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学鉴赏>>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第七回 匡胤开国昏君奸臣毁社稷 查士丁尼武功文治建教堂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9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后周朝廷忽然接到边矢紧急战报,说是北汉王和辽朝联合进攻。朝廷派大将赵匡胤带兵去讨伐。不料,半路上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
  且说朱温成了梁太祖后,五代时期开始,又经过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几个朝代。周世宗是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周恭帝是周世宗的儿子。
  周恭帝继位的时候,年纪很小,由宰相范质、王薄帮助处理朝中大事。因此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纷起,说是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是周世宗手下的得力大将,为周王朝南征北战,立了不少功劳。周世宗在世时,派他任一支最精锐的禁军部队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国胤手里。五代时期,掌握军权的人夺取皇位的事很多,所以人们这样猜测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儿。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举行大规模庆典活动时,忽然边境送来紧急战报,说是北汉王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官们惊慌失措,后来由范质、王薄派赵匡胤统兵抗敌。赵匡胤接到命令,火速调兵遣将,第三天就带大军从汴梁出发了。跟随他出征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京城二十里地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安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睡着了。有一些将领聚在一起,悄悄商议。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这么小,我们拚死拚活为他打仗,将来还不知他怎么论功行赏哩?不如拥护赵都点检当皇帝为好。”大伙都赞成这个好主意,就推一个官员把这件事先通报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刚到赵匡义那里,话没说完,兵士们操着明晃晃的刀枪,齐喊道,我们商定好了,非请点检作皇帝不可!赵匡义和赵普听了,一面劝大家要定安军心,一面派人告诉守留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眨眼功夫,这消息传遍整个军营。天还没亮,将士们都围在赵匡胤住的馆驿周围。
  赵匡胤昨晚喝了点酒,睡得很香。一觉醒来,外边已是大亮天,就听一片吵吵嚷嚷人声。
  外面人听到屋里起床声,忙拍打大门,喊道:“点检快开门,大伙儿请你做皇帝!”赵匡胤从床上下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早把准备好的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儿扑通跪倒连连叩头,齐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城。
  赵匡胤被众人扶上马,才有空儿讲话:“你们既然拥护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从陛下命令!”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官,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者有赏,否则要严办。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很有声望,谁敢不听从他的命令。军队严守命令,很快开到京城,内有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把京城夺下来了。
  将领们把范质、王薄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世宗待我恩重如山,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等人不知该怎么回答是好。有个将士声色威严地说:“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点检当天子!”范质、王薄等吓得赶快下拜。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当了皇帝,即宋太祖,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朝廷。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力气,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老是悬块石头。有次,他问赵普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打死了多少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了。”宋太祖连连点头,称赞赵普说的很有道理。
  不久,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宋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个人是我的老朋友,他们不会反我。”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据我看来,这两个人没有统帅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是身不由己。”宋太祖敲打脑门说:“亏得你提醒我。”没过几天,宋太祖特地请石守信、王薄等老将军赴宴吃酒。酒过几巡,宋太祖令太监退出。他端起一杯酒,让大家喝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忙,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你们能知道吗,做皇帝有做皇帝的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由自在哩。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觉得十分奇怪,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人听出话音来了,慌忙跪在地上说:“现在国家太平,人心安定,谁敢对陛下有三心二意。陛下怎么说出这样话呢?!”宋太祖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部下当中的将士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泪说:“我们都是不大识字的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宋太祖说:“我看过去的朝代,有很多有功大臣没有好下场,我不忍心看到这种事。我为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做个大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了。”又过一段时间,各地节度使先后进京朝拜。宋太祖都以宴请方式,说得各地节度使乖乖交出军权。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杯酒释兵权”。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宋太祖做了皇帝后,决心统一中国,他与赵普决定了先南后北的征讨计划后,大约花去十年时间,南方割据政权被削平,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割据政权。那里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但是南唐国主李煜,在政治上是个十分昏庸无能的人,后来国力被弄得渐渐地衰败了。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著名的词人,对诗词、音乐、书画,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料理朝政,北宋建立后,他连年向北宋朝廷进贡大量的金银财宝,企图保住自己的位子,后来,他看到北宋连连把他周围三个小国都消灭了,开始着慌了,忙派使臣给宋太祖送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自己改称“江南国主”。但是,这点让步,怎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呢。
  公元974年9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率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曹彬率水军队荆南沿江东下,很快占领了池州(今安徽省贵池),进驻采石矶(安徽省马鞍山),潘美率骑兵到并北,被滚滚的江水挡住了进军道路。
  潘美听取兵士建议,马上造浮桥,准备过江。这消息传到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市),李后主正在喝酒,便问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讥笑地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浮桥可以过江,一定办不到!”后主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早说他们是孩子闹着玩的罢了。过了三天,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官兵像行走在陆路上一样,跨过长江。
  南唐兵将败的败,降的降。十万宋军很快打到金陵城边。
  那时候,李后主还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宋军兵临城下,他还蒙在鼓里。有一天,他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的旗帜,这才大吃一惊,慌忙回宫,派大臣徐铉(音xuàn)到东京去求和。
  徐铉到东京向宋太祖苦苦哀求,什么好话都说了,甚至说后主愿做他的儿子。宋太祖愤怒地说:“既然愿做我的儿子,天下怎么能有两家呢?再说;我的床边怎么能让别人在旁打呼噜!”徐铉把宋太祖说的话,全部对后主说了。后主听了回报,知道求和没有希望,连忙调动驻守上江的15万大军,赴金陵抵抗。兵到皖口,受到宋军两路夹攻。南唐军放火烧宋军,不料正碰上北风,大火反而烧了自己,南唐全军覆没。曹彬派人去劝后主投降,免得城中百姓遭殃。后主没有马上答应,还想往后拖。曹彬遂领兵攻破京城。原来准备柴火自焚的李后主,困没有勇气,被当作俘虏押送汴京。宋太祖对他很优厚。但是,李后主是过惯了豪华奢侈生活的国君,想想自己做了亡国的俘虏,每天流着泪水过日子。他本来是写词的能手,在这段日子里,写了一些情绪优伤的词。如“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这个时期词作中的名句。
  宋太宗即位后,在蜀地设立衙门,垄断买卖。蜀地出产的茶叶,丝帛,都被官府垄断了。一些地主,大商人趁机投机倒把,贱买贵卖,闹得蜀地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青城县(今四川灌南)有个农民叫王小波,和他妻弟李顺,都是靠贩卖茶叶谋生的。官府禁止贩卖茶叶后,王小波他们断了生路,决心起义。
  公元993年,王小波聚集了一百多个茶农和贫穷农民,跟他们说:“如今这个世道,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实在太不公平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消灭这种不平均的现象,你们说怎么样?”这些农民,平时受够了官府、财主的欺压、剥削的苦头,听了王小波的话,都热烈拥护。消息传开,各地流民纷纷来参加王小波的起义队伍,不出十来天,就集中了几万人。
  王小波有了人马,先攻打下了青城,接着又乘胜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贪官。宋太宗查禁地方贪官污吏,有一天,派钦差大臣到蜀地调查。齐元振听到风声,把贪污来的财物,分散隐藏到富商家里。钦差到了彭山,自然查不出他的贪赃恶迹,还认为他是个清官。钦差向朝廷回报后,朝廷下令嘉奖齐元振清白能干。齐元振骗过朝廷,对地方搜刮得更加厉害。王小波知道当地百姓最痛恨齐元振,就率兵攻打彭山。在彭山百姓积极支持下,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杀了大贪官齐元振。把他平日搜刮的钱财,尽数分给百姓。
  接着,王小波带兵北上,向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进攻。驻守江原的宋将张玘(音qǐ)发兵反击,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一场大战。
  王小波的义军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张玘招架不住,就放起冷箭来。王小波没提防,被冷箭射中前额,但他不顾满脸流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凶恶的张玘杀了。
  起义军占了江原,王小波因伤势太重死去。
  王小波一死,起义将士推李顺做首领,继续带领大家反抗宋军。在李顺领导下,起义军越来越多,接连不断地攻下很多城池。惩处一批贪官污吏,最后终于夺取了蜀地中心城池——成都。成都官员眼看抵挡不住义军,全都吓跑了。
  公元994年正月,李顺在军民的拥护下,建立大蜀政权,李顺当了大蜀王,一面整顿人马,扩充军队,一面派兵四出攻占州县。从北面的剑阁到东面的巫峡,到处都是义军的势力。
  宋太宗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说:“没想到李顺这样厉害,一定要派兵把他讨平。”太宗和大臣商量后,派宦官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治安使,前往镇压。王继恩兵分两路,派一支军从东面堵住巫峡的起义军,自己率领一支军向剑门进发。
  剑门是通往关中的要道,李顺占领成都后,也派兵进攻剑门,不幸遭到宋军阻击,打了败仗。王继恩顺利地通过剑门,集合各地宋军,进攻成都。那时驻在成都义军还有十几万,但是,在宋军重兵包围下,经过英勇激战,战死了三万,成都终于被攻破,李顺也在战斗中牺牲。
  公元1043年,范仲淹镇守边境,由于军纪严明,加上注意减轻当地百姓负担,北宋在西方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国主元昊眼看和北宋对抗讨不到什么好处,便派大使来求和,表示他愿意年年向北宋朝廷进贡,此后北宋的边境才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母亲不得不改嫁一个姓朱的人家生活。范仲淹可说不在苦水中泡大的。他小时候住在破庙里读书,尽管一天三餐饭都吃不饱,他还是饿着肚皮,坚持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更半夜,实在饿得难受,他用盆凉水浇自己的头,清醒清醒,继续攻读。就这样苦读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中当京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大胆地向仁宗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他反咬一口,诬陷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仁宗听信吕夷简谎言,把范仲淹谪贬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了大功,仁宗觉得他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内政腐败,加上连年战争军费,赔款开支浩大,财政发生危机。宋仁宗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仁宗马上召见他,要他提出治国方案。范仲淹知道,当时朝廷弊病太多,要想一下子全改过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准备一步一步进行。但是,仁宗再三催促,君命难违,就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对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升或者降职;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还有几条提倡大兴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宋仁宗正准备改革而找不到好的措施时,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即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新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实施,先跟韩琦、富弼等大臣审查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其中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笔把名字勾掉,准备再换人选。
  在旁边的富弼看了,觉得很伤心,他说:“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人哭鼻子。”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人哭鼻子,那就害了一路地方的百姓都哭鼻子了。”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蚂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官,贪官污吏,纷纷起哄,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范仲淹的坏话,诽谤他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了,就开始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自动要求回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腿搓绳,把他打发走了。范仲淹一走,宋仁宗下令把新政全部废止。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到很大的打击,但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而后悔、懊丧。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重修当地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激情满怀,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岳阳楼记》。在这篇著名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被后人当作格言,一直传到现在。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后,他的同事富弼、韩琦都困为同情、支持他,受到牵连。因此,尽管当时有些大臣同情范仲淹,因怕丢官职,不敢出来为他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朋党,诬陷他们专权。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话,把好人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又有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大胆地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谪贬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当太守。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时,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依靠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穷得买不起纸笔。她看到他塘边的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当笔,在河地上划字,让欧阳修认。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教育下,非常喜爱读书。他十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把书还抄写下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姓李的家去借书,忽然发现一本破旧了的书本,他翻过一看,原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回家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社会文风讲求华丽,但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文章,觉得文笔流畅,说理透彻,专心学习他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了第一名。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办完公事后,常常游览琅琊山。琅琊山寺里的和尚,见欧阳修不仅有才学,对人也和气,不久,他们就成了好朋友。这和尚特地在山泉边为欧阳修造个亭子,供他游览休息。
  欧阳修每次上山,都在这亭子里喝酒,常常喝得大醉,他当着朋友的面,称自己是“醉翁”,把这个亭子叫醉翁亭,并且写了一篇散文《醉翁亭记》作为纪念。文章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两句话,很快传遍全国,此后,滁州的琅琊山,因为有了这篇散文,便名扬海内外。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的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是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时,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后,有一批落选的人,对欧阳修十分不满。有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恶言恶语地骂他。后来,巡逻的人赶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一些压力,但是,考场文风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实的文章。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后经他提拔、推荐的人,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询和他的儿子苏轼(东坡)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宋代欧阳修等六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不把王法看在眼里,胡作非为,闹得百姓敢怒不敢言。后来,开封府来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现象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今合肥市)人,早年做过几天天长县(今安徽省天长市)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牛棚里拴的一条牛,早晨起来,发现牛躺在地上,满嘴淌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舌头被人割掉了。这农民又心痛又气愤,忙跪到县衙告状,请求包大人为他查清割他牛舌头的人。
  包拯想了想,这个无头案上哪儿查清?他又思考一会儿,对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说出去,回去把那牛宰了再说。”农民哪能舍得把耕牛宰掉呢。再说法律也不允许私自宰杀耕牛。但他又想,割了舌头的牛,能活多少天呢?二来,县官叫他杀的,也不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宰杀了。第二天,天长县衙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的状。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大声叫道:“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舌头割了,反倒来告人家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吓呆了,跪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那个割牛舌头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掉牛舌头,又去告发牛主人私宰牛的罪状。这件案子断清以后,包拯破案如神的名声就传开了。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清除苛捐杂税,清理一些冤案,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被调到朝廷做谏官,也提出很多好的意见。那时候,宋仁宗想整理一下开封府的秩序,就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居住的地方,以前,不论哪一任知府,都要行贿受贿,拉关系,打通关节,从不敢得罪那些权贵。包拯上任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现象整顿一下。
  按当时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此机会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个规矩,百姓要伸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知府就升堂问案。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洪水排不出去。包拯到实地察看,河道阻塞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即下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花园、亭台全部拆除。有个权贵不愿折除,向府衙派出督工的官员强词夺理。又拿出一张地契,硬说这块地原是他的祖产。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呈给宋仁宗。那个权贵一看事情闹大了,怕皇上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包拯执法严明,吓得权贵不敢明目张胆地为非作歹了。但有人想送些重礼,打通包拯关节。知道内情的人说:“不要白操心啦,听说包拯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官时,人家送他礼物都被拒绝了。端州的砚台,算是国宝,包拯离开端州时,私人一块端砚也没有,真是廉洁奉公的楷模。”这几句话,开封府的权贵听到后,想钻包拯空子这条心才算死了。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从不为他们徇私情办事。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副枢密使。包拯重病死后,留下一份遗言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自己家坟地上。
  包拯一生为官执法刚正,廉洁奉公,不但生前得到人们赞扬,在他死后,人们把他作为清官的典型,编成公案小说和戏曲,世代传唱。
  公元1068年,宋神宗赵琐即位时,才20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不景气的样子,心想作一番改革。要改革就要有出主意和支持的人,没有得力的助手是不行的。
  宋神宗想起来了,在他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在他面前说一些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好朋友王安石说的。”打那以后,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心里头早把王安石的名字记住了。现在他物色助手,自然想起了王安石,随把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抚州宁川(今江南抚州)人。他年轻的时候,文章就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20岁中进士,连做几任地方官。每到一地任职,都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他在鄞县(今浙江省鄞县,鄞音yín)当县官的时候,正赶上那里的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茬,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缺粮农民,等到接到新粮以后,要农民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和豪富的重利剥削,日子好得多啦。
  王安石做了20年的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做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就向宋仁宗呈上万言书,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提到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万言书撂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不愿改革,趁母亲去世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听说神宗正物色人才,帮助朝廷搞改革,王安石当然非常高兴。宋神宗见了王安石,迫不急待地问他:“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顺口答道:“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度开始。”神宗听了很高兴,要他写个详细文稿来。第二天,王安石把写好的改革方案送给宋神宗。神宗看了,正合他的心意,更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提升王安石为副宰相。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这些新法措施,主要是: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官府差役,由官府雇人服税;由政府统一丈量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肥脊收税;政府把住户组织起来,十户一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抽一个当壮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当时,朝廷里有些老臣,一听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任用这些人,办不了大事。经过神宗批准,任用一批年轻的官员,还设立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大权抓过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搞改革了。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反对。后来,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王安石泰然自若地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以说是防止天变了。
  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注意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说。至于老祖宗的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王安石对改革坚持三不怕,可惜神宗不像他那样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出现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到处逃荒。神宗正为此事发愁,有个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这黑暗是因王安石的改革而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神宗看了“流民图”,连声唉叹,忧得夜里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和母亲,也在他面前哭哭啼啼,说是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王安石眼看新法推行不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神宗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东京当宰相。没有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都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宋神宗又着慌了,要大臣们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用好多事例来辩论,要神宗不要相信那些迷信说法,但神宗还是犹豫不决。
  在这种逼迫情势下,王安石知道他的新法不能实施,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公元1124年前后,金太宗灭了辽朝以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朝逃亡的将领,分兵两路进攻北宋。两路大军约定在东都会合。
  两路金兵攻下燕京,宋将郭药师投降。金将宗望要郭药师带路,南下攻取东京。
  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东京,满朝文武大臣吓得慌作一团,没有好办法。宋徽宗又气又急,一句话没说完,昏倒在床上。大臣们七手八脚扶他,后把太医找来灌药急救,总算把他救醒了。他醒后忙写了“传位东宫”的诏书,宣告退位。
  对金朝入侵,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官)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钦宗把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下诏亲自讨伐金兵。
  宋军在前线接连打几个败仗,东京紧张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劝钦宗逃跑,钦宗也动摇了。
  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求见钦宗,请求陛下不能逃走。
  钦宗没开口说话,白时中先搭腔:“敌军声势浩大,哪能守得住?”李纲反驳道:“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在这里,只要皇上督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旁边有些宦官和大臣,七嘴八舌,都说抵挡不了金兵。钦宗要李纲再去察看城池。李纲蹬上城头仔细察看一遍,回来向钦宗及满朝文武说出能守住京城的理由和条件,以及他想好了的措施。
  宋钦宗犹豫不决地说:“哪谁能担当守城重任呢?”李纲说:“国家大臣,高官厚禄。当国家危急时,两位宰相(指白时中、李邦彦)理所应该的担当守城责任。”两个宰相听了,气得浑身发抖,一齐向李纲大吵。李纲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宋钦宗见李纲态度坚决,就派他全线防守。白时中等和一批宦官不死心,等李纲一走,他们又劝钦宗南逃。第二天一早,李纲上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站皇宫两旁,等候钦宗出发。李纲火冒三丈,大声问禁军将士:“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众将士回答:“愿意保卫京城!”李纲领禁军将领进宫,对钦宗说:“禁军将士愿守东京,不愿离开京城。
  如果强迫他们离开,万一半路上敌人追来,谁来保卫皇上?”宋钦宗听到说逃跑也有危险,才不得不留下来。李纲积极做好了防守准备措施。三天后,宗望领金兵到了东京城下。他们用几十条大船,从上游顺流而下,企图火攻宣泽门。李纲招募的二千名敢死兵士,在城下列队对阵,待火船临近时,兵士就用长长的挠钩,钩住火船,使船不能接近城墙。接着李纲又令城头上的兵士,向火船投掷大石块,石块像冰雹一样泻下来,把火船打沉,金兵纷纷落水。
  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很难攻开,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钦宗和李邦彦一伙人早想求和,立刻派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
  宗望一面与宋使谈和,一面派兵攻打东京。金兵又用云梯攻城。李纲令兵士用弓箭射杀,金兵从云梯上纷纷落到城河水里。李纲又派几百名勇士沿着绳索吊到城下,烧毁金军云梯。金兵被杀死、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
  正当李纲率军拚死抵抗得胜时,宋钦宗的使者带着金朝十分苛刻的议和书回来了。
  由于东京军民的坚决抵抗,金将宗望被迫退兵。大将种师道向宋钦宗建议。在金兵渡黄河后退的时候,发动袭击,把金军消灭掉。这本是个好主意,钦宗不但不听,反而撤掉了种师道的职。
  金兵退走后,钦宗和主和派的一批大臣,以为从此可以过太平日子了。
  他们把徽宗接回东京。李纲一再提醒钦宗要加强军备,总是一再受到一些投降派大臣的阻挠,钦宗也觉得李纲太噜嗦了。
  没料到,东路的宗望率领的金兵刚退走,西路金将宗翰率领的大军又加紧攻打太原。钦宗忙派种师道带兵去援救,半路被金兵包围,种师道兵败牺牲。宋朝的投降派嫌李纲在京城碍事,唆使钦宗把他调到河北去指挥战争。李纲知道自己受到排挤,但要他到前线抗金,他也不推辞,本想做好充分准备后动身,钦宗嫌他拖拉,多次催督,李纲只好匆匆出兵。
  李纲到河阳,招兵买马,修造兵器,正忙得热火朝天时,钦宗令他立即解散新招募的兵马,前去太原。李纲忙着调兵遣将,分三路进兵,但是,这些军队只听朝廷指挥,根本不听李纲调度,结果打了一个大败仗。
  李纲名义上是统帅,实际上没有指挥权,便向钦宗提出辞职,投降派趁机攻击他打了败仗,损兵折将,钦宗把李纲撤掉了职,贬到南方去了。这时,太原城已经被宗翰的西路大军围困了八个月,太原守将王禀虽奋力率军民抵抗,无一人投降,但是,终因城内断了粮食,最后金兵攻入城池。
  王禀率领饥饿的兵士,与金兵展开激烈的巷战之后,自己跳到汾水里牺牲。太原失守后,两路金兵继续南下。各路宋军将领听到东京吃紧,主动带兵来援救。宋钦宗和一些投降派大臣正忙着准备割地求和,竟命令各路援军退回原地。
  这时候,在黄河南岸防守的宋军还有20万步兵和一万骑兵。宗翰的西路军到了黄河北岸,不敢强渡黄河。等到夜里,宗翰施出虚张声势之计,派兵士打了一夜战鼓。南岸宋军听到对岸战鼓轰鸣声,以为金兵强渡黄河,纷纷丢了营寨逃命,13万宋军一下子逃的精光。金兵没动一刀一枪,渡过黄河。
  宗望率领的东路军,也攻下大名(今河北大名),渡河南下。两路金兵不断逼近东京,钦宗吓昏了,他听了投降派大臣的意见,只好派他弟弟康王赵构到宗望那里去求和。
  赵构经过磁州(今河南磁县),州府官员和老百姓拦住他马头,苦苦求他这时不要去金兵那里。理由是:大兵在境,金朝要大宋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赵构听了大家好心相劝,他害怕被金朝扣留,就在相州(今河南安阳)留下了。
  没多久,金兵攻到京城周围,钦宗急得束手无策。这时,东京城只剩下三万禁军,也是八零八落。各地宋军将领,因为朝廷下过命令,也不来救援东京。这时,钦宗想起了李纲,打算把他召回京城,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
  后来,京城里有个大骗子叫郭京,他向钦宗吹牛说他会使“法术”,只要招集7779个“神兵”,就可以活捉金将。还是那批投降派大臣,居然相信这个骗子,帮他招集一些地痞、无赖当“神兵”。到金兵攻城时,郭京和他的“神兵”一上去交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东京城被金兵攻破。
  宋钦宗知道末日来临,痛哭一场,只好带着几个大臣,手捧降书,到金营求和。
  公元1127年4月,宗翰、宗望和他们率领的军队,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满载着搜刮去的无数财物,回到北方去了。从赵匡胤称帝开始的北宋王朝,统治了167年,这时宣告灭亡。
  徽宗、钦宗被俘后,被金人“囚井十年”,说法是在地里挖个旱井,让俘虏住在里面,用绳索系饮食下去。这样,等于活人被埋葬。这件事发生在宋朝靖康年间,历史上称为“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后,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5月,赵构在南京即位,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作南宋。金朝企图侵吞中国,乘胜挥兵南下。宋朝抗金名将韩世忠虽然英勇阻击金兵,打了不少胜仗,但是,终因朝廷昏庸无能,投降派奸臣弄权,扰得军政之间难以同心同德抗敌。后来金兵打过长春,把建康(今南京市)城也占领了。
  不久,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挥师反击,收复了建康城。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遭了一次大水灾,家庭生活十分困苦。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书。他的力气很大,十几岁就能拉开300斤的大弓。后来,投拜同乡武师周同学艺,学得一手好箭法,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岳飞从了军。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个小军官。有一次,他带领100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习,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吓呆了,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很多,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兵力有多少。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说着,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受到岳飞的鼓舞,也都冲了上去,果然把金兵打得七零八落地逃跑了。
  这一来,岳飞的勇敢善战就出了名声。又过几年,他在宗泽部下当了将领。宗泽很器重他,称赞他的智勇双全,“即使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岳飞和宗泽一样,把抗金作为自己的职责。宋高宗即位后,他马上给皇上写份奏章,请求皇上能亲自率师北伐,收复中原;同时还批评了黄潜善、汪伯彦一伙投降派的主张。文宗看了奏章,不但不听,反而责令岳飞这样小官,是多管闲事,革了他的军职。宗泽死后,东京留守派杜充指挥军队。金兵大举进攻,杜充逃到建康;金将兀术攻打建康,杜充可耻地向金兵投降。杜充手下军队散了伙,只有岳飞的队伍仍坚持在建康附近战斗。这时候,趁金兀术将士北撤时,岳飞跟韩世忠配合,把兀术打得大败。此后,岳飞率领将士,多次打退了金齐联军,建立战功。到他32岁时,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将领提升到节度使的地位,跟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驾齐驱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千古传唱不绝的词《满江红》抒发他抗金的壮志豪情。词的结尾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一心要收复中原,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宋高宗特地为他造一座规模较大的住宅,岳飞推辞了。他说:“敌人还没有消灭,哪里能顾得上家哩!”有人问他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岳飞回答说:“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岳飞平时十分注意练兵,就是在队伍休整的时候,他也亲自穿上铁甲,带领将士冲山坡,跨壕沟,要求踉打仗一样严格。
  在岳家军里,军纪特别严。有一次,有个兵士擅自拿老百姓一束麻来捆柴草,被岳飞发现,立即按军令严办。岳家军在行军途中,夜里露宿在路旁,老百姓请他们进家休息,没有人敢进去。他们的口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飞对将士要求十分严格,同样,对部下将士也十分关心爱护。兵士生病,他常常替他们调药;将士在战争中阵亡,就抚养他们的父母和子女;还经常让他的妻子组织人,慰问在前方打仗兵士的家属;上级奖给他的财物,统统分给将士,自己家里丝毫不留。
  这样一来,岳家军同心同德,士气旺盛,作战勇敢。金兵将士碰上岳家军,没有一个不害怕的,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一批名将,加上各地组织的义军配合,要打退金兵本来是有条件的。但是,宋高宗不顾岳飞等人反对,一味向金朝屈辱求和。
  公元1139年,竟向金朝称臣,每年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朝把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偿还”给南宗。
  公元1140年10月,金朝又撕毁和约,调动全国精锐军队,以兀术为统帅,分四路大军进攻南宋,不到一个月,原“偿还”给南宋的城池土地,全被金兵夺去。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危险。宋高宗这才不得不下诏,要各路宋军抗金。
  岳飞得到这个命令,当即一面派部将王贵、牛皋、杨再兴等分路进兵,一面派人到河北跟义军首领梁兴联络,要他在河东、河北包抄敌人后方。岳飞坐镇在郾城指挥。
  过几天,几路抗金人马纷纷告捷,先后收复了颍昌(今河南许昌东)陈州和郑州。金兀术在东京听到岳飞进兵,非常惊慌,忙召集部将商量对策。众将士都说,宋军别的人都好对付,唯有岳飞军队难以抵挡。商量结果:既然进兵,就要跟岳家军拚一场,见个高低。兀术和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带领重兵进攻郾城。
  第二天,郾城外,宋金两军摆开战场。岳飞先派他的儿子岳云,率一支精锐骑兵打先锋。他对岳云说:“这次出战,只能打胜仗;如果不能打胜,回来就杀你的头。”岳云答应一声,就带头冲上阵去,奋勇拚杀,宋军跟着岳云,直杀得金兵丢下遍地尸体。
  兀术败了头阵,就调动他的特种兵“铁浮图”来进攻。铁浮图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一支骑兵,兵士穿着厚厚铁甲,由三匹马编成一队,冲杀力很强,又称为“拐子马”。
  岳飞看准“拐子马”的弱点,特制一种长长的钩镰枪,和“拐子马”交锋时,兵士俯身向前,用钩镰枪专砍马腿。马砍倒了,金兵就失去战斗力了。
  这回,兀术怀着傲慢心情,指挥“铁浮图”要大败岳家军。不料,两军刚交锋,拐子马被宋军砍倒满山遍野。接着,岳飞命令兵士出击,兀术的特种兵被打得落花流水。兀术听到这消息,哭得十分伤心,他说:“自从起兵以来,全靠这拐子马打胜仗,这下全完啦!”兀术在郾城吃了败仗,又改进攻颍昌。岳飞早就料到这着棋,派岳云带兵援救颍昌。岳云带领八百骑兵,来往冲杀,金兵竟没有人能抵挡。接着宋军和义军分左右两翼包围,金兵又吃了个大败仗。
  这时候,由梁兴率领的太行山义军和黄河两岸各路义军,也纷纷打着岳家军旗号,到处打击金兵,截断金兵运粮线,金兵吓得胆战心惊。
  岳家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距离东京只有45里的朱仙镇。当地老百姓用牛车拉着粮食,头顶香案,流着热泪,欢迎,慰劳岳家军。
  岳飞也止不住内心喜悦,对部下说:“大家努力杀敌吧,等我们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再跟各路弟兄痛痛快快喝酒庆祝胜利吧。”岳飞占领了朱仙镇,逼近东京,兀术眼看东京呆不下去了,慌忙带领兵马离开东京,准备退回黄河北面去。正当兀术策马离开东京时,有个书生拦住他的马头,说:“大王(指兀术)别走,岳少保(少保是官名)马上会退兵,东京一定没事儿。”兀术很奇怪,他不相信书生的话。
  那个书生说:“朝廷有个权臣,岳少保想立功是不能的。他的性命都保不住,哪儿还能谈得上打仗立功。”兀术这时才恍然大悟,马上调转马头,带兵马回到东京。原来书生指的权臣是南宋宰相秦桧。秦桧是北宋大臣。秦桧和他妻子王氏,当年曾跟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一起被俘到金朝京城。秦桧在金太宗面前,低声下气,百依百顺。金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就把他派到大将挞懒部下当军事参谋。这时候,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坚决抗金的名将,不好对付,就决定把秦桧派到南宋当内奸。公元1130年,挞懒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的时候,把秦桧和他妻子放回南宋。秦桧回到南宋,尽管把他如何如何杀死敌人的看守、拚着性命跑回来的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还有不少大臣抱着怀疑态度,认为他慌忙偷跑,怎么能把王氏也一起带出来呢?当时,南宋宰相范宗尹跟奉桧是老朋友,在高宗面前竭力说秦桧的好话,高宗才决定立刻召见他。秦桧一见高宗,就劝南宋应该跟金人讲和,接着还呈上他早已写下了的一份求和书。
  高宗见了,觉得秦桧很合他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有了他,我夜里可以放心地睡着觉了。”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又过三个月,提升他当副宰相。又过半年,秦桧就成为宰相兼枢密使,掌握南宋军政大权。
  秦桧捞到大权之后,就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因为遭到许多大臣强烈的反对,曾经被罢免了宰相职位。但是,昏庸的宋高宗仍然把秦桧看成是他的心腹,过了几年,又重新恢复秦桧的宰相职位。
  岳飞等抗金大军,正在乘胜前进的时候。秦桧看到,金朝一败,他在南宋就站不住脚。于是他花言巧语,请求高宗命令岳飞撤兵。
  岳飞忽然接到撤兵命令,莫明其妙,忙派人送奏章给高宗,说明金兵丧失士气,宋军正斗志昂扬,正是消灭金兵的好机会,请求允许他继续进攻。秦桧接到岳飞奏章,又想出一条毒计,先命令张俊、刘光世等大将的兵马从淮北前线撤回来,然后对高宗说,岳飞军队在中原已成为孤军,不能再战,叫高宗发出紧急金牌,叫岳飞撤军。岳飞正在等待朝廷进军命令,不料接到的却是朝廷的紧急退兵金牌。岳飞接到第一道金牌正在犹豫,送金牌的快马又到了。从早到晚,快马一个接一个,一连送来十二道金牌。岳飞知道,要改变高宗的撤兵决心,已经没有希望,气愤得泪流满面地说:“想不到我十年来的努力,一下子全给毁了。”岳飞撤离朱仙镇时,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来向岳飞哀求,请求他千万不能撤兵。这时候,朱仙镇的兵士和老百姓一片哭声。最后岳飞说,朝廷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只好含泪撤兵。但是,有不少老百姓跟岳飞回到南宋。
  兀术听到岳飞撤兵消息,马上向南进攻,原来被岳飞收复的河南许多州县,一下子又被金兵占领了。
  秦桧和高宗死心向金求和,又怕岳飞、韩世忠等人阻止,便把他们召回京城,让韩世忠做枢密使,岳飞做副枢密使,名义上是提升,实质上是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秦桧夺了岳飞等人兵权,就派人向金朝求和。公元1141年11月,金朝派使者到临安谈判议和条件。谈判结果:宋、金之间,东面以淮河为界,西面以大散关(今陕西室鸡西南)为界;南宋向金朝称臣,每年向金朝进贡银绢各25万。历史上把这次屈辱救降的和约,叫做“绍兴和约”(绍兴是年号)。
  绍兴和约以后,兀术派使者送信给秦桧,要他设法害死岳飞。岳飞不死,金朝就不能放心。秦桧接到主子的密信,就向岳飞下毒手。秦桧唆使同党,监察御史万俟■(音mòqíxiè,万俟是复姓)向高宗上奏章,攻击岳飞居功高傲,目中无人;控告了岳飞在金兵进攻淮西的时候,拥军不救,放弃阵地等“罪名”。接着,秦桧又唆使其他同党,接二连三向高宗上奏章,攻击岳飞。
  岳飞知道秦桧跟他过不去,就主动要求辞去副枢密使职位,高宗批准了。
  事情弄到这一步,因为秦桧没有达到害死岳飞的目的,他就又生出条毒计。大将张俊原是岳飞上司,后来岳飞立了大功,遭到张俊的妒忌。秦桧知道张俊对岳飞不满,就勾结张俊,唆使岳家军的部将王贵、王俊,诬告岳家军另一个部将张宪占据襄阳、发动兵变,帮助岳飞夺回兵权,还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曾写信给张宪,秘密策划这件事。
  秦桧接到王贵、王俊两个奸徒的的诬告,先把张宪抓起来,关进大理寺大牢,严刑拷打。但是,张宪内心无鬼,宁死也没有什么招供。秦桧又要高宗下命,逮捕岳飞、岳云到大理寺受审。
  万俟■拿出王贵、王俊的诬告状审问岳飞,硬说岳飞想谋反,他们同党也附和着。岳飞笑笑,说:“跟你们这些奸贼,申辩也没有什么用。”接着,秦桧又派御使中丞何铸审问,岳飞一句话也不回答,他扯开上衣,露出脊梁给何铸看。只见岳飞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痕迹很深,何铸大为震惊,不敢再审,将岳飞押回大牢,他又把岳飞的案卷仔细看了一遍,觉得说岳飞谋反确实没有证据,只好向秦桧如实回报。
  秦桧认为何铸同情岳飞,不让他再审问,仍叫万俟■罗织罪名,置岳飞于死地。万俟■一口咬定岳飞曾写密信给张宪,发动谋反。他们拿不出物证,又编造谎言,诬陷原信被张宪烧毁了。
  万俟■反复拷打岳飞、岳云、张宪三人,曾动用酷刑逼迫他们招供。后来,岳飞在纸上写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个案子拖了两个月,审讯毫无结果,朝廷很多大臣,知道岳飞被诬陷,上书向高宗申冤。结果也遭到秦桧的陷害。
  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找秦桧,责问他凭什么说岳飞谋反,有什么证据?秦桧蛮横地说:“岳飞给张宪的信,虽然没有原物,这件事莫须有(就是“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多次力争,没有结果,就自己上奏章把枢密使职务辞了。有一次,秦桧退朝回家,跟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喝酒。秦桧拿一只柑子,心神不定的用指甲在柑子皮上面乱划。王氏看出秦桧对杀害岳飞,还在犹豫不定,冷笑着说:“你这老头儿,好没决断,要知道擒虎容易放虎难啊!”秦桧听了王氏的话,狠狠心。马上亲手写了纸条,秘密派人送到监狱。
  公元1142年1月的一个夜晚,岳飞这位年纪39岁的民族英雄在牢里被害牺牲。岳云、张宪同时被害。岳飞被害以后,临安狱卒隗顺偷偷地把他遗骨埋葬起来。直到高宗死后,岳飞的冤案才得到平反昭雪。人们把岳飞的遗骨改葬在西湖边栖霞岭上。后来又在岳墓东边修建一座岳庙。现在庄严的岳庙大殿里,端座着全身戎装的岳飞塑像,塑像上方悬挂的匾额上,刻着岳飞手笔“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使人肃然起敬。在岳飞墓门对面,还放着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王氏、万俟■和张俊四个反剪双手的跪像,反映了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卖国贼的憎恨。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她一执政,就把反对王安石变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司马光是陕西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小时候就被人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严冬或是炎暑,从不放松攻读,常常因为专心,忘了吃饭。他又很机灵。有一次,他跟一群小孩在院子里玩耍。院里有口大缸,盛着满满的水,有个小孩,一不小心,滑掉缸里,水漫了小孩子的头顶。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人来抢救。司马光没有跑,他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块大石头,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被打破了,里面水都流出来,缸里小孩子也得救了。
  这件事使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宣传。王安石做宰相后,提出的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条不反对的。有一次,他写信指责王安石,不应该搞什么“青苗法”,侵害官员权利,惹事生非。王安石回他一封信,毫不客气地反驳他所提出的意见。司马光接到信后,气得要命。他看到王安石有皇帝撑腰,施不出好办法,向朝廷辞职,离开京城,到了洛阳,关起门来写书。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一定要从古代历史中吸取兴盛和衰亡的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籍太多,做皇帝的哪有那么多时间翻看。于是,他把很早就动手写好的从战国到五代书稿整理好,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部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后,也不相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的时候收藏的2400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编完这部著作,还亲自给这部书起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此后,司马光就专心编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19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编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且说,在现在欧洲东部的前苏联境内,很早就住着斯拉夫人,这个民族分布很广,又分东、西、南三部斯拉夫人。现在苏联境内居住的是东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身材高大,非常刻苦耐劳。他们最早过着民族部落生活。公元八九世纪出现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国(欧洲封建时代的诸侯国,以公爵为国家之首),其中最大的是南方的基辅和北方的诺夫哥罗德两个公国。
  公元九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公国的王公奥列格章军南下,征服了基辅和附近地区,随后便以基辅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历史上称这个国家为“基辅罗斯”。奥列格王公也就当上了第一任“罗斯大公”(古罗斯的最高公爵)。奥列格依靠武力,不断向外扩张,使基辅罗斯逐渐变成了欧洲一个著名的强国。
  奥列格死后,继承他的是伊戈尔大公。伊戈尔为了继续扩张领土,不断加重对本国人民的剥削。
  公元945年冬天,伊戈尔带领一批亲兵,到德列夫利安人居住的地区“巡行”,挨村挨户向村民索取“贡物”。“贡物”很多,品种也很多,有毛皮,蜂蜜,蜂蜡等。等亲兵把这些“贡品装上船准备回城的时候,伊戈尔突然沉下脸来,老大不满地说:“怎么,就这么一点点,你们回去,我再去巡行一次。”于是,他带领少数亲兵,再次到村上“索贡”。
  村民们听说大公又来了,议论纷纷。“豺狼如果有了访问畜群的习惯,它就会不断地再来,直到把畜群吃光为止,除非把它杀掉!”“打狼去,杀掉这些恶狼!”村民们抓起石斧、棍棒,勇敢地向伊戈尔冲去。亲兵们见来势凶猛,纷纷逃跑。伊戈尔来不及斥骂他的骑兵,就被愤怒的人群包围起来,你一斧,他一棒,一会儿就被打死了。
  伊戈尔死后,他的寡妻代替幼子斯维雅托斯拉夫摄政。她派出大批亲兵,残酷地镇压了德列夫利安人,把他们当中年老体弱的人,统统杀死,把强壮的变成奴隶。
  斯维雅托斯拉夫执政以后,比他父亲伊戈尔更崇尚武功。他穿着普通的白衫,一只耳上戴环,剃光了头,仅留下一络额发。他毕生都在戎马生活中度过。出征时不带辎车,席地而睡,以马鞍为枕,惯吃半生不熟的牛肉。公元967年,他同东罗马帝国建立联盟,出兵打败保加利亚。他想在保加利亚首都定居下来,狂妄地宣称:“这里是我的领土中心,一切好东西,希腊的黄金,捷克的白银,匈牙利的马匹,加上罗斯的皮毛,蜂蜜,都应该集中到这里来!”这时,东罗马帝国害怕基辅罗斯的势力过分强大,便派出军队攻打罗斯军,把这个狂妄的罗斯大公赶出了保加利亚的首都。罗斯军在撤军途中,在篝火上焚化了自己阵亡士兵的尸体,并杀死俘虏来祭奠。东罗马帝国又把罗斯军返回本土的消息告诉了突厥人,突厥人便乘机在半途伏击,将斯维雅托斯拉夫杀死,突厥酋长还将他的头盖骨作了饮酒器。
  基辅罗斯后来的几代大公,对内加重剥削,对外继续扩张,国势一度又变得强盛起来。但是,到了公元1054年,国内发生的内讧分裂成三个小国,各国王公,互相不断征战,混战达四十余年之久。此时,南方草原上的灾厥游牧部落波洛伏齐人乘机侵入,虏走军民和牲畜,给基辅罗斯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公元1185年,基辅罗斯有个叫伊戈尔·斯维雅托斯拉维奇的王公,想使国家再强盛起来,便率领为数不多的骑兵,发动了一次征伐波洛伏齐人的战争。伊戈尔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得到了军士的爱戴和拥护。但是,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征伐失败,伊戈尔被敌人俘虏。
  后来,有位诗人写了一篇名叫《伊戈尔远征记》的史诗,对伊戈尔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热情,进行了热烈的歌颂。这时,由于基辅罗斯内部的封建割据,政治上不统一,军事上不联合,经济上遭到破坏,以后,在波洛伏齐人的不断侵扰下,由弱变衰,以至完全解体。到13世纪前期,大部分土地被蒙古占领。基辅罗斯的建立与发展,在东斯拉夫人的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摇篮。
  公元十世纪末,阿拉伯各地到处传颂着名医阿维森纳的各种新奇故事。有位郡王患了一种奇特的病症,整天疯疯颠颠,胡言乱语。成百名医生、巫师给他治过病,毫无效果。当时才十八九岁的阿维森纳,也自告奋勇地到郡王府去给郡王治病。他没有给郡王吃药,而是采用一种特殊的精神疗法。几天以后,郡王便神志清醒,一个月以后,完全恢复正常。
  从此,阿维森纳名声大震,远近的人都来争着请他治病,大家都称他为“医中之王”。郡王为了表示感谢,特准他查阅王室图书馆里的一切图书资料。得到了这个机会,阿维森纳便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从此,医术更加高明了。
  阿维森纳于公元908年出生在布哈拉(今苏联乌兹别克)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他从小聪明好学,十岁时就能背诵阿拉伯和波斯的文学作品,仅仅学过六种几何图形,就举一反三地演绎出了当时已经很深奥的几何学。到十六七岁,他的医学知识已经非常渊博,积累了很丰富的实践经验。
  阿维森纳年轻时,国家遭到战乱,他到处漂泊流浪。后来,他给国王治愈重病,因而被任命为大臣。但是,由于他对医学科学态度十分认真,又不善于应酬奉迎,常常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有一次,宫廷发生内讧,王室卫队诬称他暗藏奸党,突然闯进他的官邸,把财物抢劫一空。不久,国王死去,王子之间争夺王位,斗争更加激烈。有人就乘机指控他不信真主,宣传异端邪说,把他投入监狱。直到新的国王即位,才把他放出来,任命他为侍臣和科学顾问。
  公元1037年,在与突厥人作战中,阿维森纳随军行动,途中突患急症,自医无效而逝世,时年57岁。他逝世地点是古代波斯。至今,在伊朗西北部的哈子丹,还有他的坟墓。
  阿维森纳遗留下100多种科学著作,其中,医学著作有16种。他的医学巨著《医典》,全书100余万字,对各种疾病及医治方法部有详细论述。后来,《医典》也传到了中国。
  除了医学上的贡献外,阿维森纳在天文学、哲学、神学、地质学,以至诗歌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天文著作有11种,哲学和神学著作有60种之多。
  在现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耸立一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这是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光辉典范,也是查士丁尼皇帝一生“业绩”留下的仅有见证。
  公元532年,查士丁尼血腥镇压了“尼卡”起义以后,一方面大量招募军队,依靠“武功”来巩固政权,扩张领土;另一方面,又实行“文治”,即加强宗教宣传,使百姓成为“顺民”。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兴建,就是他实行“文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伊斯坦布尔,那时叫君士坦丁堡,原先有一座大教堂,因为年久失修,加上几经战火之灾,已是破旧不成样子了。查士丁尼决定重新建造一座大教堂,成为基督教在东罗马帝国的宫廷教堂。
  查士丁尼请来了两名建筑师,一位叫安提美斯,一位叫伊索多拉斯,都是小亚细亚人。他们设计的这座大教堂,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大教堂呈平面长方形,高大明朗,气势雄伟。中央部分的屋顶由一个直径为33米的圆形穹窿和两个半圆形的穹窿组合而成;这个大屋顶,是盖在四个拱台支撑着的拱门之上的。从内部看,教堂形似“会议厅”,四周回环廊柱,这是古罗马的建筑特色;从外形看,宏传的圆形屋顶,加上金碧辉煌的装饰,又富有东方独特的艺术风味。
  大教堂穹顶的高度,离地面有60米。它由穹窿底部开口采光,因此阳光是斜射入屋内的。内墙用白色的雪花石膏贴面,并有一幅幅用彩色人造宝石精心镶嵌而成的壁画。壁画上面镶嵌的是古代的故事和传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斜阳的照射下,其有美妙而又迷人的神话色彩。
  这个大教堂,查士丁尼调动了一万民工,花费五年时间,直到公元537年才落成。在它兴建期间,查士丁尼的“武功”也有巨大地进展。他征服了非洲北部的汪达尔王国,同时,还出兵进攻了意大利半岛的东哥特王国。大教堂建成之后,他经常到那里去祈祷战争的胜利。
  这座作为基督教的宫廷大教堂,前后整整持续了9个世纪,公元1453年,土耳其军队攻入君士坦丁堡之后,就把它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并在它的周围进行扩建。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座又一座高耸入云的尖塔,就是那时扩建的。
  大教堂的建筑异常坚固,虽然经过多次地震,至今还很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了使这座古老而又宏伟的建筑物能让更多人前往参观,公元1935年起,土耳其政府将它改成了博物馆。
  公元630年,有一天,一群穆斯林战士骑着骠健的阿拉伯马,裹着宽大的白色头巾,手持利剑,冲进阿拉伯半岛西部的麦加城。
  穆斯林的首领挥手高呼:“向克尔的庙进军,消灭荒谬!”战士纷纷跳下马背,冲进大庙,把庙里的360个神像统统捣毁。“真理已经来临!荒谬已经消灭!”首领又一次高呼。接着,他亲吻了嵌在这大庙石壁上的玄石。战士们充满胜利的欢悦,一个个兴高彩烈地走到这块玄石面前,用嘴唇亲吻着它。克尔的庙是麦加城里最宏伟的一座古庙,它是阿拉伯人古老的多神教的中心。玄石是一块黑色的陨石,它是阿拉伯人的传统崇拜物。自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后,阿拉伯人大都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只信奉一个神,这个神的名字叫“安拉”。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也称为“真主”。这次克尔的古庙落到了穆斯林手里,标志着阿拉伯人古老的多神教已经终结,也标志着一种新兴的独神教——伊斯兰教,已经在阿拉伯半岛确立。
  这位穆斯林战士的首领,就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一生的最大功绩,是用宗教的信念把阿拉伯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他的言论,被弟子们编为《古兰经》。古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穆罕默德的陵墓,就修在麦地那城的先知寺内,所以,麦地那也是穆斯林的朝觐中心。关于穆罕默德,第五回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表述。
  公元774年的一天,一支庞大的法兰克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向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进军。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峰峦终年积雪,山谷中全是冰川。军队要穿过这杳无人迹的地方,确实是非常艰难的。
  可是,对于统率这支大军的法兰克国王查理来说,这些艰难全不在话下。他才32岁,身材修长,躯体强壮。头戴铁盔,肩膀和大腿上裹着铁甲,手罩铁手套,骑着铁黑色的马,手持长矛,腰挎利剑,活像传说中的天兵天将,不顾一切,催马跑在队伍前边,整个军队也跟着他勇往直前。
  法兰克王国是西欧蛮族诸国中最强的。在五世纪中叶,法兰克人就占领了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领土。公元751年,查理的父亲做了法兰克国王。
  768年查理即位后,法兰克王国的国力,强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次向伦巴德王国进军,是查理当上国王后的第一次亲自出征。
  说起来,伦巴德的国王,还是查理的岳父哩!那么,查理为什么要去进攻他岳父国土呢?原来,伦巴德人曾多次进犯罗马,查理应罗马教皇的请求,曾派军队进攻过伦巴德。伦巴德人战败,查理就娶了伦巴德国王的女儿为妻。她当然得不到查理的宠爱,伦巴德国王非常恼怒,发誓要与查理对抗。法兰克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全速东进,很快就逼近伦巴德都城巴威亚。伦巴德国王从来没见过自己的女婿查理,听说他的军队逼近城下,就亲自登上一座高塔去眺望。陪同国王登塔的不法兰克的一个贵族,因为他曾经触怒过查理,才投奔到伦巴德来的。
  法兰克军队远远出现的时候,国王问那个贵族:“查理就在那里面吗?”“不。”贵族摇摇头说:“那是查理的辎重车马。”国王惊讶地说:“呀!这么多!”他又看到庞大的骑兵队,很有把握地问道:“查理一定在这支队伍中了吧?”“不,还不是。”国王听了惊恐万状:“啊?难道他还有更庞大的队伍吗?查理究竟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办?”正在他们交谈时,查理的亲随人闯入他们的视线。国王看到那密集而又整齐的队伍,恐慌喊道:“上帝啊,查理来了!”话音刚落,从西边卷来一片乌云,明亮的白天,霎时变成可怕的昏暗。
  查理军队兵刃的闪光,使昏暗天空变成白昼。这时对巴德国王和他的军队来说,这个白昼比黑暗要可怕得多!贵族说:“您盼望的查理就在那里。”说完他拉着惊呆了的国王走下塔去,忙吩咐部下:“紧闭城门。”查理见威巴亚城门紧闭,笑了笑对随从人员说:“好吧,今天我们就不进城啦。我要求你们立即动手,修建一间小小祈祷室,他们要是不早些开城门,我们可以在这里专诚地礼拜上帝!”查理的话刚落音,他的部下奔向四方,收集石料,木料和涂料,就在几个小时内,他们修建一座带有天花板和壁画的很漂亮的礼拜堂。
  第二天早晨,伦巴德国王在城头上看到,一夜之间,把需要花费一年时间才能建起的礼拜堂,耸立在城外边,他不得不向他的女婿查理投降,并且接受了自己终身放逐的条件,让查理的儿子充当伦巴德国王的总督。就这样,意大利北部纳入了法兰克王国的版图。
  不久,查理又南侵西班牙。在法兰克和西班牙之间,隔着一道高峻狭长的比利牛斯山脉。公元887年,查理率队顺利地越过这道山脉,向西南进军,但随即遭到西班牙人的猛烈抵抗,不得不把军队撤回。在回师途中,一支后卫队在通过比利牛斯山的朗塞瓦尔峡谷时,遭到了当地人的袭击,把后卫队的官兵杀得几乎一个不留。当地人随后夺取了辎重,飞快地撤离战场。在这次袭击中,查理手下一名将官罗兰侯爵战死。此次战事,后来被文学家加工为一部著名的史诗,即法兰西最早的民族史诗《罗兰之歌》。
  查理一生中发动侵略战争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对北方撒克逊人的征服。
  他以传播基督教为借口,从公元772年起,前后发动八次进攻,时间长达33年。在这期间,撒克逊人爆发了起义,法兰克的许多将官、伯爵和基督教传教士被杀。
  查理采取极端残忍的手段,将4500名撒克逊的人质全部处死。他还下令,所有撒克逊的孩子,都要用刀剑来量,要是超过尺寸,就把头卢砍掉。公元804年,撒克逊人终于被征服,做了法兰克王国的臣民。
  随着法兰克王国版图日益扩大,查理对国王的称号不再感到满足了。公元799年,罗马贵族反对教皇立奥三世,砍伤了他的眼睛。教皇乞求查理救援。查理马上率兵奔赴罗马。罗马的贵族望风而逃;但是,他们很快被查理抓住。在教皇的请求下,查理把这些贵族或处以死刑,或处以终身禁锢。
  公元800年圣诞节那天,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灯火辉煌,为了报答查理,立奥三世教堂在这里为查理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查理国王变成了“查理大帝”。
  查理在统治法兰克47年间,用武力使国家版图几乎扩大一倍。现在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西班牙等国的许多领土,当时都属查理大帝的帝国所管辖。
  之后,又经过一些变动,到九世纪末,查理帝国的旧境上,分布三个主要王国,一个是西法兰克,即法兰西王国;一个是东法兰克,即德意志王国;还有一个是意大利王国。近代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疆土,就是那时开始形成的。公元七世纪初,印度半岛上分别建立许许多多的邦国,没有统一的王朝。
  在现在德里北面有一个小邦,名叫羯若鞠阇(jiéruòjūdū)国,公元606年,一位青年国王即位,人们称他为戒日王。
  戒日王即位后,首先是加强自己的WZ力量,建立了象、车、马、步四支军队。
  象军全用大象作为战争工具。每头大象身上,都披挂着坚硬的铠(kǎi)甲。它以象牙作武器、用象鼻来卷走重物,如果遇上奇兵,只须象鼻一甩,就能把敌人抛出几丈远。军官骑在大象身上,另外配备两名步卒,以便驾驭(yù)大象。车军以四匹马为一组,拉一辆马车。每辆车上有一名军官,负责驾驭方向;另有士兵若干人,手持长柄武器,便于在较远距离内杀敌。一辆一辆马车,都是分散作战,这样作战非常灵活自如。
  马军就是骑兵,步军就是步兵。兵士个个身背盾牌,或手执长矛,或手执刀剑,奋勇向前,锐不可挡。
  有了这四支军队,戒日王开始扩充领土。在他即位后的短短六年之内,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一个从印度半岛西北部山地,直到印度半岛东南部海滨的大帝国,世称鞠(jū)多王朝。
  此后,戒日王开始在王朝内部建立封建制度。王国下面,有三十几个诸侯国,各级大臣都有他们的采邑(封地)。百姓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大一出产着水稻、黍米、大豆和甘蔗等农产品,以及棉布、铜顺和玻璃器皿等手工业品,并以此对外贸易。在他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戒日王笃信佛教,到处营造佛塔,兴建佛寺,雕塑佛像,仅在首都曲女城里,就有100多所佛教寺院。当时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两派。大乘主张普渡众生,小乘主张自我解脱。戒日王是大乘派的教徒。
  有一次,戒日王亲自去攻打一个小国。这个国家的和尚都是学小乘教的,根本不相信大乘教义,一位小乘教大师还写了一篇《破大乘论》进行讽刺。戒日王看见了勃然大怒,派人到邻国去请大乘数的大师来同他们辩论。邻国派来的是中国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三藏法师特地写了一篇《制恶见论》,作为反驳小乘教的专论。
  公元642年12月,戒日王在曲女城召开了佛教两派的辩论大会。到会的有:印度半岛上18个国家的国王、大乘、小乘两派佛教高僧3000多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教徒也来了2000多人。印度半岛上各国老百姓来到的更多。一路上骑象的,坐马车的,步行的人群熙熙攘攘,旗帜延绵几十里,真不人山人海,盛况前所未见。
  三藏法师作为一派的主论,首先在会上演讲,他对佛教的教义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小乘派的不是之处加以批评。讲演完了,把《制恶见论》张挂在会场内外,并且申明,如果有一个人发现论文里有一个字没有道理,就斩论主的头,向大家谢罪。开始,有一两个小乘派的僧徒提出一些问题,但是,都被三藏法师驳得哑口无言;之后,就没有人敢出来辩论了。
  大会连续开了18天,三藏法师连续向大家演讲教义,但是,后来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都在倾心听讲,这时,戒日王宣布大会结束。
  大会结束当天,戒日王赠给大唐三藏法师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等僧衣一百套;各国国王也纷纷地赠送贵重礼品,三藏法师全部谢绝,一律不受。于是,戒日王就把三藏法师拥上了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让他绕场一周,庆祝辩论胜利。大象两旁的人,拉着三藏法师袈裟,一面走,一面向全场的人交唱道:“大唐三藏法师的大乘佛法讲得好!把一切反对意见全驳倒。
  18天来没有人敢来争论,大家都应该知道,都应该知道!”大会结束后,戒日王再请他参加全印度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所谓“无遮大会”,不一种讲解佛法和施舍财物的大会,任何人都能参加。戒日王和18国国王都参加了。大会先后开了75天,参加的有印度半岛各国的50多万人。称得上是印度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无遮大会”。三藏法师多次在会上讲解佛法,深受大家欢迎。
  无遮大会圆满完成,三藏法师启程回家。戒日王请他向大唐皇帝李世民问好,还赠送他一头大象作坐骑,由官员护送出境。从此,印度和中国成为友好的邻邦。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