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实务性工作>> 秘苑纵横

秘苑纵横

魏晋南北朝秘书琐议

    】【收藏】  作者: 王育成  来源: 秘书工作(微信mishugongzuo)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这时政权林立,更迭频繁。因此,各个政权之间官职名号不一,职掌也有差异,有的连完整的正式官制都不存在,一些制度多系临时措置。但是,由于政 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对于以文书事务为中心的秘书工作,统治者却十分重视,秦汉时期所形成的三层秘书系统还大致存在,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后来的隋唐制度产生很大影响。现就几个较为重要的秘书官及其机构作一简要介绍。

一

在皇帝身边出现了以中书系统为主干的秘书机构网络。其长官是中书监、令,属官有侍郎、中书舍人等,官署名为中书省。

中书监、令是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设置。当时,尚书台权力甚重,形同宰相府,曹丕放心不下,便将尚书台的机衡之任递夺,委任久掌机要的刘放、孙资管理。因刘、孙两人资历不相上下,故分两官而监列令前。这样,中书便独立出来,成为直接秉承君主旨意,掌握机要的官署,类似后世的秘书处。属官有通事郎、黄门郎。主要业务是为皇帝起草诏令和其他机要文书,并转送各地奏书。送给皇帝的奏书,先由黄门郎看过签名,通事郎再署名,然后进呈皇帝,皇帝批准,最后向下行文。

晋代废通事郎,在中书监、令外增设中书侍郎四人。属下有舍人、通事,后合称通事舍人,掌管呈奏案章,据说加“知制诰”衔也可以参加草拟诏诰的工作。还有主书一职,负责保管各种文字资料,以备查询,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此时,中书的地位并不算高,但职务亲重,朝廷官僚往往喜任此职,《晋书·苟勖传》记载,苟勖以中书监改为尚书令,有人来贺,他却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

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下的是中书舍人。舍人一名始见战国,蔺相如曾当过舍人。西晋时在中书省设中书通事舍人,东晋和南朝刘宋、萧齐政权均相沿置,萧梁时除“通事”二字,直称中书舍人。在南朝的一百六十多年中,中书舍人的权力不断增长。刘宋时,已“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凡有陈奏皆舍人转入,参决於中”。①萧齐时,更是不离君主左右,例如,齐高帝萧道成决心废苍梧郡,早晨起来就叫值班的中书舍人虞整草拟敕命,不料此人夜间喝酒太多,不能操笔任事,齐高帝只得叫来另一位舍人刘系宗,“高帝曰;‘今天地重开,是卿尽力之日’。使写诸处分敕令及四方书疏,使主书十人,书吏二十人配之,事皆称旨”。②可见中书舍人是越过中书长官直接奉帝旨意的秘书,这必然导致位重职宠。《南史·吕文显传》说,吕文显“与茹法亮等迭出入为舍人,并见亲幸,多四方饷遗,并造大宅,聚山开池。时中书舍人四人各住一省,世谓之四户。既总重权,势倾天下。”当时的太尉王俭常发牢骚,说:“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梁陈时,中书舍人权势有增无减,有时甚至代表皇帝发布诏令,其办公规模也相当可观,史载五位中书舍人,属下主书十人,负责抄抄写写的书吏二百人,有时人手不够还要找人来帮忙,这很有一点办公厅的味道了。北朝的后魏、北齐曾设置舍人省,虽杂务较多,但其工作性质仍属秘书之列。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中书系统外,在其他政务机构和(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大臣府内、地方官署中,从事秘书工作的官吏也不少。例如,在尚书省这个机构内,尚书郎就是用文书案卷为封建国家效力的人。尚书郎始见于西汉,东汉沿置,魏时此官大增,计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等二十五个侍郎,主要负责各部曹的政务文书起草和公文往来。每有一郎任缺,便选五名能结文案的孝廉考试,以第一名补缺。西晋时,设置二十三个侍郎。东晋先设十八个侍郎,后减为十五个。南北朝时,情况较复杂,不过,一些政权的尚书省内,或多或少也设有此职,是助理政务的重要秘书。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政权的宫廷内还出现修起居注的官员。魏晋及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开始设置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起居令史一官,主要任务是记录皇帝的重要言行,日积月累便成册本。起居注有皇帝平时的言行,也记载在朝廷会议上与大臣论政的言论。可见,在某种意义上说,起居注既含有备忘录的性质,也含有政务工作的内容,实开后世会议记录之先河。掌其事的官员,是介于行政和会务之间的秘书工作人员。

在(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大臣府内,有录事参军、记室省事令、阁下记室令、记室督等秘书性质的吏员,而最突出、最有影响的秘书官则是主簿一职。主簿,较早见于汉代,主管文书、计簿。魏晋时期,主簿成为统兵开府大臣的重要幕僚,由大臣自行招聘,它负责上下行文,掌握印鉴,熟悉本系统情况,往往成为幕僚之首,总领官署事务,像个办公室主任。魏时,曹操很怕主簿杨修帮助曹植夺世子曹丕的继承权,竟在自己死前一百天杀掉了这个有威胁的秘书官。东晋时,王珣为重臣桓温主簿,府中称“髯参军(指郗超,他满脸胡子。——引者注),短主簿(指王珣,他身材短小。——引者注),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桓温专擅朝政,王珣二人能操其喜怒,足见影响之大。

南朝时,一些主簿明了上下机密,甚至直接参预废立皇帝大事。例如纪僧真,在萧道成为南朝刘宋政权的中领军时,他在府内任主簿,“答远近书疏”,并模仿萧道成笔迹,以文书交通四方。他曾几度劝萧自立,当萧准备与大臣袁粲、诸彦回共同废掉在位皇帝,联合执政时,谙练各方情况的纪僧真说:“今朝廷猖狂,人不自保,天下之望不在袁、诸,明公岂得默己!”③强调国内上昏下乱,正是独揽大权建立萧氏江山的好时机,萧道成接受了这一建议,最后终于登上皇帝宝座。纪僧真为什么能在决策时刻提出这种洞若观火的明见呢?这固然有其个人才智因素,但和他担任典领文书、总知内外的主簿一职也密切相关,因为重要的政务、军务都需经过文书案卷,总领这些东西无异于装天下大势于胸中了。

在地方官署中,和汉代相似,与文书打交道的吏员是很多的。例如《晋书·职官志》载州刺史署内吏职八个,郡太守署内吏职十个,县衙二十二个吏职,其中十二个是舞文弄墨的小吏。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纷乱的特定历史时期内,秘书特别是最高层次的秘书官们,权力很大,在决策中有着重要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注: ①见《文献通考·职官》。

②见《晋书·刘系宗传》。

③见《南史·纪僧真传》。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