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山会海为何久治难绝
【以稿换稿 】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发布:2017年06月28日 阅读: 次
近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精准扶贫驻村蹲点日记”,其中提及的一些细节既令人倍感无奈、又叫人心有戚戚。
比如,去年某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全年开了280多场会,平均一个工作日超过一个会。镇里到县城有两小时的车程,来回路上就得半天,再加上开会半天,一天开一个会,基本上就没时间干别的工作了。又比如基层干部的文案工作压力很大,有的表格内容选项众多,有的除了数据还需要照片甚至视频,有的地方规定材料不能涂改,有的规定不能有错别字……“这样的数据采集填报工作隔三岔五地要做,我所驻村的第一书记不时需要为此熬夜加班。”
俗话说,形式服务于内容。工作要落实、任务要布置、绩效要检查,不开会不行,不准备文案也不行。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基层公职人员的数量本就捉襟见肘,如果大把时间和精力都虚掷在文山会海当中,哪里还有可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果基层遍及的都是些“会议型干部”“文书型干部”,干群关系还能像天空与大地般融洽和谐?
文山会海之恶,早就成为公共治理的共识。2012年的“八项规定”,明令要求切实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文件简报。此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也罢,乃至2016年10月3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特别叮嘱,要求各级政府要克服“重发文轻落实”现象,进一步整治“文山会海”。不过,顶层设计深恶痛绝的“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恐怕在不少基层部门仍是亟待整治的“通病”。如果有兴趣做个国情调查,“全年开了280多场会的基层干部”或许还不在少数。换个更尖锐的问法:除了开会,他们还做了什么、还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虽则叫人凛然,却是敏感而真实的基层现状。
基层文山会海为何久治难绝?细究起来,肇因有二:一是形式主义惯了,不开会不足以体现重视、不整材料不足以彰显政绩。务虚的文山会海,替代了务实的下沉落实。结果呢?陷入“整顿-反弹-再整顿-再反弹”的怪圈。2017年4月,新华社亦发文警醒官僚主义做派,提出“要遏制‘文山会海 ’卷土重来”。二是解决文山会海基本是“头痛医头”,以形式来反对形式。比如这些年,不少地方推出了“无会周”制度,但大多治标不治本,约束不了滥开会、乱发文的权力冲动。有一个现实是耐人寻味的:整治文山会海多年,何曾看到哪个地方部门因为文山会海而吃罚单的呢?
让放任文山会海的人通过道德自觉来治理文山会海,显然不如制度倒逼更为可靠。
第一,什么会议当逐层传达、什么会议只须电视电话即可,应该订立一个边界清晰的“国标”。
第二,不妨以末位淘汰等机制揪出“全年开会最多的部门”,在政绩考核中一票否决,以此约束开会冲动。
第三,对于案牍劳形的台账等文案工作,也当有制度监督来约束。
此外,借助“互联网+”时代的APP等技术手段,把基层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不能总是开会就事必躬亲、汇报就白纸黑字,惟有在程序上、技术上“做减法”,基层干部才有时间和精力真正扑在基层。
一言蔽之,权力克制是终结文山会海的根本。关注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态,其实亦是关切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浩荡进程。
原文呈现:
扶贫干部少些文山会海(蹲点手记)
精准扶贫驻村蹲点一个月,与乡镇和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深度体验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由衷地觉得基层干部真的不容易。
别的不说,就说说他们要应付的种种文山会海吧。
去年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开了280多场会,平均一个工作日超过一个会。镇里到县城有两小时的车程,来回路上就得半天,再加上开会半天,一天开一个会,基本上就没时间干别的工作了。
不少会重复开。上面出台一个文件、部署一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开到县一级,接下来省、市、县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又分别召开贯彻落实的会议,算下来,有的基层干部同一主题的会要开4遍。不仅如此,很多会都要求一把手去开。其实有的会分管干部开并非不行,一把手开往往需要“二传”,效率下降不说,业务不熟的“二传”很容易“信息失真”。
除了大会小会特别多,基层干部的文案工作压力也特别大。
现在的扶贫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扶贫,很多部门都在做行业扶贫工作。而精准扶贫需要做不少数据采集、填报等基础工作,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往往不做这些一手工作,只是督促基层落实。
“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有的表格,内容选项众多,还很专业,有的除了数据还需要照片甚至视频,这就需要挨家挨户仔细询问,查看单据等翔实材料,工作量着实不小。这样的数据采集填报工作隔三岔五地要做,我所驻村的第一书记不时需要为此熬夜加班。
基层干部心里埋怨,但工作中只能忍气吞声、埋头苦“报”。一来哪个部门都得罪不起,二来文案工作如果做不扎实,后果可能还会很严重。因为,一个地方要脱贫摘帽,要接受暗访组、督察组的检查,最后还要接受交叉检查和第三方评估,这些都过关,才能宣布脱贫。
实际工作中,这些检查组、评估组会随机抽查走访贫困户,然后按照各项指标对照打分。入户时工作人员一般都会查看帮扶手册等材料,看看帮扶是否到位,问问成效是否属实。这材料工作是否扎实,对于地方能否顺利脱贫摘帽就很关键。
因此,不少地方都将材料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精益求精,甚至不惜“吹毛求疵”:有的地方规定材料不能涂改,有的规定不能有错别字,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基层干部的文案工作负担。
采访中,对于基层的文山会海,大家都认为不好。基层干部都忙于开会,那谁来打通“最后一公里”?他们把大把的精力花在采集、统计、上报各种材料上,怎么抽出更多的精力,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更好在基层落地?
文山会海大家都反感,其实也有解决办法。比如技术手段就能派上大用场。有的地方在基层安装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很多贯彻部署会议就不用再长途奔波集中起来开。有的地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脱贫攻坚信息管理,帮扶干部、基层干部手机上都装个精准扶贫APP,要填报什么信息,每个人把结对帮扶的贫困户的信息收集好、填报好,基层干部作个汇总统计,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可以接受。
具体解决方案还有不少,更重要的办法恐怕还是要切实反对形式主义、切实转变作风,这样才能更好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里解放出来,去抓工作落实。
【来源: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 上一篇:浅析秘书的安全感与秘书工作
- 下一篇:浅谈公文的“附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