣。(補。)
通直向先生沈
向沈,字深之,知淮寧府諡忠毅子韶子也。故開封人,南渡後家衡山。忠毅死難,其家幾無類,先生以逆婦于胡文定公家得免。先生痛心家國,日從文定講明春秋復讎之說,而時方主和議,無路自申,積憂薰心,早衰多病,遂于祿仕泊如。事其叔父秘閣子忞如父。其監南嶽廟也,湖南安撫劉昉嘗以時宰意劾子忞,先生義不為昉屬,遂引去。所生母李氏自淮寧相隔,歷歲久遠,迎養禮絕,追制服。言者以忠毅淮寧之節,當用其後人,尚書下符促召,先生嘆曰:「時方多難,無辱其先人足矣。餘非所願也。」竟不往。前後凡五監南嶽廟,以右通直郎致仕。初,朝議官忠毅後六人,先生以其一奏季弟鴻,其餘悉以叔父子忞之命畀諸族人,其後叔父亦以郊恩先畀先生之子,而後其孫,世以為義門云。(補。)
通判向先生浯(別見《五峰學案》。)
大夫向先生涪
向涪,薌林之少子也。從文定。(補。)
(梓材謹案:樓攻媿跋《薌林家規》云:「薌林遺訓,凜然如生,而三子俱賢。興國及邵倅既遵行維持于前,貳車高壽,獨殿諸公,保家之廬尤為深長,既聞于郡,又刻之石。」貳車當是先生。又案:朱子《向薌林文集後序》云:「始公之薨,而五峰先生胡公實狀其行。後十餘年,而端明學士汪公始銘諸幽。又後二十餘年,而公之季子大夫公乃以公之《文集》三十卷者屬某,使為之序。」又云:「大夫少以公命受學南陽胡文定公之門,今年七有六,謝事而老于家亦已十八年矣。」是可見先生之大概,時蓋淳熙十二年云。
文定汪玉山先生應辰(別為《玉山學案》。)
太學楊先生訓
楊訓,字子中,湘潭人也。受學文定。嘗問孝,文定曰:「謹言而慎行。一言之尤,一行之悔,是為不孝。」先生退而思曰:「吾從事于《新經》之教,以太學進士爭能否于筆舌間者已二十年,豈有內省之功從事于言行者乎!」乃更誦《語》、《孟》、經史,稼穡致養,不汲汲于利祿。其在文定碧泉講舍,求愈久而愈恭,稱高弟。(補。)
清簡閭丘先生昕
閭丘昕,字逢辰,麗水人也。累官吏部侍郎,諡清簡。受業胡文定公門,故與明仲共著《二五君臣論》一卷,六十四卦各為之說。其大旨謂:以陽居陰而為九二,則臣有時而失之強;以陰居陽而為六五,則君有時而失之弱。蓋作于紹興時,意有所屬也。張宣公為之序。(補。)
祖望謹案:此特侍郎因時諷諫之說耳。九二非必盡枋臣,六五非必盡孱主。紹興之枋臣,寧復有陽德﹖蓋窮陰剝廬之小人也!
彪先生虎臣(父約。附張所。)
彪虎臣,字漢明,湘潭人。父約,孝友渾厚,聞有言人過失者,則掩耳去之。先生以經術教授,學者爭迎致。天性和易,而教尚方嚴,以不欺為本,以孝弟為先,以文藝為後。故從之者不徒務進取,有所畏而不為。青人張所早遊京、洛,聞二三先生緒論,所至志訪求人物,宣和中典教長沙,遣其就學,遠近士子益依歸焉,號為鄉先生。卒,年七十五。子居正。胡文定之南渡熊、湘也,先生一見,有得于心,及其子長,遂命受業胡門云。(參《胡五峰集》。)
(梓材謹案:《一統志》謂先生嘗從胡文定父子遊,似未分晰。)
樂曲肱先生洪
樂洪,字德秀,衡山人也。從文定遊。自號曲肱先生。所著有《周易卦氣圖》一卷,郭白雲為之序。(補。)
教官徐先生時動
徐時動,字舜粼,豐城人也。胡文定高弟。紹興進士,為虔州教官。改吉州,未及歲,移疾,遂不復仕。《著孟子說》十四卷、(雲濠案:一本作四十。)《西江錄》三卷、《師門答問》一卷。(補。)
祖望謹案:《胡文定公傳家錄》,曾吉甫、楊子中與先生共輯之。
(雲濠謹案:《胡氏傳家錄》,曾、徐、楊三子所記文定答問語也。又文定次子和仲所錄《庭訓》亦詳。)
通判王東谷先生樞
王樞,字致榮,豐城人也。學通群經,尤精《春秋》。少遊胡文定公門。紹興進士,參吉州軍事。郡給軍衣有濫惡者,眾譁于庭,莫能制,先生正色折之,乃定。知瑞金縣,改判岳州,所至每詣學宮,執經講論。又改鼎州,茶寇絡繹,道路不通,或欲焚山絕茶,或欲官自收鬻,先生定議,特為長短引之法,以便負販,湖民賴之。卒官通判常德府。有《東谷集》。(補。)
◆向氏家學
通直向先生沈(見上《武夷門人》。)
◆葉氏門人
莊定黃先生祖舜
黃祖舜,字繼道,福清人。宣和三年進士,累任至軍器監丞。入對,言縣令付銓曹察授,曷若要成郡守。出判泉州,將行,疏乞于科舉外訪求學行修明、孝友純篤者,縣薦之州,州延之學,以表率諸士。其尤異者,以名聞。留為倉部郎中,權刑部侍郎兼侍讀。進《論語講義》,詞義明粹,下國子監梓行。尋知樞密院。金人侵淮,大將劉錡病不能軍,諸將王權、劉汜退敗,高宗欲誅之。先生曰:「敗軍罪實難赦,然劉錡有大功于國,若聞而憤死,得無快敵心乎﹖」帝嘉納之。卒,諡莊定。所著《論語講義》,朱子多引用之。其他《易》、《詩》、《禮說》及《歷代史義》凡數萬言。(參《道南源委》。)
祖望謹案:黃繼道,《宋史》有傳。其所著《論語說》,沈大廉嘗引之,胡五峰先生又合二家審正之。此外有《易說》、《詩國風小雅說》、《禮記說》、《列代史議》、《黃莊定集》十五卷。
(梓材謹案:先生《論語說》,其為沈氏所引者三條,已見《周許諸儒學案》。)
論語說
鄉人林德膚嘗云:時人稱季文子三思,夫子以為不然,曰如能再可矣,何望其三乎。如三家之強,文子殆未之思也。
祖望謹案:此條胡五峰取之。
先儒謂牛指仲弓之父,非也。斥父稱子,豈聖人之意。言才德之不繫于世類耳!
祖望謹案:此條胡五峰取之。
「君子義以為質」四語,似屬立政言。若學者,則「敬以直內」乃其本。
胡五峰曰:聖人之言無所不通,但四事誠非敬以直內不可,不必專指立政也。
「君子不施其親」,不私于親也。
正簡葉先生顒(附兄顗。)
葉顒,字子昂,仙遊人。政、宣間與兄顗徒步入京師,并隸太學博士弟子員。金人入寇,顗力戰死之。先生紹興中進士,知常州,或勸其獻羨餘,當得美官,先生不可。後官至宰相,識大體,抑僥倖,服食、田宅不改其舊。卒,諡正簡。(參《姓譜》。)
正獻陳先生俊卿
陳俊卿,字應求,莆田人。紹興中進士,累官侍御史,劾黜秦檜黨,疏言張浚忠藎。歷同知樞密院事,授右僕射,以用人為己任,獎廉退,抑奔競。後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諡正獻。先生孝友忠敬,得于天資。為人清嚴好禮,終日無惰容。雖疾病,見子孫必衣冠。胸懷坦然,遇人無少長,一以誠實。一言之出,終身可復。于外物澹然無所好,獨喜觀書史,疾病猶不釋卷。其學一以聖賢為法,于浮屠、老子之說,未嘗過而問也。(參《朱子文集》。)
尚書鄭少融丙
鄭丙,字少融,福州人。淳熙間吏部尚書。嘗言「偽學」不宜信用。(參《道命錄》。)
謝山《跋宋史鄭丙列傳》曰:慶元道學之禁,濫觴于鄭丙,《宋史》詆之甚峻。予夷考之,則前此丙亦清流,一自倡攻道學,遂喪名節,而一跌不可復振矣!朱子嘗言:「建寧自程、鄭二公至今,聖節不許僧子升堂說法,其餘無敢任之者。」程公即泰之也。《桯史》:丙初登西掖,力言賞功遷職之濫,奎札獎許;又力雪陳龜年之獄。韓子師以曾覿援,將召用,丙力爭之,大臣多譖為賣直,上獨重之,亟遷吏書。王公謙仲方丞宗正,因進對,有「愛莫能助〞之薦。如是,雖古之名臣,何以加諸!水心亦稱丙之風力。嗚呼!朱、王,葉三老者,皆慶元黨魁也。丙亦何心猖,晚節相背而馳乎!然《宋史》一概抹而不書,則亦非善惡不相掩之史法也。
◆茅堂家學(孫、程四傳。)
胡季立先生大本(別見《五峰學案》。)
◆曾氏家學
司晨曾先生逢
曾逢,字原伯,文清長子。仕至司農卿。最以學稱。(參史傳。)
侍郎曾習庵先生逮(別見《震澤學案》。)
知軍曾先生集(別見《廌山學案》。)
◆曾氏門人
倉部呂先生大器(別見《紫微學案》。)
中大陸放翁先生游(別見《荊公新學略》。)
◆范氏家學
帥機范先生念德(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薛氏家學
文憲薛艮齋先生季宣(別為《艮齋學案》。)
◆澹庵家學
承務胡先生泳
胡泳,字季永,忠簡長子。六歲隨忠簡調新州,詩人陳元忠目為「《春秋》生」。二十四歲隨忠簡歸廬陵,講道家墊,兄弟怡怡如也。先生學有家法,嘗讀《橫渠易》,至「心化在熟」,擊節歎曰:「至言也!請終身誦之。」官承務郎,監江、淮總領所惠民局,兼行宮雜賣場。淳熙初,卒。(參《周益公集》。)
奉議胡先生澥
胡澥,忠簡次子。官承事郎,監南嶽廟,又為奉議郎、沿海制置司幹辦公事。楊誠齋稱其修潔博習,能世其家。(參誠齋《薦士錄》。)
◆澹庵門人
文節楊誠齋先生萬里(別見《趙張諸儒學案》。)
文忠周平園先生必大(別見《范許諸儒學案》。)
◆彪氏家學
彪先生居正(別見《五峰學案》。)
◆武夷再傳
縣官張先生默
張默,字成父,竹也。魏忠獻公之從孫,傳《春秋》之學于胡文定公。所至作吏皆有聲。見楊文節公《薦士錄》。(補。)
祖望謹案:宣公亦有送其之官襄陽詩,而文節誤以為魏公之從子,或傳寫之訛也。
(梓材謹案:文節《薦士錄》本云「能傳胡文定《春秋》之學」,蓋得其《春秋》之傳耳,非親受學于文定,列為武夷再傳可也。)
文莊曾先生漸
曾漸,字鴻甫,南城人也。紹熙中進士,累官吏部侍郎。諡文莊。詳見葉水心墓志。朱子言曾漸多是禪。
宗羲案:湖南一派,如致堂之闢佛,可謂至矣。而同學多入于禪,何也﹖朱子曾舉一僧語云:「今人解書,如一盞酒,被一人來添些水,那一人來又添些水,次第來添去,都淡了。」愚獨以為不然。佛氏原初本是淺溥,今觀其所謂如來禪者可識已。其後吾儒門中人逃至于彼,則以儒門意思說話添入其中。稍見有敗闕處,隨後有儒門中人為之修補增添。次第添來添去,添得濃了,以至不可窮詰。而俗儒真以為其所自得,則儒淡矣。可嘆也!
祖望謹案:文定卒于紹興八年。鴻甫得及其門,則當生于靖康以前,豈有紹熙中尚存者!豈別一人邪﹖抑或私淑之學邪﹖當俟博物者更考之。
(梓材謹案:《水心文集》有《中奉曾公墓誌》云:「開禧二年卒,年四十二。」其生年當在乾道元年乙酉,距文定之卒紹興八年戊午,又二十七年,其不得受業文定可知。又案:文莊與韓侂冑同時,朱子所論,非有別人,謝山疑為私淑,當是也。)
◆陳氏家學
承議陳先生守
承奉陳先生定
直閣陳復齋先生宓(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茅堂續傳
隱君趙江漢先生復(別見《魯齋學案》。)
武夷學案表
胡安國 (子)寅(別為《衡麓學案》。)
(上蔡、龜山、廌 (子)寧 (孫)大本(別見《五峰學案》。)
山講友。) 趙復(別見《魯齋學案》。)
(朱氏、靳氏門 (茅堂續傳。)
人。) (子)宏(別為《五峰學案》。)
(二程私淑。) (從子)憲(別為《劉胡諸儒學案》。)
(泰山再傳。) 江琦
曾幾 (子)逢
(子)逮(別見《震澤學案》。)
(從孫)集(別見《廌山學案》。)
呂大器(別見《紫微學案》。)
陸游(別見《荊公新學略》。)
范如圭 (子)念德(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薛徽言 (子)季宣(別為《艮齋學案》。)
胡銓 (子)泳
(子)澥
楊萬里(別見《趙張諸儒學案》。)
周必大(別見《范許諸儒學案》。)
胡襄
譚知禮
韓璜
李椿
方疇(別見《紫微學案》。)
劉芮(別見《元城學案》。)
黎明
(附師張昕。)
向沈
向浯(別見《五峰學案》。)
向涪
汪應辰(別為《玉山學案》。)
楊訓
閭丘昕
彪虎臣 (子)居正(別見《五峰學案》。)
(父約。)
(附張所。)
樂洪
徐時動
王樞
張默
曾漸
(并武夷再傳。)
鄒浩(別為《陳鄒諸儒學案》。)
朱震(別為《漢上學案》。)
曾開(別見《廌山學案》。)
劉燮
向子韶 (子)沈(見上《武夷門人》。)
唐鞏
李植(別見《蘇氏蜀學略》。)
(并武夷講友。)
葉廷珪 黃祖舜
(武夷同講。) 葉顒
(附兄顗。)
陳俊卿 (子)守
(子)定
(子)宓(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鄭丙
武夷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私淑洛學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從謝、楊、游三先生以求學統,而其言曰:「三先生義兼師友,然吾之自得于《遺書》者為多。」然則後儒因朱子之言,竟以文定列謝氏門下者,誤矣,今溝而出之。南渡昌明洛學之功,文定幾侔于龜山,蓋晦翁、南軒、東萊皆其再傳也。述《武夷學案》。(梓材案:梨洲定《武夷學案》,以武夷為上蔡門人,謝山則謂在師友之間,而洲後人又有駮之者。蓋武夷固由上蔡以私淑程子,上蔡亦未以門弟子接之也。)
◆朱靳門人(孫、程再傳。)
文定胡武夷先生安國
胡安國,字康侯,建之崇安人。紹聖四年進士第三人,除荊南教授。入為太學博士。提舉湖南學事,以所舉 遺逸王繪、鄧璋為范純仁之客,蔡京惡之,除名。大觀四年復官。宣和初,提舉江東路學事,尋致仕。末年,侍臣交薦,起除尚書員外郎,至起居郎。召對,除中書舍人。為耿南仲所忌,出知通州。高宗召為給事中,論故相朱勝非,遂落職奉祠,休于衡嶽之下。著《春秋傳》進覽,除寶文閣直學士。紹興八年四月十三日卒,年六十五,謚文定。先生自少時已有出麈之趣,登科後同年宴集,飲酒過量,是後終身不復醉。嘗好弈,母吳氏責之曰:「得一第,德業竟止是弈邪﹖」後不復弈。為學官,京師同僚勸之買妾,事既集,慨然嘆曰:「吾親待養千里之外,曾以是為急乎!」遽寢其議。行部過衡嶽,欲一登覽,已戒行矣,俄而思曰「非職事所在也。」即止。罷官荊南,僚舊餞行于渚宮,呼樂戲以待,而交代楊龜山,具朝膳,鮭菜蕭然,引觴徐酌,置《語》、《孟》案間,清坐講論,不覺日晷之暮也。壬子赴闕,過上饒,有從臣家居者設宴,用音樂,先生蹙然曰:「二帝蒙麈,豈吾徒為樂之日﹖敢辭!」轉徙流寓,遂至空乏,然「貧」之一字,口所不道,亦手所不書。嘗戒子弟曰:「對人言貧者,其意將何求﹖」朱震被召,問出處之宜,先生曰:「世間惟講學論政,則當切切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語默之幾,如人飲食,其饑飽寒溫,必自斟酌,不可決之于人,亦非人所能決也。某出處,自崇寧以來,皆內斷于心。雖定夫、顯道諸丈人行,皆不以此謀之也。」壯年嘗觀釋氏書,後遂屏絕,嘗答曾幾書曰:「窮理盡性,乃聖門事業。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貫之,知之至也。來書以五典四端每事擴充,亦未免物物致察,非一以貫之之要,是欲不舉足而登泰山也。四端固有,非外鑠;五典天敘,不可違。充四端,惇五典,則性成而倫盡矣。釋氏雖有了心之說,然其未了者,為其不先窮理,反以為障,而于用處不復究竟也。故其說流遁,莫可致詰,接事應物,顛倒差謬,不堪點檢。聖門之學,則以致知為始,窮理為要。知至理得,不迷本心,如日方中,萬象皆見,,則不疑所行而內外合也。故自修身至于家、國、天下,無所處而不當矣。來書又謂:『充良知良能而至于盡,與宗門要妙,兩不相妨,何必舍彼而取此。』夫良知良能,愛親敬長之本心也。儒者則擴而充之,達于天下,釋氏則以為前麈,為妄想,批根拔本而殄滅之,正相反也。而以為不相妨,何哉﹖」著有《春秋傳》、《資治通鑑舉要補遺》及《文集》若干卷。三子:寅、(梓材案:文定之于致堂,以弟子為子,事見《衡麓學案》本傳。黃氏補本必以致堂為從子,贅。)宏、寧。從子憲。
宗羲案:先生為荊門教授,龜山代之,因此識龜山。因龜山方識游、謝,不及識伊川。自荊門入為國子博士,出來便為湖北提舉,是時上蔡宰本路一邑,先生卻從龜山求書見上蔡。上蔡既受書,先生入境,邑人皆訝知縣不接監司,先生先修後進禮見之。先生之學,後來得于上蔡者為多,蓋先生氣魄甚大,不容易收拾。朱子云:「上蔡英發,故胡文定喜之。」想見與游、楊說話時悶也。
祖望謹案:朱子所作《上蔡祠記》有云「文定以弟子禮稟學」,洲先生遂列文定于上蔡門人之目,非也。文定嘗曰:「吾于游、楊、謝三公,皆義兼師友。」又曰:「吾丈人行也。」然則何嘗自稱弟子﹖《龜山行狀》嘗言文定傳其學,而文定不以為然,曰:「吾自從伊川書得之。」則于上蔡可知矣。洲謂先生得力于上蔡,不知但在師友之間也。
(梓材謹案:致堂《斐然集》為《先公行狀》云:「元祐盛際,師儒多賢彥。公所從遊者,伊川程先生之友朱長文,及穎川靳裁之、朱樂圃,得泰山《春秋》之傳。」則先生為泰山再傳弟子,可知其《春秋》之學之所自出矣。)
胡氏傳家錄(補。)
士當志于聖人,勿臨深以為高。
流光可惜,無為小人之歸。
學以立志為先,以忠信為本,以致知為窮理之門,以主敬為持養之道。
曾子之言曰:「君子愛人以德,細人愛人以姑息。」故切莫假借人。
學以能變化氣質為功。
某初學《春秋》,用功十年,覽諸家,欲求博取以會要妙,然但得其糟粕耳!又十年,時有省發,遂集眾傳,附以己說,猶未敢以為得也。又五年,去者或取,取者或去;己說之不可于心者,尚多有之。又五年,書成,舊說之得存者寡矣。及此二年,所習似益察,所造似益深,乃知聖人之旨益無窮,信非言論所能盡也。
凡出身事主,本吾至誠懇惻、憂國愛君、濟民利物之心,立乎人之本朝,不可有分亳私意。議論施為,辭受取舍,進退去就,擄吾所見義理行之,勿欺也,故可犯。未有至誠而不動者矣。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陳仲舉于曹節,庾元規于蘇峻,皆懷憤疾之心,所以誤也。諸葛武候心如明鏡,不以私情有好惡,故李平、廖立、馬謖,或廢或死而不怨。武候此心,可為萬世法。
(梓材謹案:謝山所節文定《傳家錄》九條,今移一條為劉君曼《附錄》,又一條移入《高平學案》。又謝山所錄文定語三條,并入《附錄》。)
時政論
宗羲案:紹興元年,先生以舍人兼侍講召,先以《時政論》獻。論入,復除給事中。其論之目曰《定計》、《建都》、《設險》、《制國》、《恤民》、《立政》、《覈實》、《尚志》、《正心》、《養氣》、《宏度》、《寬隱》。先生自謂:「雖諸葛復生,為今日計,不能易此論也。」間採數則。
撥亂興衰,必有前定不移之計,而後功可就。陛下履極六年,以建都則未必有守不移之居,以討賊則未必有操不變之術,以立政則未必有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則未必有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圖,後悔何及!(《定計論》。)
設險以得人為本,保險以智計為先。人勝險為上,險勝人為下;人與險均,纔得中策。方今所患,在于徒險而人謀未善。今欲固上流,必保漢、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鎮安陸。此守江常勢,雖有小變,而大概不可易者也。(《設險論》。)
心者,身之本也。正心之道,先致其知而誠意。故人主不可不學也。蓋戡定禍亂,雖急于戎務,必本于方寸。不學以致知,則方寸亂矣,何以成帝王之業乎﹖(《正心論》。)
用兵之勝負,係軍旅之強弱;軍旅之強弱,係將帥之勇怯;將帥之勇怯,係人主所養之氣曲直如何耳!蓋人主,將將者也,以直養氣,自反而縮,則孟子所謂「約」而狐偃所謂「壯」也,壯則強;以曲喪氣,自反而不縮,則孟子所謂「餒」而狐偃所謂「老」也,老則弱。凡曲直者,兵家制勝之先幾也。陛下勇于為善,益新厥德,使無有曲直可議,則守為剛氣,可塞乎兩間,震為怒氣,可以安天下矣!(《養氣論》。)
百家謹案:先生諸論,自謂雖諸葛復生,為今日計,必不可易也。細觀之,亦尚多泛論,不十分切要。當日事勢,只要高宗復仇之心切,則此氣自然塞兩間,自反有何患不直乎!
附錄
少長,入太學,晝夜刻勵。同舍有潁昌靳裁之,嘗聞程氏之學,與先生論經史大羲,以是學益強,識日明。
登第時,考官定為第一。宰執以策中無詆元祐語,欲降其等,哲宗親擢第三。
欽宗一日問中丞許翰識安國否,對曰:「臣雖未識其面,然久聞其名。自蔡京得政以來,天下士大夫無不受其籠絡。超然遠,不為所汙者,惟胡某一人而已。」
何桌建議:「天下之勢,治平則宜內重,遭變則宜外重。乞分置四道,帥臣以都總管為名,各付一面,為衛王室、禦狂寇之計。」先生奏曰:「內外之勢,適平則安,偏重則危。今州郡太輕,理宜通變。然一旦遽以數百州之地,二十三路之廣,分為四道,則權復太重。假令萬一抗衡跋扈,號召不至,又何以待之乎﹖欲乞擄見今所置帥司,選擇重臣,付以都總管之權,專治軍旅,每歲一按察其部內。或有警急,京師戒嚴,即各帥所屬守將應援。如此,則既有擁衛京師之勢,又無尾大不掉之虞,一舉兩得矣。」其後以趙野為北道,先生言魏都地重,野必誤委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為群盜所殺,西道王襄擁眾不復北顧,卒如先生言。
高宗即位,以給事中召,黃潛善諷康執權論其託疾,罷之。三年,張忠獻浚薦先生可大用,再除給事中,賜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聞駕幸吳、越,引疾還。(補。)
高宗謂曰:「聞卿奧于《春秋》,方欲講論。」遂以《左氏傳》付之點句正音。先生奏曰:「《春秋》乃仲尼親筆,實經世大典,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也。陛下必欲削平僭叛,克復寶圖,使亂臣賊子懼而不作,莫若儲心仲尼之經,則南面之術盡在是矣。」除兼侍講,專以《春秋》進講。
會除故相朱勝非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先生奏:「勝非昔與黃潛善、汪伯彥同在政府,緘默附會,循致渡江;尊用張邦昌,結好金國,淪滅三綱,天下憤鬱。及正位冢司,苗、劉肆逆,貪生苟容,辱逮君父。今強敵憑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係國安危,深恐勝非上誤大計。」勝非改除侍讀,先生持錄黃不下,左相呂頤浩特命檢正黃龜年書行。先生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況勝非係臣論列之人,今朝廷乃稱苗、劉之變,能調護聖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廢君為行權,先儒力排其說。蓋權宜廢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謹于此。臣以講《春秋》入侍,而與勝非為列。有違經訓。」遂臥家不出。時呂頤浩再相,欲傾右相秦檜謀于席,益目先生為黨魁,引勝非為助,乃降旨曰:「 安國屨召不至,今始造朝,又數有請。其自為謀則善矣,百官象之,如國計何!」落職奉祠。
先生至豐城,寓居半載,乃渡南江而休于衡嶽,買地結盧,為終焉計,頹然當世之念矣。
五年,除徽猷閣待制、知永州,辭,詔從其請,與祠。令纂修所著《春秋傳》。書成,高宗謂深得聖人之旨,除內祠兼侍讀。未行,陳公輔疏詆假託程頤之學者。先生奏曰:「本朝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顥及其弟頤,關中有張載,皆以道德名世。會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禮官討論故事,加之封爵,載在祀典,仍詔館閣,裒其遺書頒行,使邪說者不得作。」奏入,公輔與中丞周秘、侍御石公揆交章劾先生學術頗僻,除知永州,辭,復予祠。進寶文閣直學士,卒。
初,王介甫以字學訓經義,自謂千聖一致之妙,而于《春秋》不可偏旁點畫通也,則詆以為斷爛朝報,直廢棄之,不列學官。下逮崇寧,防禁益甚。先生謂《六籍》惟此書出于先聖之手,乃使人主不得聞講說,學者不得相傳習,亂倫滅理,中原之禍殆由此乎。于是潛心刻意,自壯年即服應于此,至年六十一而書始就,慨然嘆曰:「此傳心要典也!」蓋于克己修德之方,尊君父、討亂賊、攘外寇、存天理、正人心之術,未嘗不屢書而致詳焉!
先生不及二程之門,楊、游、謝三君子皆以斯文之任期先生。謝公嘗謂朱子發曰:「康候正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秀也。使其困厄如此,乃天將降大任焉耳!」
上蔡曰:「聞公進道甚篤,德業日美,所到豈可涯涘,真足畏也!更以其大者移于小物,作日用工夫,尤佳。」
曾吉甫問文定甚處是精妙處,甚處是平常處。曰:「此語說得不是。無非妙處。」徐憲曰:「亦無非尋常處。」(補。)
吉甫嘗問:「今有人居山澤之中,無君臣,無父子,無夫婦,所謂道者果安在﹖」曰:「此人冬裘夏葛,饑食渴飲,晝作入息,能不為此否﹖」曰:「有之。」曰:「只此是道。」(補。)
又嘗問曰:「某已永感欲盡孝,如何行﹖」曰:「何曾一日離得!」(補。)
先生風度凝遠,蕭然塵表。自登第逮休致,凡四十年,實歷仕之日不及六載。雖數以罪去,而愛君之心,遠而愈篤。每被召,即置家事不問,或通夕不寐,思所以告君者。然宦情如寄,泊如也。
《拙齋紀問》曰:胡文定嘗言:「讀《繫辭》須是都將作《易》看,不可汎說。且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說性本寂然,感之斯通,便汎濫,須于《易》中求之。四十九筮蓍,當其未揲時,固寂然矣,『問焉以言,其受命也如響』,豈非感通乎﹖『無有師保,如臨父母』,讀《易》時其心自然肅敬,非有以使之也。其餘皆然。互體亦豈可不信,如《歸妹》互體為《泰》,而《泰》五爻有『帝乙歸妹』之語,《歸妹》之義有『天地不交』之語,此類可見。」
問文定與秦檜厚善之故,朱子曰:「秦嘗為密教。翟公巽知密州,薦試宏詞。游定夫過密,與之同飯于翟,奇之。後康候問才于定夫,首以秦為對,云其 人類荀文若,又云無事不會。京城破,金欲立張邦昌,執政而下無敢有異議,惟秦抗論以為不可,康候益義之,力言于張德遠諸公之前。後秦自北歸,與聞國政,康候屬望尤切,嘗有書疏往還,講論國政。康候有詞掖講筵之召,秦薦之也。然其雅意堅不欲就,是時已窺見其隱微一二,有難處,故以老病辭。至後來秦做出大疏脫,則康候已謝世矣。」
百家謹案:靖康金議立邦昌,馬時中伸抗言于稠人曰:「吾曹職為爭臣,豈可緘默坐視,當共入議狀,乞存趙氏。」秦檜不答,時中即自屬稿,就呼臺吏連名書之。檜既為臺長,則當列于首。以呈檜,檜猶豫。時中帥同僚合辭力請,檜不得已,書名。是檜迫于馬時中,以臺長列名,何嘗抗論。乃知當時無論賢愚,盡為檜欺矣。幸文定宦情如寄,天下後世亮之。因歎知人之難也!
呂東萊《與朱侍講書》曰:「胡文定《春秋傳》,多拈出《禮》『天下為公』意思。蜡賓之歎,自昔前輩共疑之,以為非孔子語,蓋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而以堯、舜、禹、湯為小康,真是老、墨子之論。胡氏乃屢言《春秋》有意于『天下為公』之世,此乃綱領本原,不容有差。」
◆武夷講友
忠公鄒道鄉先生浩(別為《陳鄒諸儒學案》。)
文定朱漢上先生震(別為《漢上學案》。)
侍郎曾先生開(別見《廌山學案》。)
劉先生燮
劉燮,字君曼,河清人。與胡文定遊。(參《斐然集》。)
附錄
《胡氏傳家錄》曰:四海神交,惟河清劉曼字君奕,其人有相業。(補。)
(梓材謹案:先生名字,二書不同,未知孰是。)
忠毅向先生子韶
向子韶,字和卿,開封人。故相文簡公曾孫,欽聖憲肅皇太后之再從姪也。清約如寒士,強學自勵,永嘉劉安節與胡文定皆深交。元符三年擢進士第,累官至知淮寧府。視事六月,寇兵至陳,先生率諸弟城守,勵戰士,開喻百姓。既而城陷,罵賊而死。子十人,或死或虜,惟沈與鴻得免。詔贈通議大夫,謚忠毅。(參《楊龜山集》。)
唐先生鞏
唐鞏,字處厚,荊南人。與胡文定情義最篤。(參《斐然集》。)
忠襄李先生植(別見《蘇氏蜀學略》。)
◆武夷同調
葉廷珪,字嗣忠,口口人。知德興縣,張邦昌偽詔至,不拜。高宗中興,歷官太常寺丞,補中秘府。輪對,議與秦檜不合,出知泉州、漳州。先生篤學淳雅,名重當時,葉顒、陳俊卿、黃祖舜、鄭丙皆出其門。有《誨錄》三十卷。(參《姓譜》。)
◆武夷家學(孫、程三傳。)
文忠胡致堂先生寅(別為《衡麓學案》。)
參議胡茅堂先生寧
胡寧,字和仲,文定次子。以蔭補官。試館職,除敕令所刪定官。遷祠部郎官,出為夔路安撫司參議官。除知灃州,不赴。學者稱為茅堂先生。文定作《春秋傳》,修纂檢討盡出先生手。又自著《春秋通旨》,總貫條例、證擄史傳之文二百餘章,輔傳而行。吳淵穎曰:「胡氏傳文,大概本諸程氏。程氏門人李參所集程說,頗相出入,而胡氏多取之。蓋欲觀正傳,又必先求之《通旨》,故曰『史文如畫筆,經文如化工』。若一以例觀,則化工與畫筆何異。惟其隨學變化,則史外傳心之要典,聖人時中之大權也。世之讀《春秋》者自能知之,不可昔者向、歆之學而異論也。」由吳氏之言觀,則茅堂《通旨》之書多與文定相參攷,可以互證者矣。是書在元初趙仁甫最傳之,(雲濠案:仁甫一作仁輔,即江漢先生。)故《胡氏春秋》遂頒學宮。惜乎今之不可復見也!(修。)
謝山《書宋史胡文定傳後》曰:致堂、籍溪、五峰,茅堂四先生并以大儒樹節南宋之初,蓋當時伊洛世適,莫有過于文定一門者。四先生歿後,廣仲尚能禪其家學,而伯逢、季隨兄弟遊于朱、張之門,稱高弟,(梓材案:季隨為朱、張高弟,伯逢特與朱、張有辯論,當非受業弟子。)可謂盛矣。茅堂還朝,秦相問曰:「令兄有何言﹖」對曰:「家兄致意丞相:善類久廢,民力久困。」秦相已慍,因謂茅堂曰:「先生《春秋》議論好,只是行不得。」茅堂曰:「惟其可行,方是議論。」又問:「柳下惠降志辱身,如何﹖」對曰:「總不若夷、齊之不降不辱也。」遂以書勸避相位,以順消息盈虛之理,秦相愈怒。一日,忽招茅堂飯,意極拳拳,歸而臺章已下。《宋史》秖載其蔡京之對,且謂因致堂與秦相絕,遂并罷,不知茅堂自不為秦屈,不一而足,非以致堂之牽連也。
(梓材謹案:五峰序呂氏《中庸解》云:「靖康元年,河南門人候師聖自三川避亂來荊州,某兄弟得從之遊。」攷靖康初年致堂為校書郎,稟學于龜山,則五峰所謂兄弟,特兼茅堂而言矣。然《閩書》徑稱致堂從候師聖遊,則于《劉李諸儒學案》仍列致堂于候氏之門,而益以茅堂可也。)
承務胡五峰先生宏(別為《五峰學案》。)
簡肅胡籍溪先生憲(別為《劉胡諸儒學案》。)
◆武夷門人
教授江先生琦
江琦,字全叔,建陽人也。宣和三年進士,主高安簿。嘗攝令新昌,民負稅有至十年者,聞先生至,不待遣吏而華輸。移永豐丞,歷任邵武軍、永州教授,不求薦達。張魏公撫福建,辟為幕官,不就。主管台州崇道觀以卒。先生遊于游、楊之門,卒業胡氏,深于《春秋》。嘗以所學正于龜山,龜山撫書而嘆曰:「百年絕學,留心者希。吾老矣,之子勉旃!」著《春秋經解》三十卷,《辨疑》一卷,《語》、《孟說》各五卷。其在永豐,丁喪事,寮友賻之甚厚,先生曰:「大事當自盡矣,敢為諸公費。」致堂推以為畏友,嘗問之曰:「學道者無所得,鮮不歸于佛。兄既有得,而或者以為亦趨空寂,信乎﹖」先生笑曰:「是謂我為陳相也。安有此!」(補。)
文清曾茶山先生幾
曾幾,字吉甫,河南人。賜上舍出身,擢國子正,遷校書郎,為應天少尹。高宗即位,歷提舉湖北、廣西運判,江西提刑,廣西轉運。為秦檜所惡,奉祠。檜死,起為浙西提刑,知台州。召對,授秘書少監。先生承平時已為館職,去三十八年而復至,鬚鬢皓白,衣冠偉然,每會同舍,多談前輩言行、臺閣典章,薦紳推重焉。權禮部郎。孝宗立,以通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著有《經說》二十卷、(云濠案:謝山《學案劄記》:「曾吉甫《周易釋象》五卷。」)《文集》三十卷。子逢,亦以學稱。(修。)
宗羲案:朱子言:「曾吉甫答文定書天理人欲之說,只是籠罩,其實初不曾見得,文定便許可之,他便即如此住了。」蓋亦入于禪者也。
曾茶山語(補。)
崇德必先事後得,如釋氏卻是先得後事。
道只在日用處,須玩「師冕見」一章。
《子張》一篇,惟記諸弟子之言,蓋有深旨,欲明群弟子學之所至。
在己為忠,推己及物為恕。合彼己以為一,便是一以貫之。通天下是一箇心。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茶山語四條,今移入《元城學案》者一條。)
附錄
先生早從舅氏孔文仲、武仲講學,又從劉元城、胡文定遊,其學益粹。
林拙齋《紀問》曰:嘗問尹和靖日用下工夫處,和靖曰:「須求喜怒哀樂未發以前底心。」少蓬曰:「如今才舉,便是發了,如何求得未發之心﹖」和靖曰:「只如吉甫未發意來相見時,豈有許多事,才舉意來,路中乘轎,來相見喫茶喫湯,如此類求之。」
(梓材謹案:少蓬蓋紫微之別稱。此條前設問辭即茶山,故下有「只如吉甫」云云。據此,則茶山嘗及和靖之門矣。)
知州范先生如圭
范如圭,字伯達,建陽人。從舅氏胡文定受《春秋》學。以乙科授武安節度推官。召試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忤秦檜,謁告奉祠,讀書不與外事者十餘年。起判邵州、荊南。召對,提舉江西,復奉祠歸。起知泉州,尋罷。紹興三十年,卒,年五十九。
舍人薛先生徽言
薛徽言,字德老,永嘉人也。從胡文定公學。高宗即位,以布衣上書言六事,曰國勢,曰邊防,曰刑賞,曰巡幸,曰財用,曰官吏。成建炎二年進士。趙豐公為中丞,先生以書謁之,大見稱賞。豐公連章劾呂頤浩,高宗是之,對曰:「是皆 溫士薛徽言為臣發之。」次日繳上其書。豐公進樞府,先生亦蒙召對,首以強志勤政、君子小人為言。授樞密院計議官,請建立方鎮以固籬落,從之。東宮虛位,首陳大計,請擇賢宗室立為皇子。時高宗春秋方富,莫敢言者,言之自先生始。于是婁寅亮繼請,高宗擢寅亮為御史,已許其請矣。未幾,又中止。先生因星變再上書論之,言:「陛下已有旨,召宗室三人入侍。此命一出,萬口稱慶。乃其二人,一見而止,一人未聞促召。切料小人必有熒惑陛下已成之志,識者為之寒心。」于是立嗣之議始定。又言:「佞幸未去,國論未定。憂其所不足憂而忘其所當深憂,此乃大可憂者。」頤浩再當國,欲中傷之,不得,乃以權監察御史宣諭湖南。奏言本路不便于民者十事,且請令大將岳飛綏定湖南,薦憲司呂祉等五人及隱士黎明,劾去貪墨吏謝微等。時折彥質以樞臣帥潭,代李綱,先生言李有成效,不應遽易。頤浩乃言小臣不當薦舉將相,且以其奉使時擅易守臣,于是諸使皆有殊遷,而先生權發遣興國軍。張魏公督軍湖南,召還幕府。以比部郎召,歷兵部、吏部二司、左司檢正中書門下諸房文字。先是,徽宗訃至,上疏力言以日易月之非。大將岳飛以忤督府,棄軍歸廬山,手書勸令軍。刑侍奏:有父夜盜子財,子不知而殺之者,當以夜入人家、登時殺死之律。先生謂:「父子法不別籍,非人家也;子富而父貧,是不孝也;人子弒父,而有勿論者乎﹖」從之。遷起居舍人。趙豐公之三入也,先生以為事功難就,當如姚崇以十事要明皇,俟許可始觀政,豐公不能用。秦檜知平江,過闕,望豐公留之而不得,先生謂豐公曰:「檜從此怨矣!」豐公疑曰:「檜居永嘉,故君助之邪﹖」由是稍疏之,而不知先生之忠于己也。和議起,豐公以下皆去國,而先生獨留。蓋檜亦以前事謂先生厚己,稍親之,而先生不為所用。初,豐公之去,惟二郎官與先生送之,豐公語先生,欲以檜罔上一事入告,先生止之。豐公既頗疑先生,喟然嘆曰:「鼎去,君安得獨留!」先生戲應之曰:「未可量也。」檜聞之,益以先生為助己。先生乃上言帝王之孝在復讎,因援漢高帝桮羹之說。且言萬里梓宮,真偽莫辨。已而直前與檜廷辯曰:「偷安固位,于相公私計則良便,然忍君父之辱,忘宗廟之恥,于心安乎﹖」是日極爭移晷,感寒疾,不數日卒,遺疏猶詆秦計甚力。故事,左右史卒官,與其子二人恩澤。至是,上詔特賜帛百匹,恩澤如例,而秦檜格之。先生之大功在議國本,其大節在爭和議。《宋史》作傳,寥寥不滿十行,亦異甚矣!次子季宣,別為《學案》。(補。)
忠簡胡澹庵先生銓
胡銓,字邦衡,廬陵人。建炎二年,高宗策士淮海,先生策萬餘言,高宗見而異之,將冠之多士,忌者移置第五。授撫州軍事判官,未上,轉承直郎。丁父憂,從鄉先生蕭子荊學《春秋》。呂祉以賢良方正薦,賜對,除樞密院編修官。秦檜主和,先生抗疏言王倫誘致敵使,以詔諭江南為名,并言孫近傳會檜議。檜以先生狂悖鼓眾,編管昭州。檜死,量移衡州。擢起居郎兼侍講、國史院編修官。因講《禮記》,曰:「君以禮為重,禮以分為重,分以名為重。願陛下無以名器輕假人。」又言:「陛下自即位以來,號召逐客,與臣同召者張燾、辛次膺、王大寶、王十朋,今惟臣在爾。以言為諱而欲塞災異之源,臣知其必不能也。」又言:「廷臣以箝默為賢,容悅為忠,馴至興元之幸,所謂『一言喪邦』。」上曰:「非卿,不聞此言。」金人求成,先生請銳意恢復,絕口勿言和字,一弱于和,不能自振。除宗正少卿,乞補外,不許。兼國子祭酒,尋除權兵部侍郎。上以災異,詔廷臣言闕政急務。先生以賑災為急務,議和為闕政,謂和議成有十可吊,不成有十可賀。符離之敗,朝論急于和戎。魏文節杞使于金,金人留之,分兵攻淮,乃以本職措置浙西、淮東海道。時惟高郵守陳敏拒敵,射陽大將李寶擁兵不救,先生劾之,寶懼,始出師犄角。大雪,河冰皆合,先生持鐵鎚鎚冰,士皆用命,金人遂退。乾道初,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改泉州。乞致仕,除寶文閣待制,留經筵。求去,以敷文閣直學士與外祠。陛辭,猶以歸陵寢、復故疆為言。上問今何歸,先生曰:「歸廬陵。臣向在嶺海,嘗訓傳諸經,欲成此書。」特賜通天犀帶以寵之。先生歸。上所著《易》、《春秋》、《周禮》,《禮記解》,詔藏秘書省。淳熙七年,卒,諡忠簡。有《澹庵集》一百卷行于世。(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初事蕭三顧,為《春秋》學,復學于胡文定。南遷後作《春秋集善》十一卷,張魏公為之後序。其謫新州時,作《易傳拾遺》十卷,宗主程氏而時出新意于《易傳》之外,李泰發為之序。見《直齋書錄解題》。謝山《學案劄記》,胡忠簡《易傳》十卷。又案謝山底本標題有《澹庵學案》之目,知其于《澹庵集》與其學派必多釆錄,惜經併入武夷,而其稿不全。)
直閣胡先生襄
胡襄,字季,永嘉人也。紹興進士,累官江西提刑。隆興初,面對,備言:「靖、宣之事,豈惟廟謨外失,亦由人心內離,願陛下覽觀覆轍,備而後動。」孝宗是之。除太常少卿,兼樞密院都承旨,歷江東、福建提刑,直秘閣,卒。先生早學于武夷,而當秦檜時亦以為趙鼎、胡寅之學,被錮十有餘年。(補。)
(雲濠謹案:《兩浙名賢錄》,先生早學于胡氏,固已一出于正。晚復交朱子,由是體用浹洽,本末純粹。朱子嘗語人曰:「永嘉前一輩人物,究竟終別。」蓋指劉、許以後及先生也。)
譚先生知禮
譚知禮,字子立,長沙人。延康殿學士世勣之族子。生長市廛間,碌碌習舉子業。胡文定公至衡山,先生往從之,居其精舍之旁,盡掃前日氣習,抱《春秋》研其旨,餘力治《資治通鑒》。文定卒,弟子多散去,先生亦歸省其家,遽還衡山,居蕭寺,與五峰兄弟不舍晝夜讀書,以壞器盛粗飯菜羹,若將終身。謂五峰曰:「吾不得聖人之道,終身不歸。」會其親卒,先生奔喪,未及除服,亦卒,君子惜之。(補。)
諫院韓先生璜
韓璜,字叔夏,故潁川人忠憲公之後也,南渡後居衡山。累官廣西提刑、知諫院。胡文定公來衡山,先生因從之講學,而與致堂侍郎尤相善。致堂稱其官廣東,壁立無所汙染,又嘗薦之執政。及在言路,以忤秦檜出,築室衡湘,致堂與向秘閣宣卿時相過從,稱三友。北宋公相家之盛,莫如呂氏、韓氏,其子孫皆能以學統光大之。呂氏則滎陽學于伊川,紫微學于龜山、廣平諸公之門,仁武、德元學于和靖,(梓材案:仁武,弸中字;德元,稽中字。)而韓氏則德全學于元城,先生學于武夷,咎學于和靖,東萊又咎之,佳話也。(補。)
侍郎李先生椿
李椿,字壽翁,永年人。累官潭州安撫使、敷文閣直學士、吏部侍郎。其尉衡山時,受業文定。尤深于《易》,作《周易觀畫》二卷。朱子嘗銘其墓,謂其「逆知得失,不假蓍龜,不阿主好,不詭時譽,生平大節,不惟進退險夷一無可憾,而超然于死生之際」。魏鶴山曰:「侍郎拳拳于諸葛之出處,舉一隅以明《易》之用,有非佔畢陋儒所能識者。」餘詳《宋史》本傳。先生深于《易》,顧其誤信麻衣道者心法,則好奇之失也。(補。)
通守方困齋先生疇(別見《紫微學案》。)
提刑劉順寧先生芮(別見《元城學案》。)
黎先生明(附師張昕。)
黎明,字才翁,長沙人也。以孝友信義著稱。師事胡文定公。建炎之亂,文定避地荊門,先生為卜室廬,具器幣,往迎之。胡氏之居南嶽,實昉于此。先生少嘗從學張御史昕,昕託其母,至是陷于賊,先生間關入賊所,取而歸之。嘗過郢州,李允文以京西提刑至郢,先生曰:「郢多招安之寇,而允文凶惡,其來必與為亂,不可久居。」即去之。後一月而難作。薛舍人徽言使湖南,高宗令訪山林不仕賢者,以先生薦,命未下而卒。先生之古道,蓋亦候無可之流,而湖湘學派之盛,則先生最有功焉。去今六百餘年,莫能舉其姓氏者。予從《薛常州集》、《魏秦公集》得其略,亦稍足以傳矣。(補。)
通直向先生沈
向沈,字深之,知淮寧府諡忠毅子韶子也。故開封人,南渡後家衡山。忠毅死難,其家幾無類,先生以逆婦于胡文定公家得免。先生痛心家國,日從文定講明春秋復讎之說,而時方主和議,無路自申,積憂薰心,早衰多病,遂于祿仕泊如。事其叔父秘閣子忞如父。其監南嶽廟也,湖南安撫劉昉嘗以時宰意劾子忞,先生義不為昉屬,遂引去。所生母李氏自淮寧相隔,歷歲久遠,迎養禮絕,追制服。言者以忠毅淮寧之節,當用其後人,尚書下符促召,先生嘆曰:「時方多難,無辱其先人足矣。餘非所願也。」竟不往。前後凡五監南嶽廟,以右通直郎致仕。初,朝議官忠毅後六人,先生以其一奏季弟鴻,其餘悉以叔父子忞之命畀諸族人,其後叔父亦以郊恩先畀先生之子,而後其孫,世以為義門云。(補。)
通判向先生浯(別見《五峰學案》。)
大夫向先生涪
向涪,薌林之少子也。從文定。(補。)
(梓材謹案:樓攻媿跋《薌林家規》云:「薌林遺訓,凜然如生,而三子俱賢。興國及邵倅既遵行維持于前,貳車高壽,獨殿諸公,保家之廬尤為深長,既聞于郡,又刻之石。」貳車當是先生。又案:朱子《向薌林文集後序》云:「始公之薨,而五峰先生胡公實狀其行。後十餘年,而端明學士汪公始銘諸幽。又後二十餘年,而公之季子大夫公乃以公之《文集》三十卷者屬某,使為之序。」又云:「大夫少以公命受學南陽胡文定公之門,今年七有六,謝事而老于家亦已十八年矣。」是可見先生之大概,時蓋淳熙十二年云。
文定汪玉山先生應辰(別為《玉山學案》。)
太學楊先生訓
楊訓,字子中,湘潭人也。受學文定。嘗問孝,文定曰:「謹言而慎行。一言之尤,一行之悔,是為不孝。」先生退而思曰:「吾從事于《新經》之教,以太學進士爭能否于筆舌間者已二十年,豈有內省之功從事于言行者乎!」乃更誦《語》、《孟》、經史,稼穡致養,不汲汲于利祿。其在文定碧泉講舍,求愈久而愈恭,稱高弟。(補。)
清簡閭丘先生昕
閭丘昕,字逢辰,麗水人也。累官吏部侍郎,諡清簡。受業胡文定公門,故與明仲共著《二五君臣論》一卷,六十四卦各為之說。其大旨謂:以陽居陰而為九二,則臣有時而失之強;以陰居陽而為六五,則君有時而失之弱。蓋作于紹興時,意有所屬也。張宣公為之序。(補。)
祖望謹案:此特侍郎因時諷諫之說耳。九二非必盡枋臣,六五非必盡孱主。紹興之枋臣,寧復有陽德﹖蓋窮陰剝廬之小人也!
彪先生虎臣(父約。附張所。)
彪虎臣,字漢明,湘潭人。父約,孝友渾厚,聞有言人過失者,則掩耳去之。先生以經術教授,學者爭迎致。天性和易,而教尚方嚴,以不欺為本,以孝弟為先,以文藝為後。故從之者不徒務進取,有所畏而不為。青人張所早遊京、洛,聞二三先生緒論,所至志訪求人物,宣和中典教長沙,遣其就學,遠近士子益依歸焉,號為鄉先生。卒,年七十五。子居正。胡文定之南渡熊、湘也,先生一見,有得于心,及其子長,遂命受業胡門云。(參《胡五峰集》。)
(梓材謹案:《一統志》謂先生嘗從胡文定父子遊,似未分晰。)
樂曲肱先生洪
樂洪,字德秀,衡山人也。從文定遊。自號曲肱先生。所著有《周易卦氣圖》一卷,郭白雲為之序。(補。)
教官徐先生時動
徐時動,字舜粼,豐城人也。胡文定高弟。紹興進士,為虔州教官。改吉州,未及歲,移疾,遂不復仕。《著孟子說》十四卷、(雲濠案:一本作四十。)《西江錄》三卷、《師門答問》一卷。(補。)
祖望謹案:《胡文定公傳家錄》,曾吉甫、楊子中與先生共輯之。
(雲濠謹案:《胡氏傳家錄》,曾、徐、楊三子所記文定答問語也。又文定次子和仲所錄《庭訓》亦詳。)
通判王東谷先生樞
王樞,字致榮,豐城人也。學通群經,尤精《春秋》。少遊胡文定公門。紹興進士,參吉州軍事。郡給軍衣有濫惡者,眾譁于庭,莫能制,先生正色折之,乃定。知瑞金縣,改判岳州,所至每詣學宮,執經講論。又改鼎州,茶寇絡繹,道路不通,或欲焚山絕茶,或欲官自收鬻,先生定議,特為長短引之法,以便負販,湖民賴之。卒官通判常德府。有《東谷集》。(補。)
◆向氏家學
通直向先生沈(見上《武夷門人》。)
◆葉氏門人
莊定黃先生祖舜
黃祖舜,字繼道,福清人。宣和三年進士,累任至軍器監丞。入對,言縣令付銓曹察授,曷若要成郡守。出判泉州,將行,疏乞于科舉外訪求學行修明、孝友純篤者,縣薦之州,州延之學,以表率諸士。其尤異者,以名聞。留為倉部郎中,權刑部侍郎兼侍讀。進《論語講義》,詞義明粹,下國子監梓行。尋知樞密院。金人侵淮,大將劉錡病不能軍,諸將王權、劉汜退敗,高宗欲誅之。先生曰:「敗軍罪實難赦,然劉錡有大功于國,若聞而憤死,得無快敵心乎﹖」帝嘉納之。卒,諡莊定。所著《論語講義》,朱子多引用之。其他《易》、《詩》、《禮說》及《歷代史義》凡數萬言。(參《道南源委》。)
祖望謹案:黃繼道,《宋史》有傳。其所著《論語說》,沈大廉嘗引之,胡五峰先生又合二家審正之。此外有《易說》、《詩國風小雅說》、《禮記說》、《列代史議》、《黃莊定集》十五卷。
(梓材謹案:先生《論語說》,其為沈氏所引者三條,已見《周許諸儒學案》。)
論語說
鄉人林德膚嘗云:時人稱季文子三思,夫子以為不然,曰如能再可矣,何望其三乎。如三家之強,文子殆未之思也。
祖望謹案:此條胡五峰取之。
先儒謂牛指仲弓之父,非也。斥父稱子,豈聖人之意。言才德之不繫于世類耳!
祖望謹案:此條胡五峰取之。
「君子義以為質」四語,似屬立政言。若學者,則「敬以直內」乃其本。
胡五峰曰:聖人之言無所不通,但四事誠非敬以直內不可,不必專指立政也。
「君子不施其親」,不私于親也。
正簡葉先生顒(附兄顗。)
葉顒,字子昂,仙遊人。政、宣間與兄顗徒步入京師,并隸太學博士弟子員。金人入寇,顗力戰死之。先生紹興中進士,知常州,或勸其獻羨餘,當得美官,先生不可。後官至宰相,識大體,抑僥倖,服食、田宅不改其舊。卒,諡正簡。(參《姓譜》。)
正獻陳先生俊卿
陳俊卿,字應求,莆田人。紹興中進士,累官侍御史,劾黜秦檜黨,疏言張浚忠藎。歷同知樞密院事,授右僕射,以用人為己任,獎廉退,抑奔競。後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諡正獻。先生孝友忠敬,得于天資。為人清嚴好禮,終日無惰容。雖疾病,見子孫必衣冠。胸懷坦然,遇人無少長,一以誠實。一言之出,終身可復。于外物澹然無所好,獨喜觀書史,疾病猶不釋卷。其學一以聖賢為法,于浮屠、老子之說,未嘗過而問也。(參《朱子文集》。)
尚書鄭少融丙
鄭丙,字少融,福州人。淳熙間吏部尚書。嘗言「偽學」不宜信用。(參《道命錄》。)
謝山《跋宋史鄭丙列傳》曰:慶元道學之禁,濫觴于鄭丙,《宋史》詆之甚峻。予夷考之,則前此丙亦清流,一自倡攻道學,遂喪名節,而一跌不可復振矣!朱子嘗言:「建寧自程、鄭二公至今,聖節不許僧子升堂說法,其餘無敢任之者。」程公即泰之也。《桯史》:丙初登西掖,力言賞功遷職之濫,奎札獎許;又力雪陳龜年之獄。韓子師以曾覿援,將召用,丙力爭之,大臣多譖為賣直,上獨重之,亟遷吏書。王公謙仲方丞宗正,因進對,有「愛莫能助〞之薦。如是,雖古之名臣,何以加諸!水心亦稱丙之風力。嗚呼!朱、王,葉三老者,皆慶元黨魁也。丙亦何心猖,晚節相背而馳乎!然《宋史》一概抹而不書,則亦非善惡不相掩之史法也。
◆茅堂家學(孫、程四傳。)
胡季立先生大本(別見《五峰學案》。)
◆曾氏家學
司晨曾先生逢
曾逢,字原伯,文清長子。仕至司農卿。最以學稱。(參史傳。)
侍郎曾習庵先生逮(別見《震澤學案》。)
知軍曾先生集(別見《廌山學案》。)
◆曾氏門人
倉部呂先生大器(別見《紫微學案》。)
中大陸放翁先生游(別見《荊公新學略》。)
◆范氏家學
帥機范先生念德(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薛氏家學
文憲薛艮齋先生季宣(別為《艮齋學案》。)
◆澹庵家學
承務胡先生泳
胡泳,字季永,忠簡長子。六歲隨忠簡調新州,詩人陳元忠目為「《春秋》生」。二十四歲隨忠簡歸廬陵,講道家墊,兄弟怡怡如也。先生學有家法,嘗讀《橫渠易》,至「心化在熟」,擊節歎曰:「至言也!請終身誦之。」官承務郎,監江、淮總領所惠民局,兼行宮雜賣場。淳熙初,卒。(參《周益公集》。)
奉議胡先生澥
胡澥,忠簡次子。官承事郎,監南嶽廟,又為奉議郎、沿海制置司幹辦公事。楊誠齋稱其修潔博習,能世其家。(參誠齋《薦士錄》。)
◆澹庵門人
文節楊誠齋先生萬里(別見《趙張諸儒學案》。)
文忠周平園先生必大(別見《范許諸儒學案》。)
◆彪氏家學
彪先生居正(別見《五峰學案》。)
◆武夷再傳
縣官張先生默
張默,字成父,竹也。魏忠獻公之從孫,傳《春秋》之學于胡文定公。所至作吏皆有聲。見楊文節公《薦士錄》。(補。)
祖望謹案:宣公亦有送其之官襄陽詩,而文節誤以為魏公之從子,或傳寫之訛也。
(梓材謹案:文節《薦士錄》本云「能傳胡文定《春秋》之學」,蓋得其《春秋》之傳耳,非親受學于文定,列為武夷再傳可也。)
文莊曾先生漸
曾漸,字鴻甫,南城人也。紹熙中進士,累官吏部侍郎。諡文莊。詳見葉水心墓志。朱子言曾漸多是禪。
宗羲案:湖南一派,如致堂之闢佛,可謂至矣。而同學多入于禪,何也﹖朱子曾舉一僧語云:「今人解書,如一盞酒,被一人來添些水,那一人來又添些水,次第來添去,都淡了。」愚獨以為不然。佛氏原初本是淺溥,今觀其所謂如來禪者可識已。其後吾儒門中人逃至于彼,則以儒門意思說話添入其中。稍見有敗闕處,隨後有儒門中人為之修補增添。次第添來添去,添得濃了,以至不可窮詰。而俗儒真以為其所自得,則儒淡矣。可嘆也!
祖望謹案:文定卒于紹興八年。鴻甫得及其門,則當生于靖康以前,豈有紹熙中尚存者!豈別一人邪﹖抑或私淑之學邪﹖當俟博物者更考之。
(梓材謹案:《水心文集》有《中奉曾公墓誌》云:「開禧二年卒,年四十二。」其生年當在乾道元年乙酉,距文定之卒紹興八年戊午,又二十七年,其不得受業文定可知。又案:文莊與韓侂冑同時,朱子所論,非有別人,謝山疑為私淑,當是也。)
◆陳氏家學
承議陳先生守
承奉陳先生定
直閣陳復齋先生宓(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茅堂續傳
隱君趙江漢先生復(別見《魯齋學案》。)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