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莫吝“金针”度与人

以稿换稿 】  作者:来新夏   发布:2016年07月15日   阅读:

有的人读书只为消遣和享受,愿看就看,甚至会废寝忘食地看;不爱看则或略加浏览,或翻不数页就掩卷而眠,这种人即使读书破万卷,也如烟云过目,一纵即逝,最多留下点模模糊糊的书影子而已。另一种人很明白怎样读书,如何有得,但只进不出,吞噬着别人的成果,填塞自己的知识空白。这类人既不像牛那样吃草出奶,也不像春蚕那样啮食桑叶而吐丝不止,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就是不出奶吐丝,不再生新的知识,不使人受益,还自鸣为述而不作。这两种人似乎都不足取,不可法。

还有一类人确是认真读书,寻行数墨地不放过吮吸一切可取的知识;也毫不吝惜自己的精力,焚膏继晷地反复咀嚼,像蜜蜂酿蜜那样,创造出新的有用知识,贡献自己的成果,济世利人。这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他们只是把精美的刺绣品应世,而未能把绣花的金针传送给人。连金朝诗人元好问也未能免俗地写出如下的诗句:“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也许这是元好问有所感而发,但从字面上看,却是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别人只能仰之弥高而莫测高深。这不论有意还是无意,终不可取。

我尊重后一种读书人。但这后一种人只给人舟楫而不晓人以行舟之道,未免遗憾。我虽不敢自诩“金针”在握,但钢针、铁针(由铁杵磨成的)和生锈的针,总有几支。愚者一得,或对读书者有所帮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三国时董遇的一支金针,求学 时我的老师也常引此语教诲我们。书读百遍似是加重语气,而非计算读的遍数。但是,一些有内容有分量的书至少应读三遍,不光要深读,还要摘抄,摘抄至少你认为有用的资料。摘抄时“宁失于滥,勿失于漏”。滥可删除,漏则无法补救。在摘抄过程中不是机械运动,而是高度的精神思维、高度的逻辑思维。要把对资料的看法和解释附注下来。这种触景(资料)生情(看法和解释)的点滴是十分可贵的。它往往在日后使用这些资料时能有启示作用,并纠正别人的失误和补充空白。当在摘抄资料后面加附注时,应严格划分二者的关系而不容混杂。原始资料就是原始资料,个人见解就是个人见解,可以用括号、引号或其他标志加以区分。

摘抄读书所得的资料积累日多,就需要分类以便掌握。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之后,就要进行考察核实和具体分析,一般采用排比资料、认真分析、发现矛盾、深入研究、反复比证和求取结论的方法。待资料经过鉴定之后,就落脚到利用上。使用资料不像搜集资料那样要求多多益善,而是应该以一当十,慎重选用,不遗漏有价值的资料,也不滥用和堆砌十分无意义的资料,务使资料各得其用。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读书之所得。

我没有度人的金针,只能从好几个“板凳宁坐十年冷”的磨练中,拿出这样一枚微不足道而长了锈的小铁针。如果有人不加嫌弃,拿过来继续磨,直至把锈磨掉,或许还可用来补缀破衣烂衫,或广积百衲成一袭长袍,尽一份应尽的力,果如此,当可徜徉于学海士林之中。

(《人民日报》1998年9月12日第5版)

【来源:何新国讲公文写作新浪博客(授权转载)】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