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虑论
【以稿换稿】 作者: (明)方孝孺 发布: 2014年06月20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收藏】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1],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2]。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3],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4],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5]。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6]。光武之惩哀、平[7],魏之惩汉,晋之惩魏[8],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9],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10]。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11],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注释:
[1]灭诸侯:指秦先后灭韩、魏、楚、赵、燕、齐六国。[2]封建,指自周以来的分封制。郡县: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免。[3]汉帝:指汉高祖刘邦。起陇亩之中,刘邦出身农民家庭。起兵反秦前,只做过乡村小吏“泗水亭长”。陇,田垄。[4]建庶孽:指汉高祖即位后大封同姓诸侯王。[5]七国:指汉高祖所分封的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个同姓诸侯王。篡弑之谋:汉景帝年间,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叛乱。[6]王莽:西汉末年外戚,逐渐掌权后称帝,于公元九年改国号为新。祚(zu6做):皇位。[7]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哀、平:西汉末年的哀帝刘欣、平帝刘衎。[8]晋:指西晋。[9]唐太宗:李世民。武氏之杀其子孙:贞观二十二年,民间流传《秘记》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太宗问太史令李淳风,答道:“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10]武氏:指武则天,她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高宗时立为皇后,参预朝政。中宗即位,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载初元年又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执政数十年间,屡兴大狱,冤杀许多李唐宗室和朝臣。[11]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五代方镇:指唐以后五代的梁朱全忠、唐李存勖、晋石敬瑭、汉刘知远、周郭威等拥有兵权的藩镇。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别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明浙江宁海人。幼时好学;及长,师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除汉中府学教授,蜀王聘为世子师。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为《太祖实录》、《类要》诸书总裁。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多次为建文帝谋克燕对策。后朱棣引兵攻入京师,授笔起草登极诏书,不从,掷笔于地,且哭且骂,遂被杀,凡灭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余人。他主张为文“道明而辞达”。其文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时人争诵。著有《逊志斋集》。
这是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井采取相应的办法。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