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义第三回 文治武安天下太平八百载 诸侯争霸四海贤才尽风流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9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越王勾践被俘,忍辱为吴王夫差当马夫。夫差生病,勾践尝吴王粪便以辨病症。勾践获释归越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出兵伐吴,吴王夫差拔剑自刎。七国争雄,豪杰并起,合纵连横,天才齐集。
却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灭商后的第五天,举行了开国大典,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接着就同重臣们商讨治国之道。首先是对商的遗民如何处置。有3种意见,一种是把他们全部杀死以绝后患;一种是有罪则镣,无罪就赦;还有一种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提出的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商后,留居商都,以商治商。周武王采纳了第三条意见,同时派自己的三个弟弟对武庚进行监督,史称“三监”。与此同时,对周元老功臣进行分封。武王死后,成王继位。不久,商纣王之子武庚叛周。那时,周成王才13岁,加上周朝刚建立,地盘大,诸侯多,王朝不大稳定。当时封地在鲁国的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只好留在京都辅佐天子周成王处理政事,代理天子的职权,他的封地由伯禽代管做鲁国的国君,伯禽是周公旦(俗称周公)的儿子。周公交待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你的地位自然是相当高的了。”周公说:“是的,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还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我的人。
就这样,我还担心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你可要礼贤下士,千万不要骄傲呀!”伯禽表示牢记父亲的教诲。
周公尽心尽意辅佐成王。而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散布谣言说周公有篡夺王位的野心。就连召公奭和成王也弄不清真假。周公心里难过极了。他和召公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消除了误会,双方竭诚合作帮助成王。
却说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为殷候,可受到周朝的监视,心中愤然,便和管叔、蔡叔勾结,串通一些殷商的旧贵族,煽动东夷中的几个部落,背叛周朝。此时,东方的淮夷、徐戎等部落和武庚相呼应叛周。
周公于是授权给太公望,各国诸侯如有不臣服周朝的,都由他去征讨。
这样,太公姜子牙控制住了东方地区,周公自己全力对付武庚。3年的时间,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杀了武庚。管叔自杀,蔡叔充军。平叛之后,周公把殷顽民迁至洛邑(又称成周,今洛阳),派重兵监视,又把商朝故都商丘(今商丘北)封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国号宋。这样,大局基本稳定。周时的都城有两座,西部为镐京,又称宗周;东部为洛邑,又称成周。
周公辅佐成王7年,周朝统治巩固下来。周成王满20岁之时周公还政,成王开始亲政。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开始大分封。先后分封了71国。所谓的分封,就是周朝派遣自己的亲姻兄弟或异姓贵族或有功勋的亲戚或臣服的异族首领,带着WZ家臣和俘虏,到指定的地点去进行统治,把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赐给他们,建立西周的属国,统辖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些受封地区的统治者就叫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把所封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士,作为“食地”。这就是周初的大分封。在分封的71国中,姬姓独居53个,受封的大小诸侯,关系有亲有疏,爵位高低不等,疆域大小不一,军队有多有少。其中主要的封国有:齐:武王的舅舅姜尚姜子牙;鲁:周公的长子伯禽;晋: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卫:成王的弟弟康叔;燕:文王庶子召公■;宋:商纣王兄微子启;吴:周王季历之兄,等等。那时,周朝的疆域北至辽西,南至长江以南,西至甘肃东部,东至滨海。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50多年,是周朝的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成康之治”。
成王的曾孙穆王,堪称盛世帝王。他一生中多次同四方作战,每战必胜,武功卓著。这里说一说穆天子西游的故事。
英俊的穆王欲周游天下,命人驾着8匹骏马,带着随从,向东进发;至孟津,渡黄河,沿太行山西麓向北挺进,直达阴山脚下;转而长途西行,绕河套,溯河源,登上昆仑山;再西行数千里,来到西王母之国。西王母在风景美妙绝伦的瑶池设宴款待他们,穆王赠给西王母锦缎等中原特产,西王母也回赠穆王以奇珍异宝。穆王此行往返35000里。这个故事记述了西周的盛世,以及中原与西域的交往。
周朝天下800年,人们最尊崇的是其礼仪。周的统治者也正是靠其宗法统治和礼治来维护其中国历史上最为长久的统治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他拥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在宗法统治下,周王又是最高家族长,统治所有的诸侯,主宰一切。在周王的统辖范围内,诸侯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必须按礼制规定向天子纳贡、朝拜、出兵助王征战等。周天子拥有行使政治、军事、宗教祭祀以及经济等权力的最高地位。
辅佐周王的最高长官有太师、太保,之下设军政、宗教祭祀两个系统,宗教祭祀系统中有记录历史的史官。周朝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兄权,确保嫡长子世袭的特权。这种制度不仅实用于周王室,也适用于诸侯、卿、大夫、士内部。也就是说,天子位只能由其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诸弟则受封为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的君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诸弟则受封为卿大夫。这样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等级秩序的宗法制。
礼治是周朝维持其宗法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所谓“周礼”,指的是包含广泛内容的等级关系以及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进行规范。周礼有吉礼,祭祀鬼神,祈求福祥等;有凶礼,丧礼等;还有宾礼、军礼、嘉礼等等。周礼对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等等的关系都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对违礼者还要进行制裁。到周穆王时代,周朝制订了3000章刑法,犯法的人所受的刑罚有5种,叫“五刑”,即刺字、割鼻子、砍脚等。
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实施暴政,政治腐败。在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厉王逃至彘。召公虑和另一大臣周公摄行天子事,历史上称之为“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共和行政维持了14年之后,周厉王死去,太子静即位,即周宣王。
周宣王在位46年,他内修政事,外治武功,励精图治,史称“中兴”,是个有所作为的帝王。尽管如此,周室衰落的大势已定,他也无法挽回了。
宣王死后,其子幽王继位。和夏桀、商纣差不多,幽王是西周的亡国之君。
其时,西周京都所在的关中地区碰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地震灾害。这次地震使巍巍的歧山崩塌,高耸的山岭变成河谷,低凹的河谷变成高山,河流干涸,粮田绝收。
幽王有一妃,名褒姒,长得十分漂亮,深得幽王宠爱。可褒姒有些怪,就是整天绷着脸不笑,总是闷闷不乐。幽王想尽千方百计都没有用,褒姒还是不笑。
幽王悬赏:谁能引得王妃娘娘一笑,就赏他1000两金子。此时,有位叫虢石父的人献了一计:让王妃去玩一玩烽火的游戏。
“烽火”,是当时使用的军事警报的信号。周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数里就有一座。如果敌人攻来,就用烽火报警。通常是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举烟火,通知把守第二道关的士兵;第二关士兵看到烟火后,再举烟火通知把守第三道关的士兵。这样,烟火一个接着一个,就像军事警报一样,周朝就要开始向各路诸侯大军发出命令,抵御敌人。据说,白天以烧狼粪而产生浓烟(亦称狼烟)来传布消息,夜晚则举火报警。很明显,烽火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军事措施,岂可轻举妄动!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已经太平,烽火台闲置多年没有使用了。大王不妨与娘娘一道去骊山,登上烽火台。晚上,我们点起烽火,附近的诸侯赶来一见并无大事,骗他们一下。娘娘见了这些上当的诸侯和兵马,定觉得他们愚蠢可笑而高兴地笑起来。”听了虢石父之言,幽王拍手叫好。于是,周幽王、褒姒等真的上了骊山烽火台。幽王一心要博得褒姒欢心,竟然忘乎所以,下令举火。霎时,烽火台上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各种诸侯、将士见到烽火,以为有紧急军情,迅速集结人马,兼程赶来。可是,这里连一个敌兵的影子也见不到,原来是幽王和王妃在玩烽火游戏。各路诸侯都像泄了气的皮球,怏怏而回。而褒姒呢,见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使得诸侯上大当,自觉可笑,便真的笑了一下。幽王非常开心,虢石父得了1000两赏金。
周幽王宠爱褒姒,后来就干脆废了申五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幽王还打算杀死宜臼,宜臼只好逃至其外祖父申侯国避难。幽王派大军讨伐申侯,申侯联合犬戎共击幽王。幽王知情势危急,遂举烽火告急。可诸侯们还以为幽王在开玩笑,这次谁也不愿再上当了。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晚火光一片,可竟无一个救兵到来。
西周都城镐京的人马全部出动,也不是犬戎的对手。犬戎的兵马冲进城内,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则被犬戎掠走。等到各地诸侯得知真情,带领兵马前来救援时,犬戎军已退。中原诸侯立原来的太子宜臼即逃往申国避难的太子为天子,他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之后,诸侯也就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骊山顶上,古烽火台的故址犹存,成为相传12王、历时257年的西周王朝灭亡的历史见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今西安)在西,洛邑(今洛阳)在东,因此,历史上通常把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即京都在镐京的时期称为西周,把平王迁都洛邑之后的周为东周。
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的东周,又包括两个时期,即春秋(公元前770—476)和战国(公元前475—221)两个历史阶段。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这一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名义上是各诸侯国共同的君主,而实际上,天子的地位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国的诸侯。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战胜了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习惯上称为“春秋争霸”,大国诸侯即为霸主。春秋的历史,是部奴隶制崩溃的历史。战国则因后来西汉学者刘向的《战国策》一书而得名。这一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历史。此时,七国争雄,周王室几乎完全丧失了其象征的作用,只能算作一个小诸侯了。因此,也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时期。也是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期。
周天子东迁以后,王室的力量逐渐衰弱,可诸侯中的一些大国却逐渐地强大起来。当时第一个称霸的就是齐国。
齐国的始祖是姜尚,即帮助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大功臣姜子牙。周武王分封姜尚于齐,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是个大国,国力一直较强。周王还授予齐国辅佐周室、征伐不服从周的诸侯国的特权,是周王非常重视的头等重要的封国。加之齐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政治改革,经济、军事、政治力量大大增强。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国称霸中原,领导各国称霸中原的齐国国君,是春秋五霸之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这还得从他的哥哥齐襄公谈起。
齐襄公当政之时曾害死了鲁桓公。齐鲁两国有着长期的联姻关系,鲁醒公的儿子即是齐的外甥。鲁国被齐国压服。郑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插手,压服了郑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在此之前,襄公弟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逃至莒国;襄公弟公子纠在管仲的辅助下逃奔鲁国。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原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此时听到襄公被杀后都想辅佐各自的主子夺取齐国国君的位置。
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辅佐公子纠的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拦截公子小白回国。管仲赶到莒国边境时,正好遇见鲍叔牙和公子小白一行回齐。管仲拿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其实,这一箭并未射中小白,只射在小白衣带钩上。小白假装中箭,倒下。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不会有人来和公子纠争位,便不慌不忙地往齐国前进。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境内,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已日夜兼程抢先赶到了齐国的国都临淄,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发兵去攻打鲁军,把鲁军打得一败涂地。同时通知鲁庄公,让鲁国杀掉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问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押送至齐国。鲍叔牙不计较前嫌和个人得失,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那回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因为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是一位十分有才能的人,主公用他,他定能帮助您成就一番大事业。”齐桓公豁达大度,不计私仇,不但不治罪管仲,反而立刻任命他为相。
管仲任齐相国后,协助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内政,加强军事力量,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开发沿海资源,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雄厚。为达称霸中原这一目的,齐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用“尊王”的旗帜来号令诸侯“攘夷”,称霸中原,进一步达到否定周王的目的。他们首先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
管仲说:“天子刚即位,您可以派使者向天子朝贺,同时,可以告诉天子,宋国目前正发生内乱。请天子下令,明确宣布宋国国君的地位。您拿着天子的命令,即可召集诸侯,而且谁也不能反对。”齐桓公按管仲之法行事。
这个时期,周天子实际已没有什么权力。诸侯列国相互兼并,哪能想到去朝见天子。新天子即位后,齐国这样一个大国竟能派使者朝贺,当然十分欢喜,便毫不犹豫地请齐桓公去宣布宋国国君的地位。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犇王之命,通知各国诸侯去齐国北杏会盟,推齐桓公为盟主。与会的齐、宋、陈、蔡、邾5个盟国的君主订立了盟约,规定今后要互相帮助,安定王室,抵御外族。北杏之会还没结束,刚即位的宋国国君不愿受齐桓公的领导,偷偷地先跑回国去了。齐桓公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决定先放过路远的宋国,而去征伐鲁国,责问其为什么不来参加盟会。再后,宋国派使臣向齐认错。
北方的戎、狄侵扰中原的燕国,燕派使者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和燕军密切配合,打败了戎军。齐国的胜利,使渤海沿岸的一些部落小国纷纷服从了齐国。燕国的君臣百姓也都十分感激齐桓公。齐桓公回国的时候,燕国国君燕庄公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地走出燕国国界,进入齐国境内。齐桓公觉察后,就根据周王关于诸侯相送不出国境的规定,把齐国边境几十里内的地方割让给了燕国,燕庄公感激涕零。从此,燕国也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盟。后来,狄人攻邢,齐桓公出兵驱狄助邢。狄人灭卫,齐桓公派兵救援,使卫复国。
此时,楚国开始强大,逐渐控制了汉水流域和长江流域,大有北上称霸之势。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同宋、陈、卫等8国之师伐楚,双方胜负难决,结果定盟于召陵。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以及宋、卫等国召至葵丘,订立盟约。此时是齐桓公霸业的最盛时期。齐桓公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中原霸主。
公元前643年后,齐桓公死,诸子争位,齐的霸业也随之结束。
正当齐桓公称霸中原之时,晋、楚两国逐渐强盛起来。晋国,在今山西省及附近地区,比较落后。到了晋文公之时,完成晋国霸业。
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儿子。献公年老之时宠爱骊姬妃,杀死太子申,立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为太子。太子申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逃往别的国家避难。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内乱,夷吾回国夺取了政权之后也想除掉重耳,重耳只得继续流亡他国。因重耳在晋国威望很高,有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随他去异国他乡。
重耳的母亲是狄国君的侄女,于是他在他母亲的国家一住就是12年。后来他发现夷吾派人去狄国行刺他,便急忙和他的随从离开了狄国,逃到卫国。卫文公觉得重耳一向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又是一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走到卫国五鹿这个地方时,饿得实在走不动便停下来。恰巧,一些干活的农夫正在田边吃饭。重耳便向农夫要点饭吃。农夫们看他们都是贵族模样的人,便和他们开了个玩笑,送给他们一团土块。重耳很生气,跟随他的一位大臣说:“获得土块不正象征着将来占有土地吗?公子你快快接受过来吧!”重耳高兴地接过土块。他们又勉强走了几十里,实在走不动了,就到一棵大树下面坐下来,重耳又累又饿,躺了下来。这时,跟随他的一个大臣介子推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笑咪咪地捧了碗肉汤献给重耳。重耳吃完肉汤,问道:“这肉是从哪儿弄来的?”介子推说:“是从我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介子推说:“但望公子将来回国,做成一番大事业。”重耳一行又来到了齐国。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安顿他们住下。两年以后,齐桓公死去,齐国内乱,但是重耳留恋在齐国的安逸的生活和结婚不久的妻子姜氏,想在齐国长住下去不回晋国。其妻姜氏很有远见,力劝重耳回国,重耳不愿意。一日,姜氏设计把重耳灌醉后,抱他上了车,驶离齐国的国都。
重耳等人又从齐国来到曹国,不受礼遇,又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宋襄公热情款待。之后他们来到郑国,受怠慢,又来到了楚国。
楚成王听说重耳的到来很高兴,十分热情地款待他们,重耳很感激。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地对重耳说:“你如果回国,达到了目的,打算如何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楚国如此富庶,晋国实难相比,我真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您。”楚王说:“虽然如此,你难道不报答我吗?”重耳说:“晋楚友好,这是我的愿望。要是今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之时,我一定退避三舍。”楚国大将听后很生气,要杀重耳。楚王说:“重耳是个有名的贤才,跟随他的人也都很有才能。他们一定会回国而有所作为的,我们要好好地接待他们,不可鲁莽行事。”重耳等人在楚国住了好几个月。
此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派人来请重耳去秦国,准备协助重耳回国当国君。楚成王对重耳说:“秦穆公是一个贤惠的国君。秦国和晋国又接壤,他会帮助你的,你就去秦国吧!”重耳依依不舍地和楚成王告别,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待,并以宗室的5名女子给重耳为妻。不久,晋国政局不稳。重耳和众随从大臣即商量回国之事。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这样,在外流亡了19年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都,杀死了晋怀公,于公元前636年登位,为晋文公。
晋文公掌权后,铲除了异党,分封了功臣。可那位曾挖腿上肉做汤给他吃的忠臣介子推,此时却不愿受封,隐居到绵上山中。据说,晋文公四处寻访不见,便叫人放火烧山,。以急介子推,引其出山。可是,大火却无情地将介子推烧死在一棵大柳树洞中。晋文公悲痛万分。
晋文公内修政事,外练强兵,晋国逐渐强盛起来。此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普文公率兵勤王,平定了王室之乱,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又过两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晋出兵解了宋围。楚军与晋军首次交战,晋军退避三舍,退到90里处的城濮才驻扎下来。后退90里,这一方面是晋文公遵守曾向楚王许下的诺言,一方面是诱敌深入。楚军向前挺进,在城濮之地两军交战,楚军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完成了霸业。之后不久,年迈的晋文公就病逝了。
却说,在齐桓公、晋文公相继称霸中原之时,位于西边的秦国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国君——秦穆公。秦穆公在位时,秦国已由比较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秦穆公重才用贤,很得人心。
当时,虞国有一人叫百里奚。他家境贫寒,到了中年才外出谋事。他先到齐国游说,可是没有人用他。后来他到了宋国,遇见一位隐士,叫蹇叔,两人遂成至交。以后,他们一起来到东周的京城附近,百里奚帮五子颓养牛。后百里奚回到故乡虞国,当上了大夫,蹇叔隐居去了。当时虞国的国君贪财无能,是位昏庸的君主。晋国欲灭虞国,故意派人送给虞君一匹珍贵的马和一对玉璧,要求虞国借道给晋去攻打虢国。虞君答应。当时百里奚的好友宫之奇劝道:“虞虢是两个紧邻的小国,关系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的紧切。如果虢国灭亡,唇亡齿寒,虞国还能保得住吗?”虞君不听。后来晋军灭了虢国,在回来的路上灭了虞国,虞君和百里奚都当了晋的俘虏。
在晋国,百里奚被作为陪嫁的奴隶随晋女嫁秦。在去秦国的道路上,百里奚逃了出来,到了楚国,给人养牛看马。
后来,秦穆公发现晋国送来陪嫁的奴隶中少了一个百里奚。人们向他介绍说,百里奚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现在在楚国养牛看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带着5张羊皮去楚国,谎称准备把百里奚赎回去处刑。楚王抓获百里奚,交给秦国的使者带回秦国。
百里奚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穆公热情的接待。秦穆公和他整整谈了三天三夜,看出他有治国之才,就委以重任。百里奚又推荐蹇叔,秦穆公又隆重地请来蹇叔,委以重任。这样,秦穆公得到了左手右臂,更如虎添翼。蹇叔和百里奚便成为秦穆公的左、右宰相。
秦穆公在百里奚等人的协助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秦国很快富强起来。晋惠公时晋国遇饥荒,向秦国求援,秦国大力支持。而晋惠公却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一年,秦国遇灾荒,晋国却乘机出兵偷袭秦国。秦穆公亲自率军迎战晋军。晋军包围了秦军,秦穆公受了伤。危急关头,忽见300名勇士奋勇冲杀晋军,救了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秦军取得胜利。这300名勇士原来是歧山当地的土著居民。以前,秦穆公走失了一批良马,被歧山下的300个土著人给宰吃了。秦穆公知道后,不但不责怪处罚他们,而且还给他们酒喝,以防止这些人因食不洁马肉而得病。这些人从心里感动。他们都参加了秦军,这次见穆公受伤遇险,因而奋勇冲杀,打败晋军,救了穆公,报答了穆公的恩德。
公元前627年,秦军东进袭郑国,在秦军至殽时被晋军截击,秦全军覆没。秦向东扩展受阻,于是就转而向西方扩张,先后灭掉了12个西戎小国,使国土增加千里左右,很多部落国家纷纷向秦国进贡,尊秦为霸主。秦穆公终于称霸于西方。
现在再来说一说楚国。
楚国是南方的一个古老的大国。早在殷商之时,楚就是商的盟国。商周之际,楚的先祖就曾辅佐过周文王。周成王时,封楚国的祖先熊绎以子爵、男爵位的田地,熊绎事周王。楚国并非西周初年分封的国家。直到春秋时期,中原诸侯还常把楚国看作“蛮夷之邦”,楚国的君主也自称蛮夷,很少和中原各诸侯国往来。但楚国的发展水并不低于中原各国。
楚国在江汉流域,地大物博,发展较为迅速。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微,楚国乘机灭掉了四周的很多小国,国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已经强盛起来。
楚庄王登位的最初三年,整天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大臣们劝他,他却置之不理。后来,楚庄王干脆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敢来劝谏的一律处死不赦!”这样,很多大臣不敢劝谏。
一天,申无宇进去劝谏,只见楚庄王左手抱着从郑国娶来的妃子,右手抱着越国的宫女,在一片音乐声中喝得大醉。
申无宇走上前去对庄王说:“大王,我有个谜语想让您猜一猜,行吗?”庄王说:“说给我听。”申无宇说:“有只大鸟,高居于山冈之上,一连三年不飞不叫,大王您说这是什么鸟?”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是不平常的鸟啊!”停了一下,庄王又说:“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申无宇退了出去。
过了一些时候,庄王还是像先前那样,沉迷酒色,奢侈荒淫。大夫苏从便跟申无宇商量,大胆地进宫去直谏庄王。庄王问:“你还敢来劝谏吗?”苏从回答:“是的,我不怕死。如果大王杀了我,我为楚国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值得。”庄王听后猛地站了起来,说:“好!我们以后一块好好干下去吧!”从此之后,庄王斥退了美女,罢去了淫乐生活,每天听政,任用申无宇、苏从管理国政,杀掉几百名大小庸官,任用了几百名贤才,朝野上下都很高兴。
原来,楚庄王并非庸碌的酒色之徒。当时,楚国的实权掌握在大贵族若敖氏手中,朝中一班人多是若傲氏一党。庄王登位之初,故意天天喝酒作乐,一方面让这些人充分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朝中哪些人是真正拥护自己的忠臣。这才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真正用意。后来,终于全部掌握了政权。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孙叔敖带领人民开垦荒地,开挖河渠,发展生产。很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陈两国的内乱。后来,楚军和晋军交战,大败晋军。至此,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便成了霸主。
从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再加上宋襄公,总共出现5个霸主,历史上称他们为“春秋五霸”。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晋楚两国分别代表北南两方讲和并订立盟约。这样晋楚两国平分霸权,大的战争趋于平息。
此时,南方太湖流域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兴起,出现了吴、越北上争霸的局面。吴国的国都在吴(今江苏苏州)。据说,早在商朝晚期,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喜欢幼子,即文王的父亲季历,想传位给他。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二人,为了把位让与弟弟季历,就来到了吴地,和当地的“荆蛮”混居一起,并受到荆蛮的拥戴,建立了吴国。
周朝建立后,封吴国为诸侯,吴国的经济文化本来很落后,到了春秋中期,吴国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国了。吴国的兴起引起了晋国的注意,两国之间建立了联系。接着又和中原的其他国家建立联系。
公元前,吴国发生了公子光杀吴王僚夺位事件,对吴国的政治发展起了很大影响。
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季札最贤,深得吴王喜爱。
吴王想立他为太子,季札谦让不受,于是立长子诸樊为太子。吴王梦寿临终时把四子叫到跟前说:“诸樊为王,以后若传王位应传给季札。”诸樊当王后让位于季札,季札坚决不受;诸樊死后只得余祭当王;余祭死后,余昧当王;余昧死后由季札当王,季札还是不受,逃出。这样,只好叫余昧的儿子僚当王。公子光是老吴王寿梦的长孙、诸樊的长子,他觉得既然叔父季札不愿当王,这个王位应该由他来继承才合乎情理。因而,他四处招纳贤才,其中著名的有伍子肯、孙武和专诸,他们是公子光的心腹助手。
伍子胥本是逃亡到吴国来的楚国人。这里说一说伍子胥过昭关的著名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此时,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镇守在城父。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谋反。
伍奢不服,被关入狱中。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逼伍奢叫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即伍子胥),想把他们除掉。结果,伍尚和他的父亲伍奢被杀害。伍子胥闻迅逃出楚国,在宋国和逃出来的太子建相逢。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和太子建、公子胜(太子建的儿子)逃往郑国,请郑国国君帮助他们报仇,郑国不同意。太子建于是勾结郑臣谋反不成,被郑定公所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宋国,投奔吴国。
他们来到吴楚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此处盘查得很紧,因为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关口都张贴着伍子胥的画像。关口出不去,伍子胥心急如焚,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发。第二天,他混出了关。
再往前走,大江拦住了去路。忽然,江面上有只小船划了过来。老渔夫把伍子胥渡过江去,伍子胥感激万分,到了吴国。
初到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便和伍子胥结为至交,伍子胥又请来一位勇士专诸,公子光厚待伍子胥和专诸。此后,专诸以厨师的身份隐居在公子光家中,专门练习煮鱼。伍子胥则到郊区种田,躲避人们的注意。
一日,公子光请吴王僚到他家赴宴。吴王僚带着大批军队,从王宫至公子光的家,乃至宴会厅里均站满了吴王僚的军士和亲信。公子光早在地下室中埋伏着军队。宴席中,只见公子光的“厨师”专诸端上来一条鲜美的大鱼,送到吴王僚的前面。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专诸迅速从鱼腹中抽出一把短剑,猛地朝吴王僚刺去。锋利的宝剑穿透了他的铠甲,刺入胸部,吴王僚大叫一声,气绝身亡。吴王僚军士一拥而上,杀死专诸。
公子光在杀死吴王僚之后,登位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他任命伍子胥为相,任伯嚭为大夫,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从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吴王的兄弟夫概为先锋,出兵6万攻打楚国。吴军五战五胜,攻克了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出逃。伍子胥来到楚平王的坟地,扒开坟墓,扒出平王尸体,鞭打300下,报了父兄之仇。
吴国灭了楚国之后,吴王阖闾长期留在楚都郢都。不回吴国。越国见吴国内空虚,乘机出兵伐吴。再说,楚国灭亡后,楚国的大臣申包胥痛心疾首,逃至秦国,请求出兵相救。秦哀公不允,申包胥就在秦宫前哭了7天7夜。秦哀公被这样的忠臣所感动,便答应出兵,楚国复国,吴王撤兵归吴。越王曾出兵伐吴,吴王决心和越国一战。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继位。
吴攻越,结果败给越军,吴王受重伤,在回军路上死去。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任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夫差决心为父报仇,常常叫人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越国的杀父之仇。两年后,吴国出兵打败了越国。此时,越军只剩下5000人,被吴军包围于会稽山。越国大臣文种、范蠡建议越王勾践,由文种带着无数的珍品去赂贿吴国的太宰伯嚭,表示越国愿意当吴国的属国,越国的国君勾践愿意当吴国的奴隶。
伯嚭收下勾践送来的礼物,去劝说吴王。吴王接见了文种,文种低声下气,向吴王请罪。他说,越国愿意划归吴国,越王勾践愿给吴王当奴仆,其夫人也愿当奴婢,供吴王使唤。吴相国伍子胥看出越人用的假投降的缓兵之计,便力谏吴王不要中计,姑息养奸必然后患无穷。可吴王却听信佞人伯嚭之辞,答应了越国请和的要求。
于是,越王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夫妇俩住在吴王阖闾(即现吴王夫差之父)墓旁一间阴暗潮湿的石屋里。石屋无床无被,只有一堆干草,他们就睡在草中。勾践为吴王养马,夫人为吴王打扫宫室。夫差每次出车,勾践都恭顺地为他洗刷车马,为吴王牵马。一次,吴王夫差生病,勾践亲口尝了他的粪便,以观察吴王的病情。勾践的如此之举,取得了吴王的莫大信任,因为,即使自己的妻室儿女臣子,也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吴王不顾伍子胥的一再忠告,决定赦免勾践,放他回国。
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想起在吴所受的奇耻大辱,感慨万千,刻苦自勉,发愤图强,决心复国。为了激励自己,不忘过去耻辱,他在家门口悬五只苦胆,进出家门都要尝一口。睡觉睡在柴草堆上,吃饭从来不带肉,穿的只是麻布衣,亲自耕种田地,夫人则纺纱织布,这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与范蠡、文种制订了一个20年的复兴计划。前10年发展生产,积聚财富;后10年训练军队,灭吴复国。越国的君臣,卧薪尝胆,励精图治,10年之内,越国便迅速恢复和强大起来。后来,越国接连几次发起对吴战争,多次打败吴军。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带着范蠢、文种亲率5万大军攻吴,接连取胜,直捣吴都姑苏城,并包围姑苏。年迈的吴王夫差恳求越王让吴国成为越国的属国,范蠡劝阻。越王勾践准备把吴王夫差迁到海边,让他去管理100户人家。夫差羞愧悔恨不已,遂拔剑自刎而死。
越王勾践成了春秋战国之际最后一个霸主。
再说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听信奸佞伯嚭之言,不但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反而轻信伍子胥欲勾结齐国攻打吴国的诬言,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早已预见到吴国终究会被越国所灭亡,于是将自己的子女寄托给齐国的鲍氏。结果,吴王知道此事,认为伯嚭所言是对的,伍子胥确有勾结齐国谋反吴国之事。伍子胥从齐国回到吴国后,吴王赐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在不得不自杀之前,悲愤陈辞:“请你取下我的眼睛,放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一看越国是怎样打进东门,灭亡吴国的!”就这样,一位为吴国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忠臣伍子胥,被昏庸的吴王害死了。
伍子胥死后,伯嚭独掌了吴国大权。奸臣当权,忠良受害,吴王昏庸,政治腐败。
越王勾践和文种、范蠡听到消息十分高兴,乘吴王北上参加黄池之会之机,出动5万精兵袭吴,打败吴军,杀死了吴国太子。之后,越军2次大败吴军,灭掉吴国,吴王自杀,伯嚭被处死。
越灭吴后,称霸东方。范蠡隐居齐国,文种被人诬告谋反,被勾践赐死。公元前475年左右,新兴的地主阶级相继在许多国家掌握了政权,国家之间相互兼并,战争频繁,逐渐形成了7个大的国家。中国历史开始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大转变——春秋时期结束,进入战国时期,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共254年。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霸主们还打着“尊王”的旗号,周王虽为傀儡,但其作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象征作用尚未完全丧失。而战国时代却不同,周天子的象征意义渐渐丧失殆尽,只能算作一个小的诸侯。各国兼并战争频繁,国君纷纷称王,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相互争雄的局面,人们称之为“战国七雄”。战国时代是从诸侯称霸的奴隶制过渡到七雄并立的封建制,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这些转变,说到底,都是铜铁之争的集中反映。
相传,那时在莫干山中住着两位冶铁巨匠,一位叫干将,一位叫莫邪,两人是夫妻。夫妻俩铸的剑,青光凛凛,寒气逼人,削铁如泥,名驰吴越。越王和吴王都曾得到过这种宝剑。
楚王得知,不惜重金,派人前往。干将采五山之铁精,选天下之精英,冶炼了3年,铸一雄一雌两口宝剑。干将手持双剑,抚摸良久,尔后断然把雄剑埋入山中,打算把雌剑献给楚王。临行之前,干将叮嘱妻莫邪:“剑铸成了,送给楚王,楚王必定要杀掉我的。日后,你若生下个男孩,等孩子长大之后告诉他那口雄剑的所在,叫他为我报仇。”夫妻依依惜别。
楚王得到一把宝剑后果然杀死了干将。后来莫邪生了个儿子,长大后为父报了仇。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战国七雄。齐国在东方以临淄(今山东淄博)为中心,融合散居的东夷部落;在西方,秦以咸阳(今陕西咸阳)为中心,融合了西戎各部;在南方,楚以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为中心,和诸蛮、西南夷逐渐融合;在东北,燕以蓟(今北京)为中心,与山戎、北戎相融合;北方,三家分晋后,魏以大梁(今河南开封)为中心,赵以邯郸(今河北邯郸)为中心,还有韩国,这3国与诸狄相融合。这些区域性的民族融合为后来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些掌握了政权的新兴地主阶级,为进一步革除残存的奴隶制,以巩固他们的统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进行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主要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提倡农民勤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著《法经》,坚持法治。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收回、取消世卿世禄特权,精简机构等,压抑贵族,集权中央。吴起的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强了王室的权力,使楚国很快强盛起来。可他的变法却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怨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治丧那天,旧贵族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跑进楚王灵堂,躲在楚悼王的尸体旁。旧贵族不顾楚国“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的国法,疯狂地用乱箭射杀吴起。楚悼王的尸体上也被射满了箭。他们还不解恨,又车裂了吴起。后来,这些旧贵族70余家被满门抄斩。
最重要的变法就要算秦国的商鞅变法了。商鞅,原是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孝公土封给他商、予15邑,称为商君,历史也因此称他为商鞅。商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秦孝公,同他进行了3次谈话。头两次,商鞅故意试探性地和孝公讲述一些先王礼治之类的东西。孝公听了直打嗑睡,没有兴趣。商鞅得知孝公有决心进行变革时,于第三次直言阐述了富国强兵,提出变革主张。
商鞅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起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奖励将士,有奖有罚,树立起朝廷的威信,再进一步地实施改革。”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十分高兴,于是决定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起草了改革法令之后,为树立起执法的威信,做了一次“南门徙木”的试验。
他叫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3丈高的木杆,在木杆旁挂了一幅布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口,就赏给谁10两金子。消息传开,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大家议论纷纷:“这根木杆谁扛不动?恐怕是开玩笑的吧?扛到北门口就怕连一两金子也不会给的!”大家疑惑不解,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扛木头。
商鞅想,老百姓不相信他下的赏金10两的命令。于是,他又把布告上的“赏予十金”改为“赏予五十金”,这就更离奇了。看热闹的人更觉不近情理,无人敢去扛木杆。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人,说:“我来试试看!”他大胆地扛起木杆,扛到了北门。守门的官吏真的给了他50两赏金,分文不少。
这件事很快传遍全国,人人都知道,商鞅执法如山,说话算数。之后,秦国实施了商鞅的变法。大致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开阡陌,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奖励耕织,推行县制,制订秦律。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由落后贫穷一跃而成为各国中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
可是,却遭到了许多旧贵族的忌恨和反对。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尊卑。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该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都治了罪。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在贵族们的多方谗言煽动下,以谋反的罪名派兵去商邑捉拿商鞅。商鞅闻讯,带着老母亲和随从,逃至关下,想找个客舍住宿,但主人却不敢收留。他们说:“商君订下的法律说,要是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要受连坐的罪啊,请你重找别的地方吧!”商鞅企图越过国境逃往魏国,但因过去曾大破魏军,守将不允,他只得又回到商。
商鞅在自己的封地商邑和前来追捕他的秦王军队进行抵抗,终因兵力薄弱而失败。秦惠文王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这个地方,用“五马分尸”的酷刑,残酷地杀害了商鞅及其全家。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盛。其他诸国的国君也纷纷求贤招才,以图强国。
魏国的国君魏惠王招贤,庞涓求见,被魏王拜为大将。庞涓带领大军,接连取胜,惠王对庞涓十分宠信。
当时齐国有一人,叫孙膑,系原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藏有《孙子兵法》一书。庞涓和孙膑原是同学,同是鬼谷子先生的门徒,他深知孙膑的本领胜过自己。
魏惠王也知道孙膑其名,就叫庞涓派人把孙膑请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起不良之心,谋害孙膑。他背后在魏王面前捏造了孙膑私返齐国的罪名,治罪孙膑。孙膑的脸上被刺了字还不算,黑心的庞涓又剜去了孙膑的两块膝盖骨。孙膑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后来,齐国派使者来到魏国,偷偷地把孙膑藏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知道孙膑是位大才,用上宾的礼节来款待孙膑,同时向齐威王举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对他大加赞赏,相见恨晚。于是就任他为军师。
孙膑是位有文韬武略之才的人。一次,田忌和五族们赛马,孙膑留心观察后对田忌说:“你可以用你的下等马去跟他们的上等马比赛,用你的上等马去跟他们的中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去跟他们的下等马比赛,保你取胜。”结果田忌赛马获胜。
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庞涓率兵进攻赵国,赵国的国都邯郸被魏包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孙膑曾被魏剜去双膝盖骨,不能行动,就坐在车子里出谋划策,车有帐篷,敌人不知。田忌打算直奔赵都邯郸,攻击围赵的魏军。孙膑对田忌说:“要解乱丝,可不能抓在手里胡乱拉址;要劝人放弃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打;救兵解围也是这样,要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使敌人产生后顾之忧,围即可自解。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用于进攻赵国上了,国内空虚。我们不如乘机去攻打魏都大梁。这样一来,魏兵必定弃赵而回兵自救。我们既可解赵之危,又可对那些疲于奔命的魏军以迎头痛击。”田忌按照孙膑这个“围魏救赵”之计行事,率兵直攻魏都大梁。大梁危急,魏军急忙从邯郸撤军回国。当魏军撤至桂陵(今河南长垣),恰与齐军遭遇,魏军大败。齐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亦解。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急忙求救于齐。齐派大将田忌、副将田婴、军师孙膑起兵5万,攻魏救韩。魏派太子申和庞涓为将,率大军10万前来迎战。齐军直攻魏都,庞涓急忙从韩国撤军。
庞涓率大军撤回到魏境时,立即跟踪追击齐军,这时齐军也已撤离。庞涓察看齐军扎过营寨的地方,发现齐国的营盘很大,仅地上做饭的炉灶,就足10万人用,庞涓惊骇不已。第二天,庞涓又到齐军扎营之处察看,齐军所用的炉灶,只有够5万人用的了。第三天,庞涓追到了齐军第三回扎营之地,数了数炉灶,只剩下3万人用的了。齐军的炉灶一天一天地减少,庞涓不由大为高兴,心想,齐军均是胆小鬼,10万大军到了魏国才3天,就有一大半逃兵。于是,他丢下步兵,只统率一部分轻装的精锐部队,快马加鞭日夜追赶齐军,一直追到马陵道。
马陵道(今河北大名),两边是山,道路十分狭窄,地势险要。庞涓率兵进入马陵道之时,天已快黑。他隐隐约约地看到前面一棵大树,剥了树皮露出白木,上面隐隐有一行大字。他让士兵点起火把,一看便惊呆了。只见树干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字。庞涓惊魂不定,知道中计,急忙撤退。可此时,道路两边,万箭齐发,到处出现齐兵。
这正是孙膑所用的“减灶诱敌”之计。他故意每天减少炉灶的数目,迷惑魏军,引诱庞涓追赶。他算准了庞涓将在天黑之前到达马陵,预先设下埋伏,见有火光,一齐放箭。
庞涓拔剑自杀。临死时叹道:“我不如孙膑。”齐军趁胜打垮魏军,俘虏了太子申。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力量被削弱,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秦、齐两国西方和东方遥遥对峙的新局面。秦国不断向东扩大势力,这引起了其他6国的恐慌。秦齐两个强国不断发动战争,其他几国或而联秦抗齐或而又联齐抗秦,相互联盟不断更变,历史上称这些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政治活动为“合纵”、“连横”。
“合纵”,指的是以韩、赵、魏为主的弱国,北连燕、南联楚,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连横。合纵也具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用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也有“事一强以攻众弱”之意,它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在这种合纵、连横的战争中,各国的外交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国君十分注重外交策略,一批游士和食客也有用武之地,他们四处游说,积极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这些人常常不管哪国诸侯、何种主张,只要国君采纳,能有饭吃,能有官做就行。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和苏秦了。历史上称这些人为纵横家。
张仪,是魏国人。他曾求见过魏惠王,魏惠王不用他。因在魏国穷困潦倒,他就带着妻子来到楚国,求见楚威王,楚威王不接见,只得投在令尹昭阳的门下做门客。
一天,令尹昭阳大会宾客,把楚国的无价之室“和氏璧”拿出来让大家传看。传来传去,“和氏璧”不翼而飞。令尹看张仪这副穷困潦倒的样子,怀疑是张仪偷去了这块稀世珍宝“和氏璧”,叫手下的人把张仪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有人把他送回家中,妻子立刻上前,叫张仪张开嘴,看看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找官当,怎么能受这样的罪。”张仪张开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回答“在。”张仪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靠我这三寸不烂之舌,我就不愁找不到官当。”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果然得到了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他极力怂恿秦国攻魏。魏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的韩、赵、燕、楚共5国一起伐秦。但由于五国心不齐,而被秦军击败。在6国之中,齐、楚是大国,为防御秦国的威胁,齐楚结了盟。秦国则千方百计破坏齐楚的联盟。张仪提出实行“连横”,以拆散齐楚的联盟,于是被秦惠文王派往楚国去游说。
张仪到了楚国后,首先用贵重礼物收买了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说:“大王如果听我的话,和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和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一带600里的土地送给贵国。”楚怀王昏庸无能,糊里糊涂,不听屈原等忠臣的劝阻,却贪图便宜,和齐国断交。这样,齐楚联盟被拆散。齐宣王听说楚国同他们断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此时,楚王派人去秦讨取所许给的600里土地,张仪翻脸不认帐说:“没有这回事呀!这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有轻易送人的!我说的是6里,不是600里,这6里地是我自己的封地,也不是秦国的土地。”楚怀王听了使者的回报大怒,于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楚兵10万人,秦王也发10万兵力迎战,楚军一败涂地。不但没得到商于600里地,反而失去了自己汉中600里土地。
张仪用欺骗之术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去齐、赵、燕,游说“连横”亲秦。至此,6国“合纵”联盟终于被拆散。
这个时期的另一名纵横家是苏秦。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一生中都在谋求燕国的强大。他在各国从事反间活动,同时奔波于齐、赵、韩、魏之间,组织合纵攻齐或合纵攻秦。目的是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以牵制齐的力量,从而防止齐国吞并燕国。他是燕昭王的亲信。
公元前288年,秦派使者至齐,约齐同时称帝,齐秦联合,于燕不利。苏秦此时去齐,从事反间活动。
苏秦极力怂恿齐王攻宋。他认为,齐攻宋,而秦保护宋,齐秦必会发生冲突。他又劝告齐王不要称帝,以孤立秦国,以便乘机灭宋。齐王采纳苏秦主张,联合韩、赵、魏、燕,组成5国联军伐秦。但由各国都有自己的打算,不能统一,合纵伐秦未能成功。
后来,宋国内乱,齐国乘机灭宋。秦约各国攻齐,齐军大败,几乎亡国。苏秦的计谋成功,可其反间阴谋也暴露了,被齐■王处以车裂之刑。从此以后,东方强大的齐国一蹶不振,齐、秦两大强国对峙的局面也随之结束。
秦国拆散了齐楚联盟后,听说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大臣(孟尝君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就邀请孟尝君到秦都咸阳来,说是要他为丞相。孟尝君至秦,秦不用也不放他,只好又逃回齐国。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人。他和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在齐国当了丞相,门下食客达3000人。他把门客分为3等:一等出门有车马,二等吃饭有鱼肉,下等只吃粗茶淡饭。门客也称食客,其中有的有才能,有的只是混饭吃。
冯媛就是孟尝君的门客之一,此人相当有才能。他来投奔孟尝君时,孟尝君问:“你爱好什么?”他答道:“没有爱好。”“你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孟尝君冷笑一下说:“你就留下吧!”就把他安排在三等门客里。过了十几天,冯媛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孟尝君于是吩咐给他二等门客的待遇。过了一段时间,冯媛又弹剑而歌:“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子坐!”孟尝君又给他以一等门客的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媛又弹剑而歌:“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我在这里不能养活我的全家啊!”孟尝君了解到他有老母在家,于是就派人供养他的母亲。从此以后,冯媛不再弹剑而歌。
一次,孟尝君问门客:“谁能替我去薛地收债?”三千门客无一愿去。
这时,冯媛答道:“我能去。”孟尝君让冯媛去薛收债。临行前,冯媛问:“收完债,顺便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我这儿缺什么你就买什么。”冯媛来到薛地(山东薛城),通知债户立即前来核对债券。人到齐之后,冯媛核对过债券,假传孟尝君命令,当众烧掉所有债券。老百姓感激地说:“孟尝君真是我们的恩人啊!”冯媛焚烧债券,为孟尝君买回了“民心”。后来孟尝君去薛地时,薛地的百姓在一百里之外就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孟尝君。战国后期,秦国强大,其他6国只剩赵国还能与之抗衡,因为赵国在大将廉颇和丞相蔺相如的共同治理下逐渐强大起来。
那时,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得到了稀世奇珍“和氏璧”。据说,这块“和氏璧”来历非同一般。有个楚国人,叫卞和,在荆山得到了一块玉矿石,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玉工检验,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砍掉了他的左脚,处以刖刑。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武王让玉工鉴定,玉工又说是块石头,武王又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楚文王继位,卞和不敢再献了,他抱着这块玉矿石在荆山脚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泪哭尽了,眼中流出了鲜血。楚文王得知,派人前去询问。文王说:“天下受刖刑的不止你一个,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这么悲伤、并不是因为被砍掉了脚,而是因为世人不识货。明明是块珍贵的玉,却说它是石头;明明是忠诚之人,偏偏说他是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缘故啊。”楚文王叫玉工雕琢,果然是块好玉。后来此玉就被称为“和氏璧”。赵惠文王得到这块“和氏璧”后,秦国得知,秦王派使者送信给赵王,说愿意用15座城换这块玉璧。赵王同大将廉颇等商议,如把玉璧送给秦国,又怕15座城不能到手而白白受骗;如不把玉璧给秦国,又怕秦国前来攻打。
此时,有人推荐蔺相如,派他带璧去见秦王。蔺相如来到秦国、见了秦王。秦王接过玉,十分高兴,爱不释手,就是不提交割城池之事。蔺相如见状便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玉璧上面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看。”秦王把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后退几步,倚柱怒对秦王说:“我看大王没有割城之意。如果大王真的不讲信义,我情愿把自己的头和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完,他捧起玉璧准备撞柱,众人惊慌,秦王假说答应斋戒五日以后举行交接仪式。
当天夜里,蔺相如派人把玉璧送回赵国。第五天举行仪式,蔺相如说明实情,秦王无可奈何,只好放回蔺相如。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却说秦国在秦王嬴政继位亲政后,铲除吕不韦等奸党,任用李斯等贤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进行了10年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9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2年灭燕灭楚,公元前221年灭齐,结束了东周以来长期的分裂和动乱,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嬴政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